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台湾的农业曾在台湾经济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台湾农业却逐 步走入困境,由昔日有朝气的产业慢慢变成夕阳产业了。从2002年1月入世以来,台湾农业受到冲击 虽不如人们预料的那么大,但从目前的状况看,在国际竞争日趋剧烈的形势下,农业不仅存在严重 问题,同时还面临巨大挑战。
其一、农业经营规模过小,成长速度迟缓。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农村通过土地改革后,消灭 了封建地主的土地占有制,并通过扶植自耕农,使小农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每个农户拥 有的耕地面积仅1.09顷,这个数目虽然比祖国大陆农户户均承包土地的面积0.5公顷为多,但比日本 、德国和美国的农户平均拥有的土地面积要少得多。这种小规模经营形态,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形 势下,其生产增长速度日趋缓慢。据统计,1956—1961年时,台湾农作物的年增长率曾高达6.02% 和6.43%,20世纪80年代的年均成长率则降到1.4%,90年代时每年又平均下降0.1%。这种经营规模小 、发展速度慢的农业,严重地影响了其国际竞争力。
其二、农业科研经费不足。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行各业想要求得生存和发 展,必须不断有所创新。早年台湾农业的成功之道就在于技术不断创新,如温带水果的嫁接、毛猪 的饲养、水稻育种和鳗鱼养殖等等都曾比较有名。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也必须转型 升级,即从过去的传统技术研究转型到高科技的研究发展领域(如生物科技等),并将生物科技等 应用到农产品的生产与培植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效率和促进 农业资源持续利用。然而要发展农业科技,就必须投资,经费充足才能大量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 和购置各种先进仪器设备等。而目前的台湾农业除经营规模小以外,创新能力也很差,科研经费很 少则是主要原因之一。据报道,台湾“农委会”最主要的研究发展经费不仅来自“农业科技研究发 展”项目,近3年中这个项目的研发经费是未增反减少:2001年32.92亿元新台币,2002年32.12亿元 新台币,2003年32.14亿元新台币;这32亿多元新台币的农业科研经费,不仅只及“补助产业界发展 科技专案预标172亿元的20%”,而且还要由“全省各农业改良所和各大专院校共同分配”。在如此 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农业研究的成果必然有限,农业竞争力也必然下降。新任台湾“农委会”主委 李金龙坦承“农业研发经费不足,的确阻碍农业进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有人认为是因 为台湾当局财政困难造成的。很明显,这一理由站不住脚。目前台湾当局的财政虽很困难,但是, 为什么它从事“务实外交”时却舍得花钱、“拼选举”时大把大把的扔钱更是在所不惜呢?可见财 政困难只不过是一个幌子,台湾当局不重视甚至轻视农业才是根本原因。台大一位教授说得好:“ 农业不一定是夕阳产业,只有心理上已经放弃它,不愿意对它进行投资的政府,才会将它变成夕阳 产业。”
其三、农业技术外流迅速。如前所述,由于经营规模过小和科研经费不足,严重阻碍了台湾农 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增长,迫使其不得不外流。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两岸经贸关系日益热络的形 势下,即使过去比较先进的传统农业技术也出现了迅速外流的趋势。虽然台湾当局早就颁布了禁止 400多个农业项目赴祖国大陆技术投资的相关政策法令,但仍阻止不住。比如台湾的“花卉栽培、温 带水果的嫁接、毛猪饲养、鳗鱼养殖、水稻育种等”。最近几年,它们都纷纷出现在祖国大陆的一 些农业试验区中。据统计,到祖国大陆从事农业开发的,不仅有农民,还有官员。台湾农业技术外 流的结果,既有助于加快祖国大陆农业发展的速度,又为广大台农开辟了一片农业发展新天地。这 种农业技术外流的状况为什么管不住、甚至屡禁不止呢?一个人所共知的原因是台湾农业环境和其 他产业一样日益恶化,祖国大陆农业环境优越,促使“扛起锄头到彼岸发展”的台农逐步增多;除 此,农业还有一个独特的优越条件,那就是农业技术不太复杂,也不需要大量投资,而且农作物种 苗的体积小,敏感性也不大,常常可以躲过海关的查验,顺利过关。出现防不胜防的局面,致使农 业竞争力下降。这也是入世以后台湾当局倍感头痛的一个问题。
