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3年第三期  > 正文

风云变幻话庐山

日期:2008-06-03 14:41 来源: 作者:徐汉青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徐汉青

  庐山,自匡俗兄弟结庐而得名以来,历经了3000年风雨沧桑。曾有多少骚人墨客,启发灵思,

留下千古名言;多少贤士圣哲,著书立说,为亿万中华儿女,启迪人生哲理。苏轼的千古名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催

促人们前往一睹其“真面目”。

  庐山之真面目,无法在山中窥视其全貌,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因为人在此山中

。同样道理,要看清人生之真面目,也得要跳开名利权欲的狭谷,登青山之峰,可览视众山之小;

出名利权欲的狭谷,始可见人生之海阔天空。

  庐山是人间灵秀之地,是中华文化孕育之所,也是历史上政治风云的舞台,多少惊心动魄的历

史大戏都在此上演。远古有秦始皇登临,谓其相接霄汉,要与老天比高下。近代史中,中国领导人

都曾在此号召全国。“七七事变”后对日宣战,中国人民奋起抗日,展开了8年浴血抗战。建立新中

国后,亦曾在此山举行过重要会议,留下著名诗篇“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座舞台,幕启幕落,所上演的政治戏码,留给中国人的是无限感慨,无限唏嘘!然而,庐山

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足以为后世人所荣耀,犹自宋明间之理学,几乎全都渊源于此。朱、陆发

轫于此,周、程亦溯源于此,因而,中华文化思想之衍化,庐山是其根源之所在。

  庐山烟雨之变,也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生生不息之变,在变中更新,在变中活化,在变中文明。

“变”本是形成中华文化之历程,易系词云“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中

华文化就在这宇宙大化中不停衍生,遂成今日光辉灿烂之华夏文化。

  文化之变,是渐进的、是平和的、是良性的、是去腐存菁的,因此,虽有人以点野火之心,企

图将中华文化烧成灰烬,然而中华文化之坚强韧性,不是某些狂热分子可以用野火烧得尽的。如今

,又如离离原上草,已是春风吹又生了。今天,我们海峡两岸的人士作此文化交流,就是在灌溉中

华文化之新生,中华文化之成长,中华文化之茁壮。

  中华文化意识,乃在族群之共同思维,中华民族之共同思维,就在博大精深之文化共同体中,

任何人要分离这个共同体,或背离中华文化,皆在自我桎梏,自我拔根,自我亡失本心,终必自我

毁灭。

  庐山,曾有烟雾,曾有野火,虽然万壑千岩,烟云弥漫,面目不识。然而壁立千仞,重山映辉

,仍著国色天香,终归晴朗清明。

  极目胜景,追思先哲。莲花峰下周濂溪,天道性命,一贯相通;白鹿洞中朱晦翁,明心见性,

即物穷理。是谓中华文化心同理同,就同在天心即人心之理上。

  “闲云潭影,物换星移”,往者之幻变难寻,来者之希冀难测,立此滕王阁上,举目望王勃之

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天地间之大化,万物共生共荣,我们没有理由可自外于天

理法则。“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天命所流行之体,违者罪无可追也。

  庐山青翠葱茏,清渠长流,愿此中华文化之源头活水,永不止息。

  望庐山之烟云,感兴替于殷鉴。知世事之沧桑,共生息于大同。

  极目胜境览长江,五老峰上观大化。

  群贤互表同心理,源头活水说中华。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