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03年7月13日,由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办的“两岸关系论坛”在云南丽江市隆重开幕。国 务院台办副主任王在希、云南省副省长邵琪伟和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唐树备以及100多名来自 祖国大陆和台湾的著名两岸问题研究专家学者,以及港澳学者、部分省市台办的代表,共聚美丽的 丽江市,讨论两岸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反独促统的研究心得和意见。
恢复两岸正常关系尽快走上发展轨道
国务院台办副主任王在希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认为这次论坛上取得了若干重要共识。 一是大家认为,目前两岸关系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应该予以足够重视,但这不会改变两岸关系 发展的大趋势,两岸关系蕴蓄着新的发展机遇;二是这次抗击非典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即两岸 中国人血浓于水,互相的利益密不可分,两岸合作可以创造双赢。两岸同胞只要超越成见,同心协 力,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关爱,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三是目前当务之急是采取务实措施,排除 各种干扰,尽快使两岸关系重新回归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
为了尽快恢复海峡两岸的各项交流,进一步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王在希提出了4点建议:第一, 应把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第二,排除各种障碍,早日实现两岸全面、直接 “三通”。第三,努力创造条件,尽快恢复两岸对话与商谈。第四,两岸携起手来,努力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唐树备列举一系列数字说明,两岸经贸、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 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扎实的基础、内在的动力和自身的规律,不会因为暂短的 疫情发生根本性改变。非典疫情过后,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正在逐步恢复。那种借非典疫情,夸大 大陆投资风险、企图阻挠两岸经贸交往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打破两岸政治僵局谋求两岸关系发展
徐博东在研讨会上发言说:综观全局,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以和平的方式统一台湾,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 ,在于大陆是否有足够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否能对台湾民众产生足够强大的吸引力,是否足以抗衡 国际反华势力主要是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预。
他认为,有利于和平统一主要有5大因素:中共高层领导对两岸关系的总体判断是科学的、准确 的;中共对台工作方针是正确的、富有成效的;祖国大陆的综合国力将不断提升,这是最根本的因 素;两岸交流融合的潮流势不可挡,“台独”赖于生存的社会基础将逐渐剥蚀;国际政治格局和中 美关系逐步发生有利于中国和平统一的变化。
黄嘉树说:近几年来,台湾海峡几度出现紧张局势,爆发战争的危险一直不能全然排除。海峡 两岸关系向何处去?这个问题不仅时时牵动两岸中国人的心绪,而且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祖 国大陆方面主张两岸以建设性的对话和谈判保证海峡地区的长期和平稳定,并在双方互补互利前提 下开展各项交流,直至通过平等协商、共议统一的方式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这不仅符合全体中 国人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助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如何能使两岸走上良性互动的道路? 黄嘉树以为这首先取决于对所谓“定位”问题的解答,表 述如下:两岸关系是在中国版图内的两个法政系统互不隶属之地区间的关系。而两岸关系最突出的 特点可归结为四项:即在敌对状态中求和解的关系;受到外力牵制的关系;多内容、多层次的关系 ;政治冷、经济热;官方冷、民间热的关系。
杨泽军研究员说:当前,两岸关系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祖国大陆采取了更加务实、灵活的 对台政策,有力促进了两岸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的发展。台湾当局则因执政地位趋于稳固,主导政 局能力有所增强而忘乎所以,“台独”本质进一步暴露,致使两岸在政治上渐行渐远。近段时间, 台湾当局还借SARS大做文章,给两岸关系造成了较大冲击、震荡。
