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3年第三期  > 正文

故垒雄风铸奇功                             --参观厦门郑成功纪念馆侧记

日期:2008-06-03 14:42 来源: 作者:陈淀国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陈淀国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我国明末清初的伟大民族英雄,他是一位名扬四海、功垂千秋的历史风云人物。明天

启4年(1624年)郑成功出生在日本平户岛千里滨,父亲郑芝龙是海盗出身的明总兵,母亲为日本籍

。他7岁回到中国,寄居在故乡安平郑氏府第,从小勤奋好学,才智过人,8年后顺利考中南安县秀

才。21岁进入南京国子监读书,师承赫赫有名的学者钱谦益。慧眼识宝,不少人预言:“诚天才也

”,“他日必成伟器”。

  为反抗清朝的民族压迫和西方洋人的外来侵略,23岁的郑成功,坚定果决,以金门、厦门两岛

为依托,驰骋东南沿海疆场,长达17个春秋,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彻底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荷兰侵

略者。将被侵占38年之久的宝岛台湾,收归祖国怀抱,创下了永为铭志的光辉伟业,成为东方亚洲

战胜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第一人”。

  这首气势磅礴的《复台》诗,就是郑成功在顺治18年(公元1661年)4月29日,亲率陆军25000

人、战船400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历尽艰辛,跨越险阻,在台湾鹿耳门胜利登陆,并狠狠击退荷

兰侵略者海上、陆地的一次次疯狂反扑,使其不得不于1662年2月1日,签约投降。满怀民族豪情,

饱经战火洗礼的郑成功欣然写下这首后世传诵的名作《复台》。

  正是怀着对这位中华英烈的无比敬仰,吟着这首催人奋进的传世佳作,笔者来到厦门郑成功纪

念馆。

  纪念馆坐落在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的中外驰名旅游胜地鼓浪屿日光岩北麓,占地13000平方米。

纪念馆于1962年2月开放。正值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之际。通过大量珍贵文物、照片、雕塑

、绘画、模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这位伟人光辉的一生。

  这里依山傍海,气势非凡,当年郑成功的寨门关崖古梁洞、练兵习武水操台、屯兵扎寨宿营地

等许多遗迹,与纪念馆相互呼应,拱云托月,十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是那陡峭如削、高耸云

端的巨石上镌刻着的"闽海雄风"四个火红苍劲大字,更加激励人们缅怀、追思和神往。著名历史学

家郭沫若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还撰写对联,道出亿万民众的心声:“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

虏一代英雄”。

  走进展室,首先看到的便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半身塑像,他头顶战盔,身披战袍,双目凝视,

表情庄重,好像正在顶狂风、斗恶浪,指挥千军万马,面对装备先进的荷兰侵略者,毫不畏惧,信

心百倍,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激烈搏斗。难得的是,在这里通过大量真实史料,完全可以了解到

郑成功跨海东征、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整个过程。望着那“郑荷水师交战图”、“荷兰殖民者投

降图”和交火中使用的兵器、战船模型、造船遗址、荷军投降书等珍贵照片,真让人心潮澎湃,热

血沸腾,并由衷地为这位几百年前的民族英雄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在这些展品中,一件件形状各异造型别致的“国姓府”铜铳,引起人们很大兴趣。它们都是前

些年先后从福建连江、漳浦、海沧等地出土的,上面铸有“国姓府”字样,是郑成功铜制兵器现存

南明时期极为珍贵的藏器,有的还是仿拟西洋机枪铸造而制,成为当今研究郑军兵器状况与生产工

艺的有力依据。三百多年前,在郑成功统帅下,克服气候、供给、航海等重重困难,台湾各界人士

大力支持很快攻克赤嵌城,紧逼台湾城,使气焰嚣张的荷兰侵略者陷入重重包围之中,成为瓮中之

鳖,最后只好投降。

  在这里,有块“练胆”石刻,是从厦门大学演武场出土的。两个雄浑、苍劲大字,涵盖了郑成

功治军带兵的精髓。他十分看重手下将士的“胆勇”,一向强调“兵之勇怯,在乎将领”,“如将

领敢勇,虽弱兵必勉力赴敌,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是也”。并责令树立“练胆”石刻,时时警示各

路将士,“习好武,养好志,一旦大敌临头,得心应手以取之”。

  由于郑成功督练甚严,考察甚密,上下左右,不论是操演还是打仗,均不敢草率、怠慢,否则

定罚无疑。像著名爱将赫文兴,永历六年回降时,曾赏银五千两,后来又因为功绩卓著,晋升为“

左提督”,并封爵“祥符伯”。可是3年后,由于“操演不整”,“纪律松懈”,遭打40大棍,且官

降一级……这种赏罚分明、一视同仁的做法,成为全军官兵的美谈佳话,同时也大大增强了郑成功

在众人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在7个展室的众多展品中,还有一件文物,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就是1662年2月1日

,郑荷双方签订的《缔和条约》,即荷兰殖民者的“投降书”,用荷兰文书写,共计18条,重现了

郑成功当年率领大军,渡过海峡,顽强作战,登陆台湾,又艰苦奋卓绝地把西洋统治者紧紧围困9个

月之久,最后将其驱逐,使台湾重归母亲怀抱的光辉历史。“条约”反复强调,台湾的主权属于中

国所有,从而成为台湾史上第一个形式完整、政府与政府间的国际条约,令亿万炎黄子孙扬眉吐气

,引以为荣,不失为永久珍藏的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走出纪念馆,我思潮激涌,感慨万千,这位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犹如一座千古不朽的丰碑,

鲜明生动地矗立在心间。其实,关于郑成功的"胜迹",在鼓浪屿这个小岛上,还有许多,恰似一颗

颗璀璨耀眼的宝石,镶嵌在山石与大地上。如今已成为一条“郑成功历史文化游”的旅游热线,把

它们有机地串连在一起。如已被辟为“郑成功纪念园”三大景区之一的皓月园,当年郑成功出征东

渡前,就曾在此面向无边大海、誓将宝岛台湾收归祖国,抛鼎掷剑。现在园内建起的《皓月雄风》

、《藤牌驱虏》等等雕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气势宏伟,场面壮观。还有那以郑成功为主题内

容的南碑廊、北碑廊、微雕展览馆、青铜群雕、巨型石像……都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多侧面

、多方位地再现郑成功叱咤风云、力拔群山的英雄气概和无私无畏、有胆有谋的戎马一生。

               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

               南山开寿城,东海酿流霞。

  这首出自郑成功之手的五言绝句,依照原来笔体,镌刻在离水操台不远的一块巨石上。下边还

有“郑森私印”和“成功”两方印章。1645年,郑成功随母亲田氏到晋江安海,该诗是写给当时仍

留在日本的胞弟七左卫门以告慰母亲平安并受人尊敬,鼓励胞弟勤奋攻读圣贤之书。

  怀着渴求的心情,我又一路兴致地到延平公园看“国姓水井”,到鹿耳礁寻“民间故事”,到

龙头路尝“中秋薄饼”……

  纪念馆建成开放后,慕名而来的宾客,一年四季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郑

成功短短39年创下的丰功伟绩,塑建的不朽英灵,永远激励和鞭策着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的龙的传

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