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3年第三期  > 正文

两岸的希望在青年一代

日期:2008-06-03 15:19 来源: 作者:李树海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李树海

  笔者从2000年至今,在3年多的时间内,曾两度率团赴祖国宝岛台湾参加两岸职业教育交流、研

讨,并参观、考察了台湾的一些学校,同时多次接待了台湾来祖国大陆交流、考察的教育界同行及

大、中学校的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有许多人和事令人终生难忘,感受最深的就是两岸同胞情同手

足,血浓于水的深情。

                  两岸同胞情同手足

  笔者首次带团赴台是在2000年6月中旬。当时,我们一行9人是应台湾师范大学技术及职业教育

研究中心邀请,参加在台师大举办的“海峡两岸技职教育研讨会”。研讨活动进行了一天半,会后

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地参观、考察了八所学校。

  这一年正值由于李登辉的背叛,国民党第一次失去在台湾的执政地位。在一小撮“台独”势力

的鼓噪声中,陈水扁走马上任。说实话,出发前心里很没底,甚至有些紧张。怕万一在那儿遇到点

什么情况,如在一些场合遇到公开挑衅怎么办?诸类问题在脑海中时有出现。但是,随着在台活动

的深入,原先的许多担心很快就消失了,并完全被台湾同行那浓浓的情意所取代。首先让我们感到

台湾同胞深情的是台师大那位年事已高的老校长。研讨会在台师大召开,校方领导非常重视。开幕

当天,恰逢学校放假前召开校务会议,老校长不能亲临开幕式,特委派一位副校长到会祝贺。接近

中午校务会刚一结束,老校长就立即赶到会场,亲自到会祝贺,并一再对开始未能到会表示歉意。

其语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并表示次日的研讨交流活动他一定参加。第二天开会前,他又临时接

到台当局通知,要他马上去参加一个会议。会后,他又匆匆赶回来,陪我们共进午餐、表道别之意

,因为下午我们将离开台师大。在席间他热情真挚的谈话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他平易近人作风

和真挚的同胞感情。

  发起并负责这次活动的台师大技职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饶达钦先生,不仅对整个活动安排井井有

条,而且对我们的关心照顾极为周到。在台湾近10天的时间里,无论是在台北的研讨交流,还是后

来到其它地方学校的考察,除中间一天因学校有会,由该“中心”一位博士代陪外,其余时间无论

是到那里,都是他全程陪同,并对每一处的活动都事先亲自做了精心安排。他的一片苦心,让我至

今一想起此事,心就不能平静。作为一个在台湾很有影响的学者,他承担着许多课题;作为学校一

个研究中心的主任,他又有许多管理工作要做。但是在那些日子里,他把全部心思都用到了我们祖

国大陆一行人的身上。尤其是在我们即将离开宝岛的那天,他又依依惜别一直把我们送到机场,并

帮我们办完所有的登机手续,把我们送到安检口。当我们对他再三表示谢意并劝其留步时,才得知

他次日还要远赴加拿大去参加一个国际学术活动。令我们无不感动万分。如果不是出自一种特殊的

亲情,他这样做是很难想象的。

                “台独”势力不得人心

  在台湾,特别是在其南部陈水扁老家一带,确实有一部分陈的追随者、极端的“台独”势力。

但这只是一小撮,并非台湾主流,这一点在与众多台胞接触中我深有感受。在2000年那次赴台湾交

流活动,笔者在台南地区参观一所高职学校后,晚上学校招待用餐。期间,学校有一位年过六旬、

已经退休的老校长显得异常激动。他老家在山东,1948年到台湾,已搞了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他身

体很不好,胃已切除2/3,还做过心脏手术,按理既不应喝酒,又不应过分激动。可他一见到我们这

些来自祖国大陆的客人却坚持要向我们每人敬一杯酒,当时我们全团共有8名团员,尽管我们一再劝

他要少喝,他硬是把我们每人都敬了一遍。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即席的肺腑之言,他对我们说:“今

天能在这儿和你们见面我非常高兴,有许多话想说。我最想告诉你们的一点就是,阿扁在台湾是没

有多大市场,他能上台是因为李登辉搞了鬼,我们都不会相信他能把台湾分裂出去。大陆和台湾本

来就是一家,只是人为隔绝了几十年。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加强交流,多加沟通,增进了解,和睦相

处,共同发展。台湾没有太大出路,大陆照现在发展势头,再过一、二十年就会把台湾抛在后面。

到那时,台湾就失去了现在的光彩。”这些话绝非他一时冲动,也不完全是其个人之言,而是反映

了许多台胞的看法和心声。这一点,我们在其它的场合也进一步得到了印证。

  我们团刚一抵达台北,就得到有人要请我们吃饭的信息,考虑整个活动安排及其它原因,我当

时未答应此事。但就在考察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天,对方还是精心安排了一次宴请。这位设宴者在台

