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近3年多来,台湾经济严重衰退、失业人口大增、贫富差距扩大等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了,“ 拼经济”也成了阿扁的口头禅,但是在台湾,与经济衰落同时并存的还有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甚至 更加令人忧虑的现象,即人才(人力资源)危机。大家知道,现在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 济时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竞争经济,竞争体现在价格竞争、质量竞争、信誉竞争、服务竞争 、信息竞争、效能竞争、管理竞争、人才竞争等诸多方面。其中人才的竞争最为关键,因为缺乏优 秀的人才,无论在质量、服务、管理……等各项竞争中都不可能取得优势。总之,人才关系到经济 的持续发展、产业的顺利升级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赖以繁荣昌盛的根基。那 末,台湾的人才危机表现在哪里?其根源又何在呢?
台湾人才隐忧面面观
本文所谈的人才隐忧,主要指的是科技和管理人才。众所周知,在20世纪50—80年代的40年中 ,由于台湾当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千方百计吸引和留住人才,经济取得高速 发展,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可是自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 以来,台湾人才的竞争优势却急剧下降了。
第一,人才的数量供求严重失衡,出现了奇缺奇多怪现象,有的部门人才严重短缺。由于台湾 当局长期以来只重生产,技术靠引进,研发能力很差,结果研究人才不够。据台湾有关部门预测, 2002—2004的三年中,半导体、平面显示器、数位内容和通迅等四大科技产业将短缺研发人才16441 人。半导体和平面显示器的产值,预估到2008年时将各达到1万亿元新台币,平面显示器的产值是世 界第2,仅次于韩国,但“从事这方面研发的教授却不到5人”,而在这方面的投资到2008年时将超 过6000亿元新台币,那时若自己没有能力发展新技术,“一旦崩盘,后果不堪设想”。为了解决人 才短缺的困难,生产平面显示器的大厂—“奇美”,只好自己从日本聘请300位专业工程师来台,并 在台南建个“日本村”以安顿日本工程师。另外,在液晶领域方面的人才也非常少,据台湾交大校 长张俊彦反映,液晶领域每年需要博士、硕士450名,但每年毕业的只有60名,如果长期掌握不了液 晶显示器里最关键的研发技术,“就算产值跃升到世界第一,也仍然只能走制造业的老路,无法打 通一条创新的活路”。除此,“资讯工程、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材料工程等部门也缺人。”面对 以上状况,岛内许多学者专家怀疑:游锡提出挑战2008的两兆双星“六年计划”,“会不会也是喊 着玩的”。
与以上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现象相反,台湾有些部门的人才却又供过于求。据报道,“资讯管理 、环卫土木和食品营养诸科系毕业的本科生和机械工程、农林科学毕业的硕士生过多,找工作相当 困难”。结果在科技界出现一种“很多工作找不到人做,同时又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第二,人才的质量不精。岛内人才除供求失衡外,更重要的是“质不精,而非量不足”。台湾 科技大学校长陈舜田说:“在每年毕业的2.8万名电子科技系的学生中,竟有1.4万名由于专业能力 差不为企业所录用。”一方面,“在校大学生的基本能力逐渐在降低中”“大学生的整体表现比10 年前差”。另一方面,学成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科技人才的表现也不尽令人满意,相当一部分有“ 三多的缺点,即离职多、请假多、私事多,显得敬业精神不够。”
总之,正如台湾《经济日报》指出的:“台湾整个人才的质与量似乎都已出现了警讯。”
人才的竞争力下降,而且有被祖国大陆人才取代的压力。近些年来,由于祖国大陆经济迅速发 展,不仅两岸经贸关系日益紧密,而且经贸竞争、人才竞争也日趋激烈。一方面由于台湾人才的质 与量出现警讯,人才的竞争优势逐渐失去;另一方面祖国大陆人才的量和质都在逐步提升。有的台 商反映“比较同年龄的大陆人和台湾人,我觉得大陆人比较成熟。”首先是“求知若渴”,有位教 授对大陆学生想把你的技术全学过来的拼劲印象相当深刻。他说:“在台湾当你对着台下的学生说 有没有问题时,底下通常是静默一片,但在上海却是大家抢着出题考你。”其次是要求的薪资不高 ,“像网络游戏这样的新兴产业,很多刚毕业的大陆年轻人,要求的薪水很低,他们说,能学到东 西就好。……现在薪水低,他们根本不在乎。”再次是“素质佳、苦干、能拼。”不少台商已不再 重提招聘台籍员工来大陆工作为第一优先,理由很简单“如果台湾员工能做的事,当地人能胜任, 薪资又低,那么台湾人才的饭碗自然不保。”台湾人才被大陆取代,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所以 ,“来大陆投资的高科技厂商,考虑的主要并非大陆市场,而是当地提供的人才。”“台湾人真的 没什么好骄傲的”这句话,现已成了待在祖国大陆的台湾人的口头禅。
台湾出现人才隐忧的根本原因
近10余年来,台湾人才为什么会出现隐忧呢?笔者以为原因很多、很复杂,如经济、社会等等 ,但最根本的是教育制度出了问题。因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通过教育的产品—人才或人力资源来体 现的。现仅就台湾高等、中等教育中的问题谈点看法:
首先,大专院校的数量增长过快,严重供过于求。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奠基石,学校又是从事教 育的基本阵地;由于台湾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收入增长较快,民众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需求迫 切,加之教育的投资回报率较高,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私办校的风气很盛。高校增长速度很快。
