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3年第六期  > 正文

华人奇才 商场儒将

日期:2008-06-04 11:19 来源: 作者:石璐杉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记新加坡华人作家、企业家周颖南先生
                     石璐杉

  周颖南,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生于福建仙游,青年时代告别故乡,飘洋过海,印尼发迹,新 加坡成名。胼手胝足,砥砺奋斗,亦文亦商50余年,开创了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华人奇才

  在新加坡,周颖南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企业家——新加坡同乐公司饮食集团、海洋纺织私人有限 公司和中国武汉新民乐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同时他又被誉为“南洋一枝笔”,是海外著名华文 作家、文艺理论家、鉴赏家,已发表2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新闻报道、报 告文学、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等等。已有十几种文集、评论问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辟“周颖南文 库”加以收藏。

  周颖南交游广阔,堪称社会活动家,在诸多著名的社会机构和组织中担任职务,包括国际儒学 联合会顾问、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副会长、顾问等。受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厦门大学等10多所大 学的聘请,分别担任了这些学府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名誉教授、研究员等职。

  叶圣陶先生曾对周颖南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清新隽秀,笃于成情,鉴者共赏,我亦云 然。”

  周颖南作品的日文译者谷川毅,慕其文名,从日本到新加坡拜访,盘桓日久,归去后写信:“ 您以《映华楼随笔》给我留下的是一位文化人的强烈印象,但通过这次面晤,使我也从中看到了周 先生作为企业家的另一张面孔。我想我也窥见了您作为纺织品和饮食经营者的另一面。”不言而喻 ,即使在这位堪称“中国通”的日本人眼里,周颖南也是一个奇怪现象,难怪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 羡林感叹:“我生平还没有遇到过一个既是企业家又是文学家的人,有之自周颖南先生始。在我眼 里,周颖南先生是一个奇人,可以入‘奇人传’的。”

  古有儒将之名,却从来没有“儒商”的概念。自古笔杆、算盘势不两立,文人下海经商,如今 也莫衷一是。而周颖南偏偏在亦商亦文的复杂角色转换中,应裕自如,并于二者间巧妙嫁接,在商 海搏击,时刻不忘文人本色,既亲自动手舞文弄墨,又不遗余力地资助扶持文化事业。以文促商, 以商养文,文兴商茂,在文坛、商海两界同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因而被誉为“华人奇才”。

                    商场儒将

  印尼,是个千岛之国,周家有100多位亲友散居于此。周颖南21岁南渡到该国泗水,却不依靠亲 友资助,凭借一腔热情,一路拼搏,赤手空拳创造自己的事业和未来。

  他先在泗水一家工厂当会计,兼做生产管理,晚上学习印尼语和工商业知识,逼迫自己在最短 的时间里融入新生活,掌握安身立命的真本领。当雅加达成为印尼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周 颖南即迁居雅加达以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到了一家汽车公司当会计,业余时间还为别的公司整 理帐目,挣的钱尽可能地积攒下来为将来的事业做准备。

  1955年,周颖南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与朋友合作组织的同丰贸易公司,专门输入欧 美各国汽车零件。因为他是文化人的缘故,善于分析问题、准确把握时机。此后,他又与朋友合资 经营独立保险有限公司;又收购了印尼有悠久历史的梭罗银行,进行增资改组,扩大经营;分别在 雅加达、泗水、玛琅各设分行,成为股份有限公司,日渐兴旺发达,声名鹊起,并于20世纪70年代 初与繁荣银行合并,最终成为大亚银行。此外,又创办慧星收音机装配厂和南熏有限公司,出品各 种类型的半导体收音机和专营进口业务。周颖南三业并举,在印尼工商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1970年,41岁的周颖南举家迁居新加坡。因为经历了20年白手起家的艰苦创业,他早已成为一 个目光远大、精明强干的企业家了。这时的新加坡渴望大量吸收人才和资金,为周颖南提供了大显 身手的舞台。