湾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位年轻学者,是台湾“逸仙基金会”的秘书长。在就餐开始时,这位秘书长就

侃侃而谈。他谈的主题是如何促进两岸关系。他说:“关于两岸统一问题,大陆不要急于求成,最

好让它水到渠成。目前要加强交流沟通,增进了解互信,尤其应该着眼于青少年一代。大陆高校对

接收台湾学生就学,眼界要放远一点,政策要放宽一点,愿意去的要尽可能多招一点。如果将来台

湾社会一大批青年都在大陆接受过高等教育,他对你的了解、对你的感情,绝不是一般人可以相比

的。这些人将来影响着台湾社会,任何人也难把台湾分裂出去。”或许这位秘书长的话,更能反映

出台湾的主流民意。类似感人的人和事还可以讲出许多。

  2002年笔者第二次赴台,当我们一行在屏东科技大学参观并在午餐后,当地一位陪同的工学院

年轻院长,提出希望能到他家去做客。当时一是考虑我们人多不方便,二是觉得对方可能是出于礼

貌和客套,所以就婉言谢绝了。没想到他是那样真诚,晚上又把电话打到我们下榻的宾馆,一定要

我带两人到他家去做客。实在盛情难却,第二天晚上他把我们三人,先接到一个饭店,同他的太太

、孩子、老母亲一起用过餐,然后又到他家,盛情款待且不必说,期间,他给我们介绍了许多阿扁

执政以来,台湾经济的萧条、社会的冷漠、人心的涣散以及民众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期盼等等。这一

晚,我再一次被他的一片赤诚亲情所打动。说实话,在与台湾同胞的接触中,涉及两岸关系的敏感

话题,我们从不主动提及。往往是他们不仅主动“出击”,而且一谈,就有许多谈不完的话题。

                  两岸未来寄望青年

  在2002年的赴台交流、考察中,听到更多的是两岸关系要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台北科技大学校

长在欢迎仪式上讲,教育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事业,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是血浓于水的关系,我们要把

希望寄托于教育、寄托于两岸年轻人的身上。高雄树德家商学校更是我们的老朋友,这是一所台湾

著名的私立学校,它的创始人是一位80多高龄的老太太。近年来,她为推动两岸教育的交流,费尽

心血,不遗余力。虽然在我们去台之前,刚在北京见面不久。但在她的家再次相见,仍令她激动不

已。尽管她早已退下来,她的晚辈们对她仍是十分尊敬。她特意安排了一个很隆重的欢迎仪式。她

在致辞时用异常激昂的声音,告诫在场的每一位同事及年轻的继承者,也在告诫我们中华职教社在

场的每一位参访团的成员:“我们的责任是担负了海峡两岸青年的教育任务,如果将来他们不携起

手来,共创华人世界,而是还要斗嘴、斗气、斗智,那我们不仅不应该拿薪水,还应有‘掉头之罪

’。我们应该让他们携起手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共建家园。大陆与台湾本是一家,可美国有

些人在中间捣乱,企图从中渔利,我们不能上美国人的当。”她的一席话代表了当前许多台湾同胞

的看法。特别是台湾青年对两岸关系的认同,要靠多接触、多交流,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祖国大陆的

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她认为只要台湾青年们了解了,他们就会受到触动、受到感染和鼓舞。这

在我们多次接待来自祖国宝岛台湾一些来访的学生时深有体会。无论他们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每

当他们在祖国大陆的各地参访完将离去的时候,他们都会非常激动的发出许多感慨。

  2001年寒假,就是前面说到的那位高雄树德家商学校的老学长,带着她们学校的80多名学生,

来北京、上海等地度假、参观。到北京那天,正遇上大风降温,他们没任何心理准备,更没任何物

质准备,一下飞机那呼啸刺骨的寒风就使他们难以忍受。然而,当他们一进入机场大厅,每人拿到

一件我们早已为他们准备好的非常时尚的羽绒服时,许多孩子激动地欢呼起来。在北京,他们游览

了长城、故宫等名胜,观看了天安门的夜景,他们高兴得夜不能寐,议论最多的话题是,北京太伟

大了,北京太美了。到上海他们看过浦东后,惊叹浦东的现代和美丽。有的台湾同学说,我真不知

这是在纽约,还是在东京。许多孩子在离开上海即将返程时,与我们的接待人员紧紧拥抱并失声痛

哭。人们在大陆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都令他们无比难忘。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要把这一切都告诉

他们的同学和亲人,让他们有机会也到祖国大陆来看看。

  我所经历的一切都使我深切感受到:两岸的未来在进一步了解、沟通、互信,两岸的共同发展

在于两岸人民,两岸的希望在于两岸的青年一代。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