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3年第三期  > 正文

“入世”后两岸经贸的新变化

日期:2008-06-03 15:21 来源: 作者:刘建兴 魏轶煊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刘建兴 魏轶煊

  众所周知,20世纪的最后20年间,两岸经贸关系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两岸

又先后于2001年底和2002年1月加入WTO。根据WTO规则,由于祖国大陆逐步降低进口关税、取消部分

进口管制、进一步开放市场,2002年中,两岸经贸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出现了新变化。

                   新的台阶

  先看两岸贸易状况。

  1、两岸贸易总量第一次突破400亿美元(410.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36.9%,占台湾全年

外贸总量的16.9%。台湾出口330.5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7.4%,占全岛出口总额的25.3%,比2001

年增长5.7%;进口79.47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4.7%,占全岛进口总额的7.19%,比2001年增长1.6%



  2、台湾的贸易顺差增长三成以上。2002年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贸易顺差首次突破了200亿美元(

251.1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38.3%。

  3、祖国大陆成了台湾的最大出口市场。长期以来,台湾的产品出口主要在美国,对美国的出口

依存度一般在1/3以上;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依存度以年均1%——3%的速

度增长,但截止2001年时,台湾对美国的出口依存度仍然是第一位,达22.5%,略高于祖国大陆;而

入世后的第一年,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依存度却猛增了5.7%,达到25.3%,美国则只占20.5%。这

也就是说,去年台湾出口总量的1300亿美元中,输往祖国大陆的占1/4,输到美国的只占1/5,祖国

大陆成了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

  4、台湾成了祖国大陆的第二大供应来源地。在入世后的第一年,台湾商品占祖国大陆进口总额

的12.9%,仅次于日本的18.1%。其中塑胶制品、人造纤维丝、纤维棉和钢铁等4种产品占祖国大陆进

口市场的20%以上。

  再看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状况。

  1、投资总量增长迅速。由于统计角度不同,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数额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截止

2002年,有的说是“282亿美元”,有的说“不少于600亿美元”,有的认为“保守估计约1000亿美

元,”甚至有的说“有1600亿美元。”投资厂家数目也是5万、6万、7万家不等。不过有一点可以肯

定,那就是在祖国大陆的台资总数可观;更值得注意的是,“入世”一年内(2002),台商投资祖

国大陆的增长速度可谓“一日千里”。台湾“中央银行”总裁彭淮南去年3月在“立法院”的说法是

2001年“厂商至祖国大陆投资的金额不低于500亿美元”。而今年3月在“立法院”却说“实际投资

金额不少于600亿美元”。这一说法显示,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金额在一年内“已暴增100亿美元”

。这笔台资“在中国累积使用外资6000亿美元中,刚好占了1/10的比重”。(新加坡《联合早报》)

  2、对祖国大陆的投资量占台湾海外投资的比例较高。2001年是38.8%,2002年为39.5%。据台湾

“经济部”统计,在2170家向海外投资的厂商中,投资祖国大陆的占去近3/4(72.9%)。

  3、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它们已超越劳动密集型而逐步涉及到电子、精密

仪器和化工等行业了。在这些行业中,原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由岛内台湾公司提供的比例在降低,而

趋向祖国大陆当地台商或非台商提供;产品在祖国大陆的销售量也在上升。

                    新的变化

  两岸经贸特别是台商投资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入世以前就已陆续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如产

业层次提升了,由传统业——科技业——高科技业;模式有所转变,由单纯生产开始走向生产与研

发并举;采购地区变了,就地采购的比重有所增加;投资地区由南向北转移;形态由加工出口向市

场占领型转变等等。两岸入世后的一年多来,以上特点不仅在加强,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第一,投资战略由“研发在台湾、生产在大陆”向“台资企业本地化”即在祖国大陆研发设计

产品,用祖国大陆劳动力和在祖国大陆生产的进程日益加快。这个趋势根源于祖国大陆是最大的消

费市场和低成本的生产基地,“入世”以后,市场又进一步开放,关税逐步降低,为了占领祖国大

陆市场,很多有远见的台商,首先在祖国大陆不断增资扩产,建立庞大的生产基地,比如:东莞近

4000家台资企业,绝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资,增资最频繁的达10多次。“台达”电子厂从1994

年建厂至2002年的8年中,已由仅300人的小厂变成了占地18万平方米的大企业并在上海、天津设有

多个配套工厂和电子研发中心。深圳台企“艾美特电器有限公司”从最初350万美元投资追加到现在

的2000万美元……正在建设9.4万平方米的新厂房,5年后力争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扇厂商,在祖国大

陆市场的销售量超过1000万台,占生产能力的一半以上。其次,台商增资扩产在祖国大陆建立起庞

大的生产基地后,许多商家又将在大陆建立研发中心、IC设计中心及软件开发基地作为长远的发展

目标;目前包括宏电、神达、大众等一批台资企业都已在祖国大陆设立了颇具规模的大型研发中心

。再次,在增资扩产和建立研发中心的同时,有些台商还与祖国大陆科研实力雄厚的北京、上海、

南京、西安等地的大学、科研单位合作,并广招祖国大陆本地的高层次人才。据报道,在祖国大陆

成功地创建了“富士康集团”的台湾制造业龙头“鸿海公司”,主要经验就是实行了本地人才的培

养战略,它在江苏的昆山、南通和广东的深圳等地,开办多个培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机构。该公司

董事长郭台铭先生说得好:“没有本地化,就不会有富士康的国际化。”

