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3年第三期  > 正文

在蒋介石家乡的台商们

日期:2008-06-03 15:20 来源: 作者:张菊生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张菊生

  如今,在蒋介石的家乡——浙江省宁波市的城乡,活跃着很多台湾商人。这些台商,同当地人

一样,精明地经商,愉快地生活,和谐地相处,完全融入了祖国大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跟宁波人一样“淘货”

  来到宁波仅两年的台商杨玉凤的变化就让朋友们都感到吃惊。初来时,她乘坐火车还很娇气地

问:“在火车上一天一夜,怎么洗澡,怎么睡觉?”现在她已能说一口地道的宁波话,自个儿每天

去“淘货”了。

  宁波轻纺城布匹摊位的盛老板对这位台湾顾客很佩服,她说:“真的看不出她和宁波人有什么

两样,一样的脸,一样的口音,一个路数地跟我们讨价还价。”

  刚30出头的杨玉凤是台湾新竹人,如今却在宁波市过着商海女强人的生活,她白天管理工厂,

晚上到女子会所和太太小姐们聊些“小女人的话题”。她两年前从台北来到这里协助父亲办厂,如

今成为宁波台商圈子中最“活络”的人。

  现在,数万名像杨玉凤这样的台商生活在蒋介石的故乡——浙江宁波。在面积9365平方公里的

宁波,有1400多家台资企业,总投资额达50亿元人民币,占了浙江省台资40%以上,他们融入了当地

人的生活并把这里的一切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台湾人。

  祖国大陆市场的繁荣,是众多台商安心留在宁波的重要原因。

  “我看着这座城市的变化,一条新马路的修建,或是一个开发区的落成,都让我觉得外面要走

50年的路,而在祖国大陆只要10年就走完了。”杨玉凤不无憾慨地对笔者说。

  她的经历也成了新台商的“指示图”。

  一位刚来此地的台商太太说:“早上睁开眼睛,先生就要出门忙工作,熬到晚上,先生回来又

困又累。自己对宁波的生活很陌生,不敢随便出门上街,几乎完全没有说话的对象。”

  她们对宁波这座城市——她们从未经历过的、甚至完全是凭借书本和想象勾勒的地方,充满了

好奇,一种新的会友方式也在这里逐渐形成。

  宁波市区的台资女子会,成了杨玉凤们的“交流培训基地”。台商太太们会在每周的某个时间

来到这里,谈心聊天,互通内地生活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她们能够结识更多的当地人,在

交流中成为好朋友,去感觉这座城市友好的传统和气息。

  “在生活中,我要努力结交到更多的宁波及其它地方的朋友。作为两岸年轻的一代,我们还需

要有更多的交流时间。”杨玉凤对此抱有期待。

                台商也能当地方人大代表

  在宁波,台商融入当地生活的不仅是经济领域。

  2002年12月15日,在宁波市鄞州区下应镇投资办厂的台商曾玉书,以58%的得票当选为区第十五

届人大代表。镇选举领导小组一位副组长评价说:“这个比例比较高,不容易。”

  3年前,曾玉书与同伴一起来宁波创业。由于经营有方,企业迅速发展,2002年产值超过1130万

美元,为当地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预计今年产值可达3000万美元。

  然而,曾玉书本人对于被推荐和当选为人大代表一事平静而低调。当曾玉书作为候选人被选民

推荐后,区镇人大、区台办以及镇党委组成联合小组到曾的工厂进行过两次考察,但均未遇见这位

在选民心目中“挺不错”的台商。

  人们对于这位台商更多的印象来自工厂职工的描述。“在500多名职工中,这个老板与每个人都

很熟悉,甚至偶然遇见时,他都能叫出大部分人的名字。”一位员工说。

  尽管如此,在台商和政府中,曾玉书的当选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是台商,也能当人

大代表?”

