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央视四套《海峡两岸》栏目自1996年开播以来,至今已6年多了。这其中,凝聚了《海峡两岸》 栏目的领导及全体同仁多少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在他们的一致努力下,现在的《海峡两岸》栏目已 愈办愈好,真正成为祖国大陆及台港澳地区的广大民众以及全球华侨华人了解“两岸最新动态,关 注海峡热点”的重要传媒窗口。
作为《海峡两岸》栏目主持人的李峰,在短短3年时间里,她从一个对台宣传的外行变成一个对 台传媒的行家里手。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她以自己的睿智和才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持人风 格,并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同和好评,成为中央电视台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
前不久,本刊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是如何走上主持人这条道路的?
李峰:我大学毕业以后分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做法制宣传方面的工作。两年之后,大约是1994 年,我有一个机会进入央视,当时很幸运,高法的领导对我特别好,很支持我去做电视节目。来到 台里后先在新闻中心做记者,什么活动都跑,包括“十五大、两会”等等。那几年,我事事都跑在 最前面,包括抗洪救灾等重大报道。1996年,四套要全面改版,当时,台里领导觉得我既有现场报 道的经验,又有做记者的经历,让我筹备一个“中国新闻文化报道”节目,做的是文化类财经节目 。从策划筹备到开播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当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没有栏目主持人,结果到处找人试 镜,没有合适的,领导说,时间也不多了,你就试试吧。做了一个样片出来,各级领导都觉得很好 。当时还有一个小背景,就是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特火,大家就觉得央视也应该有这样一个(记 者型的主持人)。这样我开始做节目主持人了。两年以后,我来到了《海峡两岸》。当时的初衷也 不是为了做主持人来的,因为,以前做主持人也只是一种尝试,是一项副业,那时候是周播节目, 周一到周五是跑新闻,周六周日是串联、编辑,星期天播出。现在想起来,真是忙得几乎吐血。但 因此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到了《海峡两岸》栏目后,领导先让我做制片人,原来这是一个周播节 目,每次30分钟。虽然我在四套呆了很长时间,但是对“两岸关系论坛”栏目一点都不熟悉,两岸 问题对我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上班第二天,领导10点给我打电话,说12点要试镜。这样,我成 为《海峡两岸》主持人,好像老有人一直在推着我向前走,不容自己去想,去选择。我是从2000年 过完春节开始上班,一直干到2002年3、4月才把制片人工作辞了。
记者:《海峡两岸》栏目在海内外很有影响,作为主持人,你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李峰:三年前,我在对台方面几乎是一个外行,不管怎样,大家先得把节目做出来。这中间, 我只是做了一些具体工作。《海峡两岸》节目组大概有40人左右,一年大概要做270期节目。现在大 家都认为,当年我们确实有一种打拼的感觉,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没有先河,也在不断地突破。
第一个突破是2000年3月18日台湾选举结束,我们做新闻,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我们当时一边向 有关部门请示,一边赶做节目。时间很紧,节目做得规模比较大,请了嘉宾、现场观众,这也是没 有先例的。那时也没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说。经过领导审定,就播了出去。现在看起来,节目做得 虽然比较粗糙,但是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因为,当时祖国大陆没有其他媒体评论台湾“大选 ”是怎么回事,陈水扁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台湾当局的权力更迭等等。当然,我们当时的评 价也不是很深入,也没有敢太尖锐。这一期节目,一直到现在都很有口碑。更重要的一点是坚定了 我们做对台节目的信心,国台办也觉得我们是可以做好对台节目的。从那期开始,我们就开始涉足 一些两岸的敏感话题。后来我们又尝试举办“两岸青年论坛”。因为有台里领导的大力支持,节目 中有了不同的声音。我认为作得非常好的节目是“家园”,那是在2000年中秋节。这节目好在哪儿 呢?好在有很多的巧合。中国人很看重传统的中秋节,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那年,台里也没有“ 天涯共此时”和“中秋晚会”。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60分钟的中国人探讨两岸亲情的节目,中秋 节是一条主线。当时我们请了很多人,到台湾一个导演家里,拍她女儿结婚的场面。还请了一位台 湾的摄影师,请了凌峰、台湾的一位老兵、东山岛寡妇村的一个老太太。我们从寡妇村开始谈,说 到台湾老兵,谈中秋阖家团圆,请台湾摄影师谈游走两岸的经历,请凌峰谈两岸婚姻,最后大家集 体做了一个游戏,吃汤圆,节目始终围绕着中秋团圆的主线。它串联起了海峡两岸被分割五十年的 沧桑岁月,我们真诚地呼唤两岸亲情,呼唤团圆。这个节目奠定了《海峡两岸》作为一个大栏目的 成功基础。
