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3年第四期  > 正文

连战家族的中华民族情怀

日期:2008-06-03 15:52 来源: 作者:沈正一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沈正一

  平常不苟言笑,生活态度极为严谨,也很少向外界谈论自己家庭生活的连战,前些时日利用南 下探访基层的机会,在台南马濑农场与媒体记者彻夜聊天,剖析自己鲜为人知的身世。

  连氏祖籍在福建漳州龙溪。祖上痛感明室之亡,不甘臣服满清统治,在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 ——1722年),渡海迁徒台湾,择居台南郑成功驻兵故地——环境幽雅的宁南坊马兵营。晚辈沿袭 祖训,守璞抱贞,稽古读书,不应科试,誓不侍清,着明服入殓。

                   连横的修史志愿

  连横字武公,号雅堂,生于1878年,父亲连永昌沉醉于历史书籍,对幼子连横十分钟爱,对他 的教育极为重视。连横从小就聪颖好学,幼时听父亲论谈古代那些忠义故事,视为最大的乐趣,连 永昌曾把一部《台湾府志》授与连横,并说“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连横对历史的喜 好与投入,深受其父亲的影响,他的修史志愿,实源于此。

  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特别是甲午中日战役,清师兵败,订立《马关条约》,割台湾以和, 台湾军民不服清廷割让台湾,自立“台湾民主国”。18岁的连横开始收集“台湾民主国”文告,日 后竟成为《台湾通史》中的珍贵史料。

  割台后,日本人要在台南筑新法院,宁南坊全庄被迁,连家遭毁,夷为平地。连横亲历日本殖 民者对台湾人民的奴化统治,他意识到修史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化的载录传承,更重要的是通过著史 昭示同胞:“台湾原本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永远是堂堂的中国人”。这个信念成了连横呕心沥 血修史的最大的动力,从此,修史的志愿一直沉甸甸地系在他的心头,终其一生。

  连横作为《台南新报》的一介报人,一面振笔疾书谈论国是,一面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收集史料 。他曾到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报》,呼吁反对满清政府,南洋同盟会有意将《福建日日新报》改 组为同盟会机关报,却遭日本领事馆抗议被封闭。连横不得已又返台复入《台南新报》和台中《台 湾新闻》汉文部,同时仍以修史为己任。

  连横35岁时远游大陆,到上海、武汉,他在京城清史馆尽阅馆中所藏有关台湾建省档案,并觅 得有关台湾著作30余种,均系海内外孤本,十分珍贵,后编成《雅堂丛刊》。他在收集材料过程中 ,每有所感都随即记下,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连横开始撰写《台湾通史》。

               《台湾通史》出版问世

  1918年8月1日,潜心著述的连横终于完成修史壮举。《台湾通史》脱稿后,他担心有所疏漏, 又赴各地请教,加以修订。这一年,连横40岁,他在其台北的书房剑花室写下的自序中称:“横不 敏,昭告神明,发誓述作,兢兢业业,莫敢自遑。遂以十稔之间,撰成《台湾通史》。为纪四,志 二十四,传六十,凡八十有八篇。起自隋代,终于割让,纵横上下,巨细靡遗,而台湾文献于是乎 在。”道尽修史之因由与艰辛,也洋溢着夙愿已偿的欣慰。

  为了让《台湾通史》能够在当时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顺利出版,连横委曲求全颇费了一番心 思。由于日本人对连横的才学极为崇敬,对《台湾通史》也很重视,因此,连横事先请日本总督田 健治郎为通史题字,又请日本总务长官下村宏野为通史作序。而书中维护中华民族精神的立场是日 本人最忌讳之处,日本殖民当局对《台湾通史》卷四“独立纪”这个篇名十分敏感和不满,强迫连 横改易为“过渡纪”。为使通史能顺利出版,连横最后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在1920年首版《台 湾通史》中卷四“独立纪”上另帖有“过渡纪”三个铜印字,每一页书边的篇名则仍作“独立纪” ;于书前目录卷四则作“过渡纪”,下有小字排印:起清光绪二十一年,终于是年九月,此篇原名 独立,嗣以字义未妥故易之。阳奉阴违的斗争策略,终于奏效。1920年11月5日,《台湾通史》上册 出版;12月27日,中册出版;1921年4月28日,下册出版。

                  一片拳拳爱国丹心

  《台湾通史》刊印出版后,连横心头的一块重石也终于卸下了。当时,连横还有一个最迫切的 愿望,要归根祖国大陆。他给日本东京庆应大学完成学业的儿子连震东写信说:“欲求台湾之解放 ,须先建设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 ,余与汝母将继汝而往。”连横先携眷东游日本再到杭州住西湖,因北伐军兵起,江南战乱,又返 回台湾。

  这时,日本殖民者在台湾严禁国文,也不许学生用台语。连横为保存台语,著作《台湾语典》 ,又名《台语考释》,全书四卷,收单字400条,收双字700余条。他认为“台湾之语,传自漳、泉 ,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他称撰写此书是:“惧夫台湾之语日就消灭,民族精神因之萎靡。”

  1933年,连横携家眷定居上海,连震东从西安赶来探望,连横对儿子说:“余自台湾沦陷,吾 家被毁,三十余年靡有定处……今余著作次第告成,一家均居国内,余心稍慰矣。余虽年事渐高, 此后当继续著作,以贡献于国家也。”其一片拳拳报国丹心油然而现。

  令人遗憾的是,连横定居上海不久却患上肝癌,经中西名医诊治无效,于1936年6月28日逝世, 享年59岁。连横毕生尽瘁于保存台湾文献,其精神思想全在于著作之中。连横在弥留之际,还教诲 儿子说:“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时也。汝其勉之!”

