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3年第三期  > 正文

两岸直接"三通“的六个"有利于”

日期:2008-06-03 15:15 来源: 作者:王天敏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王天敏

  2003年1月26日8时52分,一架来自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机,冲破严冬的阴霾,经停

香港之后终于平安降落在上海浦东机场。这架自1949年以来首航祖国大陆的台湾民航客机,仿佛一

只报春的燕子,向世人宣告:阻碍两岸"三通"的坚冰已经开始融化了。

  “春节包机”构想的实施,在两岸民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要求开启两岸直航、尽快“三通”

的呼声犹如春潮激荡。直接通邮、通航和通商,早已是两岸民众超越党派的共识,台湾当局虽也曾

表示过“三通”是“势在必行”的“必由之路”,但长期以来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绐终没有采取开放直接“三通”的实际行动。其实,台湾当局只要能稍微倾听一点岛内民众的呼声

,体察一下民情,认真地对两岸“三通”问题进行一番利益权衡,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为振兴

台湾经济,顺应民心,实现“三通”比“不三通”好,早“三通”比迟“三通”好。

  从台湾自身利益考虑,实现两岸直接“三通”,至少有以下6个“有利于”:

  一,有利于提升低迷的台湾航空业

  “三通”的关键是通航。两岸如能直航,首先受益的是台湾航空业。台湾共有6家民用航空公司

,经营状况不佳,亏损是普遍现象。据业内人士估计,台湾航空公司近5年的亏损额至少在400亿元

新台币以上,其中亏损最多的公司达70多亿元新台币。2002年的“华航空难”更是让岛内航空业雪

上加霜。兼任台北航空运输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的乐大信说,台湾地域有限,各地间距离很短,加

之公路、铁路的迅速发展,航空在岛内交通中不占主角地位。近年来,台湾航空市场一直处于饱和

状态,业界苦撑待变。随着两岸经贸日益活跃,加上祖国大陆旅游的吸引,每年往返于两岸的人数

一直在不断增长,估计每年至少有300万人次。正如华航董事长李云宁所说:“两岸航线的商机,对

于惨淡经营的台湾航空业显得尤为重要。”实行两岸直航,开拓祖国大陆市场,成了岛内航空业者

最大的愿望。事实上,台湾航空业界早就未雨绸缪,为两岸直航做好了充分准备:华航、长荣、复

兴、远东都分别在祖国大陆设立了办事处,其中华航、长荣、复兴还与祖国大陆的航空公司开展了

合作两岸经香港、澳门转机联营服务。在此次春节包机中,远东航空还委托上海航空做地勤代理,

为未来直航后的进一步合作热身。虽然两岸直航迄今未能实现,但春节包机的成行,给台湾航空业

带来了新的希望,消息一经传出,台湾证券市场上相关的航运股股价连番走高,表明投资者对直航

前景的利好预期。

  二,有利于发展台湾航海业。

  两岸如能直航,对台湾航海业自然是一大利好。由于两岸不能直航,台湾海轮往返两岸都要经

由第三地,徒然耗费时日,增加成本,故而许多台轮纷纷改弦更张,登记为外籍轮。1993年台轮的

载重量还有1200万吨,到现在只有700万吨。以长荣海运为例,这家公司早在1996年就已经进入了祖

国大陆,依靠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深圳港口,通过香港转运货物,但它在大陆市场的

占有率远远低于它在全球市场上10%的占有率。为了进一步开拓祖国大陆市场,长荣集团早已决定将

在巴拿马注册的50%以上的船只改到英国、意大利注册,逐步摆脱与台湾有“官方关系”的巴拿马,

以便能够以英、意公司的名义在祖国大陆投立分公司,扩展长荣海运在祖国大陆市场中所占的份额

。设若两岸早能直航,台湾的航海业主可以少费许多周折。

  三,有利于台湾高科技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台湾高科技产业西进祖国大陆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趋势。旗下产业遍及计算机、通讯等领域的

金仁宝集团,目前已经将原来在泰国生产的数码相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产品、计算器等全

部移至祖国大陆生产。其董事长许胜雄认为,台湾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电子产品的发展与制造重镇,

就是因为有完整的上下游零组件供应体系。台商只有运用祖国大陆的资源与市场,才能让台湾经济

保持一定的动力。台湾东芝董事长廖德北今年1月6日说:外商目前多数在台湾、祖国大陆均设有营

运据点,如果“三通”迟迟未成,已在祖国大陆的台商不得不直接由当地接单,让台湾优势全失,

外商和本土企业届时均被迫出走。以东芝集团为例,目前营运总部设在东京,在上海、北京和台湾

均设有公司,祖国大陆公司逐渐成为东芝公司全球的市场中心,两岸不“三通”,东芝的上海、北

京公司都会有机会接受台湾东芝每年一、二百亿元给台商的定单,使台湾东芝最后走上裁员命运。

宏基计算机集团总裁施振荣今年1月15日在“台湾科技产业创新高峰会”上指出:5年内若不解决两

岸“三通”问题,台湾高科技产业将移往大陆,届时台湾将失去竞争优势。如能解决两岸“三通”

