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3年第四期  > 正文

两岸港口集装箱运输的新格局

日期:2008-06-04 08:55 来源: 作者:王建民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王建民

  近年来,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对外贸易的扩张,而香港与台湾地区经济形势的相对不佳 ,已影响到中华经济区内港口发展的彼消此长。两岸港口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祖国大陆港口迅 速崛起,上海与深圳港已进入世界前列;作为目前世界第一大港的香港,则面临两岸直航与周边港 口的多方面压力;台湾地区的高雄港地位则迅速退后,有进一步衰退的趋势。

               高雄港口从世界第3降到第6

  高雄港是东亚地区一个重要港口,地理位置优越,曾是世界第三大集装箱装卸港口,而如今, 由于台湾当局坚持“台独”政策,拒不开放“三通”,致使台湾经济一路下滑,难以适应两岸经贸 形势发展的需要,才短短3年多时间已降至世界第6位。

  高雄港集装箱装卸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度出现俳徊,但在1997年高雄港与福建马尾、厦门 港口实现“试点直航”后,集装箱装卸量开始稳步上升,2001年为750万个标准箱,2002年达到 849.3 万个标准箱。不过,由于台湾总体经济形势大不如前,高雄港的货物装卸量增长赶不上祖国大陆及 韩国大港的增长速度,使得高雄港的集装箱装卸量的世界排名迅速后移:2000年被韩国釜山超过, 从世界第3位降为第4位;2002年被上海港超过而降为第5位;2003年第一季度又被深圳盐田港超过降 为第6位,高雄港衰落甚为迅速。

  高雄港地位的相对衰落,一方面是高雄港口缺乏祖国大陆庞大的经济腹地支持(韩国港口的崛 起也是依靠中国大陆东北货物运输)。二是祖国大陆港口基础设施的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 内地港口货源充足,集装箱装卸量迅速增加。三是两岸不能直航,致使部分外商撤离高雄港。目前 ,高雄港集装箱装卸量只有不足一半是岛内的货物,而转口量超过50%。如2002年,转口集装箱量为 451.9万个标准箱,占装卸总量的53.2% 。转口货物主要是东南亚地区与欧美的往来货物,而无法大 量运输祖国大陆与欧美的转运货物。而且由于两岸不能直航,不仅外国航商撤离,而且台湾航商也 转到祖国大陆与其他地区发展。1999年,美国海陆运输公司结束在高雄港的营运中心,转向深圳盐 田港租用专用码头,已显示高雄港的“东亚货柜枢纽中心”在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航商不再派 3000个标准箱以上的远洋干线母船挂靠高雄港,而改派小型的支线集装箱货船。法国达飞轮船公司 决定自2003年2月起,与南美北亚轮船公司联营的亚洲--地中海航线,取消停靠基隆港,将营运中心 转移到祖国大陆。台湾建恒海运公司所经营的南北、南美、西非与美国西岸等航线,也减少停靠台 湾港口航班一半以上。因此,在两岸不能直航的情况下,台湾港口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目前,台湾当局也在积极致力于改善与发展高雄港口。台湾有关部门将目前与高雄港竞争的港 口分为主要竞争区与次要竞争区,主要竞争区域港群为香港、上海港、厦门港与盐田港。这些港口 与台湾地区的国际港口地理位置相近,货源重叠,港口设施发展迅速。其中认为目前最大竞争对手 是香港,最大潜在竞争对手是上海港。为此,主张大力发展台湾的港口建设。除采取多项港口费率 优惠措施外,其目标是发展成为“洲际货柜转运中心”,并已列入“台湾经济发展重点计划”,未 来进一步规划发展为“自由贸易港区”。2003年4月,台湾当局正式开放祖国大陆所有货物经台湾地 区各港口进行各种方式的转运,这将有利高雄港转运业务的发展。这一政策的开放,有利高雄港地 位的提升。然而,台湾“经建会”则认为台湾港口吞吐量供过于求,于2002年11月建议冻结投资港 口扩建,甚至要求重新评估高雄港“洲际货柜中心”594亿元经费的扩建计划,这使得高雄港口的发 展又面临新的变数。

                香港港口面临巨大压力

  东亚地区港口竞争越来越激烈,相互地位也正在迅速发生变化。2001年,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口 分别为香港、新加破、釜山、高雄、上海、鹿特丹、洛杉矶、深圳、汉堡与长滩,东亚地区占了6个 ,其中五个在中华经济区内。其中世界前五大港口均处在东亚地区。其中,香港作为国际第一大集 装箱港口与航运中心地位,不仅受未来两岸直航的影响,而且面临周边特别是内地港口的竞争。