  第二,政商联手共建高科技基地。“台积电和上海松江区联手打造‘江南矽谷’”就是集中表

现。“台积电”不仅是台湾一家著名的大公司,而且是“全球第一大晶圆工厂”。所谓晶圆,实际

上是我们称之为“单晶硅圆片”的产品,它是制造半导体的最重要材料,而半导体又是电脑、手机

、主机板等产品中不可缺少的;它的直径有3、4、6、8、12英寸之分,尺寸越大,同一块晶圆上安

排的集成电路就越多,成本也就越低,而对材料、技术的要求则越高。据测算,兴建一座8寸晶圆厂

约需10亿美元,12寸厂则需30亿美元。总之,晶圆是一个高技术和高资本密集的科技产业。从1994

年台湾建成第一座8寸晶圆厂后,半导体的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岛内已拥有23个8寸晶圆厂和3个12

寸晶圆厂;由于8寸晶圆为台湾创造了不少外汇,所以有人将8寸晶圆喻之为“台湾仅有且赖以维生

的8寸金元宝”。而台积电的董事长张忠谋则被称之为“世界半导体之父”。由于近年台湾经济衰退

,半导体市场趋于饱和,产品过剩,“半数处于闲置状态”,因而业者希望开放8寸晶圆赴祖国大陆

投资的呼声很高。即使李登辉的“台联党”声嘶力竭地反对半导体厂外移祖国大陆,但在众多台商

的强烈要求下,台湾当局不得不于今年2月底正式通过“台积电大陆投资案”;其实早在投资案未核

准前,台积电就已经与上海松江区政府密切配合,提前展开建厂了。一方面,松江区政府为争取台

积电来投资,已投入基建经费20亿元人民币,迁走了几个镇的居民,设立了大昆工业区,其中批给

台积电土地133公顷;同时还为台积电开辟了一条30米宽的道路,连接附近的国道和沪杭高速公路,

为台积电营造了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台积电在与松江区签署的投资意向书中,则决定投

资100亿美元,兴建一座月产3.5万片的8寸晶圆厂和光罩厂。但记者从现场采访后发现“台积电第一

期工程的规模,较一般8寸晶圆厂至少大两倍多”。与台积电厂相邻处,松江区政府还开辟有占地

573公顷的松江大学城,现在已经有外贸学院、外语学院、上海会计学校等进驻,据说将来市中心的

一些著名高校都将迁至松江,整个大学城至少会聚集15万左右的高消费人口。另外,在台积电落脚

松江的消息传出以后,还吸引了大批房地产开发商来到松江,有的拟建高级别墅,有的拟建购物中

心和各种休闲娱乐设施。总之,在松江区政府和台积电集团的通力合作下,上海松江区不久将建设

成为环境优美的繁华住宅区,更会成为中国的江南矽谷。

  第三,投资方式除直接投资外,还出现了承包祖国大陆企业经营管理的趋势。在由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祖国大陆有的企业将经营权外包给外籍经营团队,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目

前,台湾的一些企业主也纷纷加入这个团队,如“中兴百货公司前总经理、太平洋百货前营运执行

长、乐购前总经理等人,各自带领着台湾经营团队进驻祖国大陆企业(在百货零售业中最明显)。

”有的协助祖国大陆企业进行规划和管理;有的以顾问方式承包整体经营,其“特色都是中方不管

事,完全由台湾经营团队在合约期内进行内部整体管理”。这种以丰富经验作为投资的方式,既是

风险较低的投资管道,又有助于提高祖国大陆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还能提高台商在祖国

大陆市场的知名度。目前,它“已成为缺乏资金但拥有一身功夫的台商们投资祖国大陆市场的新主

流,并为台湾人才提供在祖国大陆发展更宽广的空间”。

  第四,台资企业产品自祖国大陆回销台湾的比率有大幅提高。祖国大陆“入世”后,不仅使两

岸贸易量和台商投资总量大幅增长,同时也使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大陆的资金迅猛增加。“大陆就象

一个大吸盘,把全世界进入亚洲的资金吸掉1/3以上,更吸走全球大厂的订单”。不过,在祖国大陆

给外资、台资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给众多台商带来了莫大的竞争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祖国

大陆当地企业,特别是其中的私营企业。

  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不少台资企业为了拓展市场,于是开始出现将在祖国大陆生产的产品回

销台湾岛内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正逐步增长。据统计,2002年的回销比率比2001年增长了1倍,由

8.9%增至17.5%;而就地销售比率却减少了(由47.8%减到44.5%)。回销的商品以食品、纺织、电子

、电器的比例最高。比如闻名祖国大陆的康师傅方便面,去年冬天进入台北市场仅一个月,销售量

就达70万箱(800多万包)。祖国大陆台资企业的产品之所以能够回销台湾,据报道,除“入世”以

后“大陆商品可以光明正大的进入台湾”外,更由于台资在祖国大陆所产商品的成本较低,品质也

不亚于台湾本地生产的产品。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两岸“入世”的时间虽不长,但进出口贸易和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势头却

方兴未艾。尽管台湾当局于去年9、10月间一方面在“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名义下将126项科技

成果列为“敏感科技”加以管制,禁止流入祖国大陆;另一方面通过含有15项优惠和改革措施的“

投资台湾优先具体”以阻止台资外流。但结果和过去一样,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势头无法阻拦,因

为资本遵循向最有利的投资方向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贵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浙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