他认为,目前,两岸关系的基本现状是:祖国大陆从民族大业出发,积极做两岸关系发展的有 力推手,不断释出善意。一是调整了与民进党的接触政策;二是以经济事务看待“三通”;三是愿 谈台湾“政治地位及国际空间”。而台湾方面,陈水扁公然背弃“四不一没有”的承诺,不承认“ 一个中国”,否认“九二共识”,“谋独”手法“由暗变明”,并公然鼓吹两岸“一边一国”,加 快推动“渐进式台独”的步伐,两岸政治关系愈来愈僵。在大陆政策上,“雷声大雨点小”,玩弄 两面手法。既采取有限开放措施以缓解内外压力,又处处设障,加以规避、限制,两岸关系呈现“ 三冷三热”现象。即“政冷经热”、“官冷民热”、“朝冷野热”。在两岸关系上,台湾当局既不 愿关系紧张,导致自身压力增大,两岸武力相向;又不愿两岸走得过近,关系发展过快,使得台过 分依赖大陆,有碍“台独”目标的达成。台湾当局在大陆政策上玩弄两面手法:一方面积极表现所 谓“善意”,大谈改善两岸关系,表示要努力促成两岸尽早达成“三通”。另一方面,则有意阻碍 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提出“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的经济战略,重启“南向政策”,构建对外经 贸网络,推动与美、日和东盟等贸易伙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图分散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消 除大陆经济的“磁吸效应”。
何仲山教授说目前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是:大陆有能力掌控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保持目前两 岸关系的基本格局。这是因为大陆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决定了大陆的对台政策是和平的、连续的 、稳定的;祖国大陆具有遏制台湾走向分裂的综合实力;台湾的主流民意制约着分裂势力;国际社 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框架不会改变;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台湾地区领导人难钻空子;两岸 民间关系越来越密切,台湾要脱离大陆越来越困难;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以及“文攻武备”的方 略是遏制“台独”的有力武器。
严安林研究员说:影响两岸关系的要素既有政策因素,更有制约政策的民意民情、社会舆论及 内部问题,还有两岸关系所处的亚太形势。
他认为,影响两岸关系主要是台湾因素,包括台湾政局的动向、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公投 ”问题将是未来两岸关系中的“不定时炸弹”。
朱显龙教授说:当前的两岸关系有两条相反的主线,一条是两岸民间往来与文化交流持续扩大 ,两岸经济互惠互补并走向一体化,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的认 同增多;另一条则是两岸直航与“三通”仍未实现,两岸政治僵局持续,台海潜伏着危机。
他指出,未来的两岸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台湾当局的政策走向,另一方面受经济客观规律及两岸 人民反对“台独”、赞成统一血缘情感影响,加上祖国大陆强大综合实力产生的震慑力,台湾当局 不会更不敢公开宣布“台湾独立”。不过,两岸政治僵局短期内难获突破,甚至不排除两岸发生小 磨擦的可能性。
加强两岸经贸合作实现互惠双赢
清华大学台研所副所长殷存毅教授说:从短期来讲,由于两岸的政治分歧悬而未决,其对两岸 经济往来的影响还将持续,两岸经济关系的模式短期内还难以有重大改变,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趋势 是总体增长将趋于平缓。主要原因是:台湾当局对台商大陆投资限制更加趋紧。“该来的基本都来 了”,这是很多台商的一个基本判断。高基数上的增长会趋缓。根据投资区位选择的理论,以及台 湾企业以中小型规模为主、以代工为主要生产形式的特点,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台资在祖国大陆 的空间分布,仍会较为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
从长期来讲,根据对两岸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台湾对祖国大陆投资仍有潜能的结论。主要体 现在:投资祖国大陆则台湾经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台湾也由于面临着外在压力而有必要加强与 祖国大陆的经济联系;投资祖国大陆,对台湾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和市场机遇。如前所述,目前投资 祖国大陆的台湾上市上柜公司仅有346家,还有约78%的上市上柜公司未来祖国大陆投资。即使在这 346家企业中,祖国大陆投资所占整个企业比例亦明显偏低,还有相当的上升空间。