表1:大学院校数量(所)
年份 80年代 1994年 2002年
数量 28 58 68
表2:大专院校数量(所)
年份 1994年 2002年
数量 128 154
如果加上军警和空中大学,2002年台湾的“大专院校数已达164所”。科技大学陈舜田先生说得 好:“台湾大概是全世界大学密度最高的地区。”
高等院校高速增加的同时,台湾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却在逐步下降,据报道,“近20年来年均减 少1万人”。
表3:新生婴儿数量(万)
年份 1981 1997 2000 2002
数量 41.4 32.6 30.4 24.7
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据预测,18-21岁的青年人也将从2002年152万减少到2011年129万,10年 减少23万,这一情况也就意味着台湾的劳动力供给量将逐步减少。
一方面高校数量猛增,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下降和18-21岁的青年人减少,结果带来高校录取率 大增的现象。
表4:高校录取率(%)
年份 1970-1979 1997 2000 2002 2006
录取率 33 6.37 88.6 100 122.6
表5:大学生占全岛人口比例(%)
年份 1994年 2002年
比例 15 49
从表4中说明,到2004年,全岛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不论成绩优劣,人人都可以上大学;到2006年时 ,招生量则将大大超过报考的学生,形成完全的买方市场,届时“念大学会比进幼儿园还简单”。
其次,在高等学校数量猛增的同时,高校的教学质量却日渐下降。一是办学者抢教授。由于大 学特别是私立大学增加得很快,据统计由专科升格为大学的71所学校中,私立的占76%,这些学校为 弥补师资力量,“不惜用加薪、多给研究费、付签约金等方式,延揽退休或在职的国立大学教授, ”出现抢教授的情况。比如由“立委程振隆创办的清云技术学院,七年前只有7个博士级教授,因为 礼聘曾任国立大学的教授,每人月薪加码1-3万元,有特殊贡献的还提拨奖学金,如今该校已有140 多名博士级教授,超过总师资一半。”有些私立学校从国立大学挖角,不但加薪,还付给二三十万 元签约金。二是执教者中的不少教授也愿意由公立学校转到私立学校去。因为按规定“目前公立大 学校长或教授只要年满50岁,且有25年资历就可领月退,一旦到私立学校任教,等于领双薪,月收 入可能超过20万元,很多人因此转任私立大学。”这种挖角、跳槽现象既使部分公立学校感受威胁 ,不利于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又助长了一切向钱看的风气。三是大学生入学前没有竞争压力,入学 后又缺少勤奋学习的动力,所以整体素质在下降中。从台湾《商业周刊》对几百位教授调查的样本 和政治大学教育系教授周祝瑛的文章中发现:在思想品德方面,“业精于勤荒于嬉、勤能补拙等古 训,似乎已成马耳东风。”“具有责任心和重承诺的人早已沦为少数……更谈不上什么大学生的理 想与人生远景。”“求学认真的态度差或非常差。”在业务水平方面,“目前大学生具有的专业知 识能力比10年前退步。”“外语不说,本国语言的驾驭能力早已明显不如从前,无论从口头、书面 报告或笔试中都可以看出这样的趋势。”“逻辑思考与分析批判能力趋于肤浅、片断。”结果是“ 一堆大学教出一群半吊子大学生”。
再次,忽视基础教育。为了大力发展工业的需要,台湾当局在20世纪50-80年代期间,特别注 重培育基层的技职人才,因此积极发展职业学校,当时普通高中与高职学生的比例为3:7,多数初中 毕业生入了职业学校,而“技职体系所培养的学生,和一般重视基础科学的普通高中生有很大的不 同。”交大光电研究所教授王淑霞指出:“很多技职学校根本不教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这些学 生没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学习过程,就直接要做高科技的研发工作,势必会影响研究成果。”这种高 职和高中学生比例失调现象,无疑对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严重伤害。
至于普通中学的教育,近些年来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方面国中生(即初中生)的基本学力测 验居然不考语文、作文,不仅“使本已逐年低落的本国语言能力不足问题雪上加霜。”同时这种低 门槛“变成了进入高中的唯一标准,且提前到每年3月下旬举办,国三下学期几乎成了考试和入学申 请的旺季,一旦学生升学确定,应该继续学习的进度中断了,原先冲刺、努力的斗志也一下子松懈 了下来,于是有人到了高中适应不良,程度赶不上。”另一方面,高中也好不到哪里去,“大学学 测只考高一、高二的范围,”“学测时间提前到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办理,”“高三下几乎是办理各 种升学手续的热季,学生请假南征北战,耗钱耗力不说,老师每天有写不完的推荐函,很难不影响 正常教学品质。一旦入学确定,高三下的课业、学习则都成了次要;校外参观、劳动服务等五花八 门与正常学业无关的活动,成了这些未来大学新人的主流,且长达四、五个月之久,于是进入大学 后的学习心态也大打折扣了。”
基础教育好比科技人才的“内功”,技能则好比“招式”。“内功”的培养比“招式”更加重 要,也更费时间,只有中学的基础教育扎实,把“内功”练好,才有利于工作后较快地学会和掌握 各种“招式”——技能。因此,很多专家建议,在高科技时代,“应该一开始就让学生读普通高中 ,才是台湾科技人才培育的正道。”
以上一切充分说明,为了提高人才竞争力,挽回人才优势,台湾的教育制度确实到了非改不可 的地步。陈水扁在今年元旦祝辞将“教育改革”作为今年的一个努力方向,台湾相关部门也表示要 “停止新设国立大学,”“减缓私立大学成长,”“提升学校质量而非招生数量”等等。我们希望 以上指标能逐一成为现实,切忌像“拼经济”一样沦为空泛口号。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