到了2000年年底,我们又有了新突破,开始做两岸的电视连线节目,请台湾专家与我们面对面 谈。尝试通过卫星连线,当时定位叫“新世纪、新起点,2000年两岸经济关系展望”。我们与台湾 中视合作,当时他们请的嘉宾是沈春华、张五岳、杨开惶,我们这边嘉宾请了许世诠、刘震涛、经 济学家袁刚明等,共同探讨两岸经贸合作。这期节目在台湾播出后影响挺大,台湾中视为此专门召 开记者招待会。
2001年,我们又做了一个“台湾兴起上海热的秘密”的专题节目,共做了12期,效果非常好。 我们是以台商陈彬为由头开始拍的。当时,在台湾开始兴起“上海热”,我们觉得应该记录下这段 历史。我们五下上海,一共呆了两个多月,节目做得比较顺利。一方面我们依靠上海市台办提供一 些线索,同时主要依靠自己,走台商路线,不断挖掘新线索,全面了解上海台商的情况,包括永和 豆浆的邱耀辉等等。然后请了一些台湾专家,我们走了三条线,有官方的,有台商的,又有学者高 屋建瓴的分析,引用了大量的实例。其中有三期节目是从宏观介绍上海的投资环境、交通,主要是 上海印象。我们的节目一方面反映祖国大陆经济的欣欣向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台湾人通过自己在 祖国大陆的努力打拼,同样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
2001年,另外一次节目做得比较得意的就是李敖专访。当节目方案拿出来后,大家都觉得很好 。在这之前,我对李敖不太了解,当时我把所有的事情都推掉,把自己关了整整两天,几乎把李敖 所有的书都翻看了一遍,对李敖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节目最后的结构就是:首先是与李敖拉 家常,从问候他的身体开始,当时他刚做完手术。第一个段落,我们谈了李敖的书,以及李敖读书 的一些独特的东西,从学识方面来探讨李敖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台湾方面也请了摄影师,拍摄了 李敖的书房。然后是李敖的一些读书的习惯,分析为什么他能够博览群书,出口成章。探讨他治学 方面的东西,包括他写的书《法源寺》。说实在的,李敖也是一个十分善于炒做自己的文化人,他 身上有很多的优点,我们尽量褒扬他的优点,回避比较敏感的问题。我们探讨他的《法源寺》,我 说,你写了《法源寺》但你根本都没有到过北京的法源寺呀,你怎么知道那棵树的?他说,我神往 ,我就有这本事。我们也专门去了法源寺拍摄并丈量那棵树让他看。这期节目比较成功的一点是对 话聊得很出彩。书谈完又谈他的个性,设计了几个段落,如互联网、“李敖大哥大”等,探讨他如 何针砭时弊,怎样和李登辉斗。李敖骂人比较犀利,不是凭空骂人,是引经据典骂人等等。他说, 他如何到李登辉的祖坟找证据,然后去骂李登辉。我问他为什么要参加台湾竞选,他说,让大家免 费听我宣传自己有什么不好。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小片,在街头采访祖国大陆的民众,听 他们对李敖的一些简短评价。李敖听了后也挺感动。我们认为,尽管李敖做过很多偏激的事情,但 是他内心对祖国是有感情的,对中国是认同的,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一点。我在节目中对他说,我是 这样理解你的,不管你是骂人也好,侠骨柔情也好,都是对台湾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他对此特别认 同。我是想通过这个节目,传递一种来自祖国大陆的温情,大陆人民没有忘记他,我们对他是理解 和尊重的。在节目中自始至终都有这种理念贯穿其中。当然,他的这种性格,也是台湾社会的不断 打压、不断的扭曲造成的。还有就是北京四中的内容。李敖曾是北京四中的学生,我当时也请了北 京四中的在校学生,和他当年的两个老同学,现场和他聊,说得他眼泪汪汪的。后来台湾联合报登 了篇文章叫《看李敖在央视落泪》。我们还拍了北京四中校录册上他小时候的照片。节目播出后, 台湾方面也发了贺信,李敖本人对这期节目很看重。在台湾这样的社会里,李敖敢于站出来说那样 话,真的不容易。最后,这期节目获得央视年度节目一等奖。
还有一期节目也做得非常好,题目是《两岸人士谈西部》。几乎是和李敖同时录制的,只是当 时被李敖那期节目的光彩给遮了,但还是影响很好。好在哪儿呢,它更深远。台湾那边请了江炳坤 、许信良、温世仁,我们这边请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四川省省长张忠伟,还有刘 震涛等人。节目效果特别好,王乐泉最后感动地说,以后有机会我还要来《海峡两岸》做节目。经 过几年的拼搏努力,《海峡两岸》栏目对台湾社会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有越来越多的 台湾人愿意到我们栏目里来做客,谈一些我们想谈的话题。