  宁波一位台商说:“这是件好事,我们要恭喜他!台商当选人大代表,可以反映我们在投资经

营中遇到的问题,为台商与政府的沟通提供便捷的通道。”

  关于台商可不可以被选为人大代表的问题,鄞州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工委副主任潘文忠表示:根

据我国《宪法》、《选举法》的有关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而相关的配套法规明确了“来内地投资的台湾同胞,在县、乡人大代表选举期间在内地的,可以

参加其所在工作的地的选举。”

  曾玉书当选区人大代表后,使很多台商都感到很受鼓舞很振奋,这毕竟是一件在当地从未发生

过的事情。

                   杨老圆梦

  杨振业老先生今年74岁,住在宁波市象南村村头的一个大四合院里。

  9年前,杨老先生只身一人回到故乡,和年过八旬的母亲住在自家的老屋。他说,那一晚,躺在

咯吱作响的木床上,却睡得特别踏实。清晨,他听到的是公鸡打鸣,看到的是绿油油的稻田。

  “我回家了。”老人说。颤颤的宁波话夹杂在乡亲们互致问候的乡音俚语中,如此和谐。

  当年,16岁的杨振业就离开宁波到上海一家食品行当学徒,3年师满之后,精明能干的他很快得

到了老板的器重。1949年初,他随老板到台湾提货,谁知两个人却一去回不来。

  “那一天是1949年5月27日。”老人至今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

  杨振业的老板最终没能等到回故乡的那一天,临终前他最后一个愿望是,让杨振业改成自己的

姓,作自己的儿子,为自己送终。

  两岸隔绝几十年来,老人回家的念头从来没有泯灭过,有一年,他去日本参加食品展,他曾想

借机偷着回祖国大陆看看,但顾及到机票上会留有记录,当局一查便会知道,只好作罢。

  1978年,杨振业辗转得知家乡老母仍健在,就一直筹划着回来。直至1993年,他终于变卖了台

湾的产业,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宁波。见到老母时,他们相拥痛哭。为这一天,老人等了整整50

年。

  后来,象南村村民们开始看到,不远处渐渐矗立起了一片崭新的厂房。杨振业重操旧业,做起

了食品加工厂。村子近百口人的就业问题通过老人的工厂解决了。

  老人说最让自己高兴的是,忙碌一天后,坐上镇里的三轮车,一边和车夫唠着家常,一边看着

炊烟袅袅的村庄,一颠一晃回到村里的家。

  让这位台湾老人惟一感到缺憾的事是,村民们对他敬重有加,却很少到他家里走亲串户。因为

他在乡亲们眼中,还是“台湾人”是“老板”。对此,杨老先生颇感“伤心”,他老跟村里人辩解

——“我本来就是这里人!这里原来叫白象桥村的,我知道,不信去问上了年纪的人。”他说这话

时简直就像个孩子。

                   孩子的将来

  每天清早,就有一辆“凤凰”穿梭在弄堂中,7岁的罗小颖背着小书包坐在单车后面,乖乖地搂

着在前面骑自行车的爸爸,一边大声地背诵着唐诗。

  她父亲是位台商,娶了一位美丽的祖国大陆姑娘,又有了她这个宝贝女儿。

  “除了一张台胞证,我的家庭与大陆其他家庭没有什么两样。”台商罗先生显得很平静。

  在宁波江东区这个小学,很少有孩子知道,朝夕相处的伙伴罗小颖是台属。在同学们眼中,她

的父亲和他们的父亲一样,送孩子上学,然后赶去上班。

  校门外一个早点摊是父女俩每天光顾的地方。“一位身价上千万的台商与自己认识?”——记

者询问时,早点摊老板怎么也想不起到底哪个常客是台湾人。他说,吃他油条、包子的人和他自己

的打扮一样普通,也一样平常。

  “在台湾读书,可能会很舒服,三年级的小朋友都不知道做功课是什么,但那只是暂时的,接

下来就要面对失业和外部环境的压力,而在环境稳定的大陆,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必然比台湾

的同龄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对女儿在内地公立学校学习,罗先生是这样认为的。

  9年前,罗先生是一个从台湾到祖国大陆来内地探路的“先遣队员”,尝尽环境生疏的苦头。

1993年,他和妻子结识在一次招聘中。在姑娘的协助下,他不仅在生活中逐渐与当地融合,在事业

上,更是占尽了宁波的“天时、地利、人和”。

  结婚后,罗先生并没有和妻子长久地住在台北,尽管按照台湾当局有关规定“大陆新娘”只要

在台居住连续两年,便可以取得台湾身份。

  “我们都是事业型的人,觉得在那里花上两年没有价值。”罗的语气颇为坚定。而这源于他对

祖国大陆经济形势的判断:“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大陆经济和政策协调成长,而台湾是政治违背民

心,经济不见增长。”

  于是,他们把家安在宁波市。天黑后,罗先生家的窗中也透出一片温馨的灯光,构成了宁波万

家灯火的一点。这时,厨房里的妻子准备着可口的晚餐,父亲则陪着女儿做功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