  新加坡一直是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对手,而且在货柜运输量方面不断竞争世界第一的宝座 。不过,由于祖国大陆特别是华南地区的经济腹地广阔,内地经济与外贸增长迅速,使香港港口得 以持续发展。1999年开始,香港超过新加坡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但近来增长速度放缓。2002 年,香港集装箱装卸量达到1860万个,韩国釜山港近年发展迅速,也对香港形成挑战。香港港口的 竞争则主要是来自祖国大陆内地港口迅速发展的竞争与挑战。近年,上海与深圳港口的集装箱装卸 量以近30%的速度在增长,发展甚为迅速,而且上海港要发展成为世界航运中心,深圳盐田港临近香 港,对香港港口的压力与挑战巨大。同时,东莞也计划兴建集装箱码头,预计建成后每年300万个集 装箱运输量,将不必经香港出口,预计届时香港葵涌码头的货运量将减少1-2成。另外,海峡两岸直 航是大势所趋,一旦直航,香港将会流失相当部分的转口集装箱运输货物。不过,香港港具有优越 的基础设施与较高的管理水平,在短期内,不论是长期竞争对手新加坡港,还是上海港或深圳盐田 港均不易取代香港国际第一大集装箱港口的地位,但长期而言则仍有较大压力,未来不排除被新加 坡或上海超过。

                祖国大陆港口迅速崛起

  祖国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对外贸易量的扩张,为各地港口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得各陆港口 的集装箱装卸量得以迅速发展。目前祖国大陆拥有上海、广州、宁波、天津、深圳、秦皇岛、青岛 和大连等大港,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货运贸易国,每年运输总量在1000万个标准箱左右。

  在2001年全球30个大港中,在许多港口吞吐量下降的同时,祖国大陆港口却迅速发展。在十五 计划期间,祖国大陆计划投资780亿元人民币,新增及改造深水泊位分别为135个及45个,新增货柜 吞吐量可达1650万个标准箱,到2005年时,深水泊位可达800个,总吞吐量达14.5亿吨 ;大陆船舶 运力达到23万艘,5000万载重吨;84%的外贸由水运完成。这一切都预示着祖国大陆港口广阔的发展 前景。其中,上海港与深圳港已进入世界前列。

  上海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更是华东地区的经济中心。为推动上海 港的发展,1995年,上海市政府就提出将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为此加大投入,进行基础建设。 上海市政府计划投资130多亿元人民币,建设位于浙江省嵊泗县内的大小洋山深水港,预计2005年完 成,届时上海将成为远东最大规模的国际航运中心。其中外高桥第四期集装箱码头工程已于2002年 底全部竣工,上海浦东国际集装箱码头开始营运。其中,1996年,上海航运交易所成立;1997年, 由上海、江苏与浙江组合的港群开始运作。

  近年来,上海港发展迅速,集装箱装卸量在全球港口的排名迅速上升,由1997年的第11位(252 万个标准箱)上升为2000年的第6位,2001年上升为第5位,2002年上升为第4位(集装箱装卸量达到 859个标准箱),预计很快将超越韩国的釜山港,跃居世界第3大港口。

  深圳盐田港成为华南地区发展最迅速的港口,而且已成为世界大港。深圳港于2000年上升为世 界第11大港口,2002年达到725万个标准箱,超过荷兰的鹿特丹升居第6位。其中,到2001年底,已 有35家中外船舶公司在深圳港开通了69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平均每月靠泊深圳的国际集装箱班 轮达300艘次。深圳市政府计划在未来五年投资156亿元人民币,兴建包括盐田、蛇口二期在内的13 项港口工程,预计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末,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与香港合作构筑 亚太地区国际航运中心。

  此外,祖国大陆其他港口也在迅速发展。青岛港集装箱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2001年集装箱吞 吐量达264万个标准箱,是祖国大陆第3大港口,其中中转箱吞吐量和冷藏箱吞吐量居内地沿海港口 第一位,是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预计到200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40万个标准箱,成为北方国际航 运中心。天津与广州港的集装箱装卸量均已超过200万个标准箱,位居祖国大陆第4与第5大集装箱港 口。宁波港也在迅速发展,2001年完成货物吞吐量为1.3亿吨,居祖国大陆港口第二位;远洋集装箱 运输量居全国首位;集装箱吞吐量为121.3万个标准箱,较上年增长35%。这一切都显示出,祖国大 陆港口的发展具有群雄并起之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