问题,改善台湾资金市场的缺失,10年后将可看到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和中小企业将企业总部设在台

湾。

  四,有利于提升台湾房地产业的景气指数。

  台湾房地产业目前一派低迷景象。仲诚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黄振烈指出,台湾现今有100万户的

余屋,造成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巨大压力。据估计,在祖国大陆工作的台商已达到100万人,若能留住

这些人在台购屋,刚好可解决目前供过于求的问题。如果开放两岸“三通”,方便台商往来,他们

也许不会考虑举家西进。对于这些人来说,毕竟台湾的生活条件比较适应,小孩在台也可以受教育

,只要直航开通,随时都可返家照顾家小,就会把家庭安置在台湾,不致造成人口外流,进而影响

地产价格。只有开放“三通”,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台商移居祖国大陆,使台湾人留在台湾购屋,房

地产景气指数才能回升。更何况开放"三通"可以加快台湾房地产商挺进祖国大陆、寻求新的利润增

长点的步伐。

  五,有利于普遍降低两岸往来的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

  近年来,两岸间接贸易高速增长。据台湾当局统计,2002年台湾对祖国大陆贸易总额已超过美

国,达505亿美元。自1979年至2001年两岸贸易总额达2200多亿美元,台湾从祖国大陆获得的贸易顺

差累计达1500多亿美元。截至2001年3月,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已超过23000件。两岸频繁的经济往

来,如实现直接“三通”,据台湾经济部门评估,仅在海上货运、空中客运、电信和通汇方面,台

湾每年就可节省7.3亿美元。两岸直航“三通”后,两岸往来旅客不再经港澳转机,每人次可节省近

1万元新台币。上海和台北两地相距500公里,如果直飞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而绕道香港则需要5个小

时。小帐不可大算,每年至少300万人次的台胞往来,累计起来所能节约的金钱和时间都是惊人的。

  六,有利于平民愤、顺民意。

  近两年,宝岛上下关于尽早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的呼声越来越高。从民间各界到主要党派,

随处可以听到开放“三通”的呼吁。2002年,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等报纸先后发表社论

,提出“三通爱国论”,指出“关键是台湾更需要‘三通’”。2002年7月11日《中国时报》的一次

最新民意调查表明:有高达69%的受访民众赞成两岸直航。台湾政、商、学界知名人士组织各种研讨

会,阐述两岸“三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民间还成立了“两岸直航促进会”、“两岸航运协会”

等专门组织。台湾东芝电子董事长廖德北说得真切:“‘三通’将是台湾经济的救命仙丹。”为早

日得到这“救命仙丹”,台湾资深人士傅昆萁、章孝严、高清愿、许信良等先后率领各种“三通访

问团”访问大陆并得到祖国大陆积极回应。对比两岸执政者在开放“三通”问题上截然不同的态度

,对顽固不化、一再扼杀台湾生机的台湾当局,台湾民众自然产生了强烈的愤慨。就连多年来与李

登辉、陈水扁关系密切的有些大集团总裁,也公开表达了台湾经济的希望在祖国大陆的观点。

  开放“三通”也是台湾领导人的承诺。自陈水扁上台以来,两岸政策混乱,反复无常,“台独

”意识形态挂帅,决策一再失误,导致台湾投资环境恶化,资金、产业和人才外流加剧,失业率持

续上升,民众消费能力下降,股市一蹶不振,财政面临危机,经济由正增长变成了负增长。民众对

陈水扁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亲民党今年1月24日召开记者会,以为过去一年陈水扁的执政绩效只是

丙等。人们不能忘记,实现“三通”也是现当局上台之前的承诺之一。陈水扁2000年春竞选时就曾

宣示当选以后将开放“三通”,5月就职后不久又表示“三通可望在年底实现”。可如今连2000年、

2001年、2002年3个“年底”都过去了,两岸直接“三通”还在虚无缥缈之中。陈水扁的言而无信不

能不引起人们的极大愤慨。王永庆对此的评价十分精辟:陈水扁的“三通”只说不做。对“三通”

只有口水没有行动,出尔反尔,甚至处处设置障碍。“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以上概述的是开放两岸直接“三通”的6个有“利”。至于台湾当局为了阻挠两岸直接“三通”

,臆想出的“特洛伊木马”之类的安全“威胁”,纯属自欺欺人的借口。请问已经“试点”了两年

的厦门金门“小三通”,累计近4万人次的旅客往来,又有谁从中逮到过什么“特洛伊木马”呢?

  台湾当局限定“春节包机”必须经停港澳,似乎这样可以增加什么所谓的航空“安全度”。但

世人皆知,香港、澳门都早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真的要行使航空的“实质安全防范

”,怕是要经停汉城之类的真正外国城市才行吧?

  祖国大陆对发展两岸关系有着最大的诚意和善意。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元旦在政协新年茶话会

上,殷切寄语,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积极推进两岸直接“三通”,加强经济、文化领域等的合作。

“青山遮不住,毕意东流去”。两岸直接“三通”已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俗话说:“识时务

者为俊杰。”台湾当局何不从民所意,顺势而为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