其四、外来农产品冲击较大。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对农产品一直保持着非市场干预的措施,对 稻米、蔗糖、花生、大蒜等40多项农产品采取管制或限制地区进口的政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农 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超过了20%,大大高出WTO的要求。根据WTO规则和台湾入世前所作的承诺,首先 要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规定入世后的第一年(2002),进口关税要从原有的20.2%下降到14—15% ,2003年和2004年,则要求降到13.67%和12.9%,也就是说,3年内的农产品进口税要下调7个百分点 。其次要减少进口管制,对“原先采取管制进口或降低地区进口的41项农产品,将分别采取关税配 额等措施开放市场。”随着关税的调低和进口管制的减少,岛外农副产品必然大量涌入岛内。据台 湾《工商时报》报道:入世第1年的2002年,“由于岛内经济持续不景气,海外农产品大量涌入所造 成的冲击,显然较原先预期的严重。”进口最多的是稻米和水果,前者“以日本米、美国加州米、 澳洲米和泰国米为大宗……”;“进口的水果更多,主要是椰子、东方梨和文旦柚等……;新疆的 哈密瓜、泰国的龙眼和韩、日各式品种的苹果等均已出现在台湾市场,形成全球水果百家争鸣的局 面。”进口的农产品增加,固然可以使岛内居民享受到各种价廉物美的农产品,但负面影响却不可 低估,它使岛内农产品下跌、产量减少,比如二期稻米的价格由2001年的1200元新台币/百斤猛跌至 700元新台币/百斤。种植柳丁、柑橙的果农因水果售价大落更是“叫苦连天”。有人预测,至2005 年毛猪完全开放自由进口后,毛猪头数将由目前的700万头降到600万头,而产量减少,失业率势必 上升,这对已经陷入困境的台湾农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其五、农业劳动力年龄老化,受教育程度降低。众所周知,劳动力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劳动力愈年轻、受教育的程度愈高,劳动生产率就愈高,从而生产力也就愈发达。从20世纪60年代 开始,台湾经济发展很快,一方面农业产值在全岛GDP中的比重逐步缩小,由1953年的34.6%减少到 2000年的20.6%;另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也逐步下降,由1956年的53.2% ,减少到1989年的12.9%(106万人口),2000年又减少到7.8%(74万人);这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 区的必然现象,同时也与农民收入偏低和农产品价格低迷有关。伴随这种现象出现的同时,离农离 土到城市谋生的青年人也日益增多,结果从事农业劳动的主力人口结构出现逐渐高龄化的趋势。据 台湾有关部门统计:在1991年时,台湾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中,25—44岁的约占一半(49.8%), 65岁以上的只占4.95%;但10年后的2001年时,45岁以上的农民则上升到88%,其中65岁以上的老农 占去近40%。
除农业就业人口老化的隐忧外,台湾从事农业人口的教育水平降低也是入世后的一大警讯。据 统计,在台湾农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约占80%,大专程度的不足3%,而在制造业和服务 业的人口中,大专程度者却占22%和36%,大大高于农业人口的文化水平。
农业人口老化和农民教育程度偏低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不利于吸收新的知识和创新先进 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阻力。除此,还有两个更为严重的现象:一是以前培训农村青年的民间教育 组织衰落了。在20世纪50—60年代时,为了农村青年,当局曾仿效海外,在台湾农村建立了一个“ 四健会”的组织,从事对农村青年的民间教育工作,这个组织曾“为台湾的农村教育与培训人才, 扮演过重要角色”。可是,随着近年台湾农村青年大批出走和农业的逐步衰落,担当农村民间教育 的“四健会”竟变成了打麻将“摸八圈”的代名词;二是培训农业人才的正规教育的学校也逐步萎 缩了。目前在台湾的100多所大专院校中,“只剩5所大专院校有农学院”。高职农校(中专)的数 量不仅在减少,而且“多是扮演升学的踏板角色。在农校毕业的学生中,选择从事农业的只有3成( 37%)。”据报道:1950—1964年间,农业类的高职生占所有高职学生的3成,到了2000年,农业生 仅占4.4%,25个高职生中,好不容易才能找到1个农校学生。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面对WTO日趋剧烈的竞争,农业劳动力至少要具有职高的教 育水平,就业后还必须辅之以在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可当前台湾培训农业人才的民间教育和正规教育却愈来愈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如果台湾 当局不采取有效措施,台湾农业的发展确实不容乐观。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