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教授说:20年来,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两岸三地经济的 密切联系,已成为引人瞩目的焦点。追根究底,两岸经济的密切联系源于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 快速发展。今后祖国大陆经济走向仍将是两岸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已有较 好的基础,但是面对新的形势,要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达成两岸双赢的目标,有必要寻求新的两岸 经济合作的模式。从两岸经济关系的现实和学者对两岸经济合作的模式的描绘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模式:营运中心模式、一体化模式及维持现状模式。他建议两岸近期可研究推动建立经济信息交流 机制,如建立常设性的两岸经济论坛,它是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性工作,能加强双方的互相 了解;法律协调机制,台商务仲裁合作,两岸商务仲裁机制的建立,可以将其视为两岸经济一体化 的一个演练,可从解决商务纠纷开始,过渡到商务仲裁协商会议--商务仲裁协议--商务仲裁委员会 --商务仲裁法院。从民间的、低阶的、协商的、磨合的,过渡到官方的、高阶的、法制的、合一的 ;推动行业范围内经济一体化,如建立电讯共同体、邮电共同体等。
杨春研究员说:今年10月,澳门将与内地签署类似香港与内地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届时, 香港、澳门、台湾作为中国的三个单独关税区,又互为重要的贸易与投资伙伴中,除了台湾外,均 建立了制度性经贸合作机制。这种局面,对于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台商会造成一定的压力,特别是有 志于拓展内地市场的台湾服务行业,因为原属同一竞争平台的台商得到的优惠将逊于港商。在这个 区域经济日益融合,并走向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台湾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
台湾虽是区域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成员,也是多边贸易组织WTO的成员,但目前尚未成 功与任何区域内国家或地区签署FTA。在东亚地区迅速推动签署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大趋势下,台湾 如果不顺应这个大潮流,将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FTA纷纷撤销贸易障碍、调低关税,而严重影响和削 弱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香港与内地经贸融合的过程及经验值得台湾借鉴,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一体化并行 的趋势下,在亚太经合组织开放型区域主义的大背景下,亚太地区各国均对建立区域贸易协定蠢蠢 欲动,台湾显然已处于被动和落后局面,台湾如何避免区域经济边缘化,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若果 两岸四地在港澳与内地建立CEPA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台湾纳入其中,并提升为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 ,势将成为可与欧盟、NAFTA等相抗衡的区域经济组织。
台湾问题的美国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研所研究员李家泉说:在中国和美国与台湾地区这个不对称的“三角关系” 中,基本上有两条规律:一是“大两岸”关系决定“小两岸”关系。所谓“大两岸”关系,就是指 太平洋两岸的中美关系。所谓“小两岸”关系,就是指中国海峡两岸的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大 两岸关系紧张,小两岸关系就必然紧张。大两岸关系缓和,小两岸关系也必然缓和。大两岸关系中 的美国,常常根据自己的国家战略利益来制定自己的对华政策,从而不时波及小两岸关系。小两岸 关系中的台湾,也总是围绕美国的战略意图打转。然而美国一旦因自身战略利益需要而不得不稍微 调整对华政策,从而与台湾当局利益发生某种冲突时,也难免闹一些“小别扭”,成为美国的小“ 绊脚石”,或中美关系的“麻烦制造者”。二是美国历届总统前期和后期的对华政策总是不同。其 前期,几乎都要反华,骂中国,对华政策向台湾倾斜;其中期和后期,通过亲身摸索和实践后乃逐 步趋于务实。
李家泉认为,美国在两岸关系上的基本态度是:不统、不独、不战、不和。未来的 “大两岸” 关系和“小两岸”关系,都应该向好的方向发展。
两岸实现统一有益于台湾
台湾学者吴琼恩(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系教授)说:陈水扁说“一个中国”原本不是问题, 那就是“一个中国”是过去式或未来式,现在是有问题的。“两国论”自1997年7月9日提出后,也 无法“入宪”,那就剩下“一个中国”才是中华民国的“宪法”架框,而且这“一个中国”的主义 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义重叠。1971年以前,由中华民国政府代表“一个中国”行使主权。1971 年以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一个中国”行使主权。台湾当局强调“主权”互不隶属,政府 互不代表“一个中国”行使主权,那只是政治上主权的坚持,并非当前宪法的精神,也非联合国及 国际法上的涵义。所以陈水扁说“未来一个中国”论是违背“宪法”精神的,也无实力让联合国或 国际社会改变“一个中国”原则论。所以,陈水扁的话是空话,台湾若根据空话而运作,必然是空 转也。
许多政客又说“一国两制”是中央与地方结构的安排。这种说法的盲点在于你是要统一呢还是 要独立呢?如果要统一,那就没有中央与地方的安排问题,试想如果中华民国“反攻大陆”成功, 或“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成功,台湾地区不是地方政府,那又是什么政府呢?那时中央政府不是在 北京,就是在南京,或者什么地方如西安也行,恐怕绝不会定都于台北吧?