  他与友人投资国际纱厂有限公司,创办海洋针织厂、染织厂及制衣厂,后改组为以生产出口产 品为主的海洋纺织私人有限公司,出任董事局主席。

  多年商海搏击经验,以及文人的缜密眼光和分析头脑,使他清楚地认识到先进科技的重要作用 。为增强和保持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周颖南投入大量资金,对海洋纺织公司进行现代化改 装,使他的企业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成为新加坡同类产业中硕果仅存的商家。随后与同业合作 ,走向跨国发展之路,先后在南非、中国大陆设厂。海洋纺织私人有限公司获得了“新加坡50家杰 出企业”的荣誉。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日益繁荣,已成为国际化的大都会。周颖南又把目光投 向了餐饮业,看准这是一个发展潜力无限、有光明前途的产业。1980年,他开设了第一家餐厅—湘 园酒楼。周颖南认为:对饮食的要求,不能仅满足于口腹之欲,还要吃出文化来。因此,他在整个 酒楼环境设计中,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为当时的新加坡餐饮业带来一股清风。

  湘园一炮打响,坚定了周颖南向餐饮业发展的决心。同乐酒家、芳园酒家先后开张,同乐集团 诞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同乐集团迅速成长为在新加坡和印尼两国拥有近20家餐厅年经营额5000 余万新币的国际餐饮集团。2001年3月,同乐饮食业集团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正式成为大 众公司。周颖南的事业如日中天,同道们又将“商场儒将”的桂冠戴在了他的头上。

                  经商兴文

  周颖南钟爱文学艺术,从商不误文,是他的一大特色。

  在印尼经商时,他就密切关注时局发展,担任雅加达华文报《火炬》的义务特约记者。采写了 很多颇有分量的新闻报道,成为当地新闻圈中的知名人士。1965年雅加达举行亚非会议10周年纪念 ,他经陈毅夫人张茜介绍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热情洋溢的撰写出《沐浴在战斗友谊的海洋里—写在 周恩来总理的告别宴会上》,生动地记录下那珍贵的历史性一刻。

  1970年移居新加坡后,环境稳定,周颖南与商文两界朋友的交往都进一步扩大,眼界也更加开 阔,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也步入高峰。特别是他的脍炙人口的访问记,如《访问中国当代文学巨匠巴 金先生》、《老舍、胡挈青、丹柿小院》、《在木樨地的高楼上—中国著名作家丁玲》等文章,以 海外华人独特的观感,记述了文学巨人的生活片断,表达了对文艺前辈的崇仰之情。此外,周颖南 那颇具汉魏风骨的书法作品,也获得广泛好评,入选《20世纪国际现代书法篆刻家作品荟萃》,他 也因此荣获“世界特别荣誉奖艺术家”的称号。

  最难能可贵的是,周颖南5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在海外宣传、弘扬中华文化,赢得了人们的 广泛赞扬和尊重。他倾心竭诚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文化事业的发展、乃至扶持人才成长等做了大 量工作。他认为“金钱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十多年中,他为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希望工程等捐献资金数以百万计,赠送图书达万册以上。1994年,为了开发河北涿鹿黄帝城旧址, 他捐献人民币100万元,成为海外华人第一发起人。经过几年建设,在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战场上 ,黄帝城巍然屹立。纪念黄帝、炎帝、蚩尤这三位华夏文明祖先的“三祖堂”,成为海内外炎黄子 孙寻根问祖的圣殿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以周颖南命名的“颖南小学”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学 校。

  周颖南凭借他文人的敏锐感觉、历史眼光和企业家的非凡魄力,首倡这一民族大业和关爱子孙 后代的义举,影响深远。如今的涿鹿,依靠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甩掉了落后地区的帽子。为此,河北涿鹿人民特意在黄帝城“三祖堂”为周颖南建立了“赤子情怀”纪念碑亭。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