  连横在日本留学时,曾参加新民会,后易名为台湾青年会,发刊《台湾青年》杂志。连横又是 台湾南社即古诗社成员,以聚会唱和,发抒胸怀为目的,活动时间长达20多年。连横出版有《剑花 室诗集》,全书分大陆诗草、宁南诗草等,共收集诗词900余首。大陆诗草中的《柴市谒文信国公( 文天祥)》写道:“一代豪华客,千秋正气歌。艰难扶社稷,破碎痛山河。世乱人思治,时乖将不 和。秋风柴市上,下马泪滂沱。……我亦遘阳九,伶仃在海滨。中原虽克复,故国尚沉沦。自古谁 无死?宁知命不长。凄凉衣带语,取义复成仁。”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章太炎读后称:“此英雄 有怀抱之士也。”同时,他认为,《台湾通史》以民族精神之所附,是必传之作。

                  青山青史映千年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在即,大陆同胞迫切需要了解台湾历史。经徐炳旭先生穿针引线, 由商务印书馆承接《台湾通史》再版事宜,在连横去世10年之后,《台湾通史》终于在祖国大陆重 印出版。

  《台湾通史》是连横积数十年之力,搜集有关台湾的中外文献,档案和传闻,仿照司马迁《史 记》的体例,所记史事,以正史体裁,上起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终于1895年(清光绪的二十 一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凡有关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风俗、人物等等都有论列 ;对大陆人民开拓台湾与台湾人民抗击荷、英、法、日等帝国主义的侵略叙述尤详。对研究台湾历 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巨著。

  《台湾通史》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典据精深,记述详细。立足台湾史,对史料编撰宁详勿略, 宁取无弃,内容扎实,使《台湾通史》成为文献大宗。二是凸显“民贵”史观。对岛内民生之丰啬 、民德之隆污,特别是攸关国民生计之官方奏疏一律详细载录,以供后人借鉴。三是对以往史书以 “岛夷海寇”视之而一笔代过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以及率领大陆同胞迁台拓台的事迹给予重新 矫正定位;对台湾人民坚贞抵御日侮的历史详情,更是重笔彩墨。四是全书既体现了台湾与祖国大 陆在政治、经济、法律、典仪、文化、宗教等方面一脉相传的历史渊源,又突出了台湾的地方特色 ,安排有序,相得益彰。

  《台湾通史》浸透着连横对台湾的深厚感情,凝聚着连横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之传承,也承载着 连横强烈的使命感。

                给连战只留下文稿和名字

  当记者问起连战对祖父连横的记忆时,连战说,1936年8月,他出生在陕西西安市,可是祖父于 那年6月在上海去世,所以他无缘与祖父见面,祖父连横留给他的除了以前在台湾和上海所遗留的文 稿外,就是连战这个名字。祖父替他取名连战,是希望子孙与日寇奋战到底的决心。后来母亲觉得 战争的意味太强,所以又替连战取一个号,叫永平,希望能平衡一下。后因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他和父亲连震东为保存祖父的原始文稿,和祖母一起从上海到西安、重庆、再回到上海,最后由连 战带着祖父的骨灰和部分文稿到台湾。

  父亲连震东1932年参加国民党,先后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央评议委员等要职,据说连震 东曾叮嘱连战,为官要如骑脚踏车,头不断的点,脚拼命的踩。所以连战作风颇为内敛,尽量避免 曝光,凡事不抢第一,同时与新闻界保持适当的距离。也许因为如此,有人批评连战态度孤傲,带 有世家子弟习气。但是,对连战个人而言,外界的毁誉不会改变他的处事风格。

  出生书香门弟、政治世家的连战,以学者之身迈入政界后,仕途顺畅,历任要职。2000年月3日 ,国民党失去执政权后,连战任国民党主席。

  连战坦承地表示,2000年败选后,他曾思索过他的未来,认为政治不是他唯一可以选择的路。 他的家人与许多亲朋好友,也认为他可以选择另一种轻松的生活。连战说,当时他曾有一走了之的 心情,可是有一位长辈请他吃饭时告诉他,祖父与父亲给他取名“连战”,要“战”什么?连战回 想,如果他真的在国民党最危难、最需要他的时候一走了之,往后该如何立于天地?至于那位鼓励 他的长辈是谁?连战笑而不答。连战和媒体的开始亲密接触,是他作风的180度大转变,力求塑造一 个亲民的形象,为自己加分,争取在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获胜。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