台湾反对“一国两制”者,又提出搁置主权争议,事实上这种说法,一方面有属于主权分割论 的不易实施,另一方面又无能力提出有关主权的充实论述,更不愿提出“主权重叠”论,在此矛盾 心理下,干脆就“搁置主权争议”。这是一种没信心,没出息的说法。原因是如果大陆(大陆和台 湾同属一个中国)没有明确的主权范围与内涵,她还能对外代表国家吗?民进党不是口口声称,台 湾问题国际化吗?既然要国际化,那中国的主权是很明确的,不是“无主之地”。
反对“一国两制”者又说,“一国两制”是要并吞中华民国,这又是一种矛盾的说辞,是一种 不想统一,但想要“台独”又做不到,而做出的表面推托之词。
如果要统一,当然中华民国的国号会消失,难道还有“反攻大陆幻想症”?如果要独立,则“ 中华民国”的“国号”也会被“台湾共和国”并吞掉。两岸要统一,台湾可向北京当局要求“共议 国号”,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都消失或被并吞,取而代之者是,双方共议新的国 号,这就没有什么并吞不并吞的问题。
如果不想统一,又不敢独立,只好“借股上市”,以“中华民国”“国号”为保护伞,暗中搞 “两国论”之实,所谓“可做不可说”,这种拖延战术,实际上对美国最有利,对台湾最不利,主 要原因是台湾在全球化后,经济上越来越依赖大陆的市场经济。所以,“并吞中华民国”论也是一 种不合理性的说辞。
吴琼恩说,中国的问题理当由中国人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历史的教训,凡依靠外国人者终无好 下场。两岸统一后,台湾地区的政治地位,已有中国宪法的保障,台湾人对外享有中国的国际地位 与民族尊严,对内享有高度自治的权利。如此,则台湾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郭俊次说:两岸关系取决于“四大因素”:“大陆因素”、“ 台湾因素”、“美日因素”(或“国际因素”)、“华侨因素”。
大陆方面:综合国力一再攀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尤其是商机无限。此 一“诱因”及“磁吸”效应所带来的“大陆热”,魅力十足,势不可挡。
海外方面:全球“反独促统”的浪潮持续不断,爱国情操,洋溢感人。
国际方面:美日两国在两岸关系上,白天说北京(统),晚上说台北(独),左边说“三公报 ”,右边说“台关法”。内心深处,还是希望“独派政府”当家,但又怕“惹祸”(深怕引起台海 的动荡与危机),甚为矛盾。
台湾方面:由于“独派政府”当家作主,近6年来,“文化台独”非常严重。既不承认“一中” ,也不认同“九二共识”,更不敢说出“我也是中国人”,造成两岸“两会”的中断,逼得两岸关 系走向冰点。
说到底,两岸实现统一对双方都有利,尤其是台湾益处更多。郭俊次希望:祖国大陆的“小康 社会”快速地建设起来;台湾泛蓝朋友要力争上游,争气斗志,同心同德;海外华侨华人继续强力 推进“反独促统”大运动。三者兼备,两岸关系才能快速进入风平浪静的海域,荣登彼岸。台湾同 胞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宁、繁荣与发展。否则,就是一场空前大灾难。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