从2002年开始,我们主要做了一些对台湾名人的专访,如“台湾名人访谈之路”。还有就是与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合作全面介绍海外统促会的反“独”促统运动,我觉得中国统促会是一个特别 好的资源。中国统促会发展速度很快,现在海外华侨华人成立的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已遍布世界各 国。中国统促会也非常支持我们的节目,也愿意上我们的节目,所以只要有海外统促会的团来,我 们就积极合作。他们的确代表了海外华侨华人呼吁祖国和平统一的声音,他们有着一种极强烈的盼 望两岸统一的愿望,使我们深受感动。对于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合作做海外统促会的相关节目, 我是十分看重的,首先是人家不远万里回到祖国大陆,应该给人家一个机会、一个舞台来讲一讲心 里的话。对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他们在国外,很少能听到祖国的声音,在他们看来,《海峡两岸 》这个栏目就是代表祖国的声音。另外,我们也会请台湾各界的领军人物来做节目,他们会带动更 多的人来关注这个节目。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对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交往起到一定的作用。前不 久,我拿到了人大新闻传播硕士学位,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对台传播策略研究—以“海峡两岸” 为例》,因为,这是我亲身经历的,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只是我把它进行梳理并提高到一定的理 论水平。这几年我一直在忙节目,感到更紧迫的是把自己几年的实践经验总结提高到理论层次上来 ,还要找出节目中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这都是值得我好好总结的。我的硕士论文写好后,先后请 国台办的张铭清局长和中央电视台对台部主任李海明写了评语。我非常感谢他们对我工作的支持。
记者:作为主持人,你今后的路打算如何走?
李峰:做主持人,我是很尽心的,是有感觉的。首先我是一个记者,我自己定位是一个记者型 的主持人,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专家型的主持人。我对主持人的理解应该是平和的、内敛的,应该 是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当然一个主持人个人风格的形成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磨砺。我希望自己 当主持人在节目中起到一个很好的串联的作用。希望自己在平和的风格中有一些特点,有一些深度 ,一步步的把问题引向深入,透过看似很平淡的问题,象抽丝剥茧般地把问题一层层剥开,暴露在 阳光下。主持人应该表现自己,但不能过多,主持人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启发引导参加节目的嘉宾、 专家发挥出最好的状态。事先要和嘉宾有一个很好的简短的沟通,希望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谈起,嘉 宾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基本上达成一个共识。然后,这期节目就会做得比较轻松,让观众能 逐步、深入地听下去。(关于谈论话题)主持人应该要懂一点,但不可能事事都懂,不然要嘉宾干 什么?主持人的功能应该是尽量激发嘉宾发挥出最好的状态。事先会有一个大致的思路,像写文章 一样,在节目中是应该有变化的,不断地会有火花碰撞出来,最后把话题圆回来,许多嘉宾做完一 期节目的内容就可以写成一篇文章。总之,专家型的主持人是我未来希望做到的。
从2002年起,我们开始做“两岸三通”的节目,一直做了大半年,一共做了6集。国台办很看重 这个节目,认为这将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面反映两岸“三通”的发展脉络,要求我们做到有文献 价值、史料价值和新闻价值,我们还请了台湾方面的人帮我们忙。今年“五一”期间,正是SARS危 机最严重的时候,我带着三个编导,奋战在一线,找了很多人。还要见缝插针做日播节目,忙得团 团转。最后,做成一版,国台办方面很满意,但也提了很多修改意见。
记者:谈谈对你人生影响最大的人?
李峰:首先应该是我的父亲,他教育我做人,领着我长大。父亲是一位建筑工程师,我父母现 在都在成都,我籍贯南京,在成都长大。父亲的江苏观念很重,有一次采访中我说自己是四川成都 人,我父亲看了那期节目,好几天不高兴,最后他郑重地告诉我,你是南京人,生长在四川成都, 不能忘本。我有一个姐姐,我是老二,还有一个弟弟,父亲从小对我们很严格。父亲是一个特别严 谨的人,做事对自己要求非常高,这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我做节目经常会要求完美,爱较真,做 不到最好,就会觉得别扭。我父亲性格也很耿直,他的这种言传身教,对我影响最大。父亲也很慈 祥,小时候,我的家境并不是很富裕,有时还要举债过日子,但是父亲还是能让我们高高兴兴的。 他为人特别乐观开朗,给了我们很多的家庭温暖。我现在常感到十分内疚,古人讲“父母在,不远 游”,我感觉自己不论多么的有成就感,但没有在父母身边,没有给父母带来欢乐。我现在在北京 ,又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更没有多少时间去顾及父母的感受。父母对我的成长支持真是太大了 ,我从内心中永远都感谢他们。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