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3年第五期  > 正文

台商投资祖国大陆述评

日期:2008-06-04 09:39 来源: 作者:刁燕楚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刁燕楚

  从20世纪80年代起,台商即开始试探性对祖国大陆进行投资,其后以在资金、技术和人文语言 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和资源,结合祖国大陆对台商投资“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政 策优惠,很快在诸多投资领域取得成功,尤其是其技术转移和管理理念比较符合地方需求,从而推 动其投资迅速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拓展。台资企业投资祖国大陆呈现这样几个特点:

  一、投资热情不断高涨

  从1978年开始,台商开始对祖国大陆进行试探性投资,主要表现为零星、分散、隐秘、少量等 特征,通常借用华侨名义以策安全。1978年后,随着两岸民间往来的开放,台商对祖国大陆间接投 资逐步合法化,两岸经贸关系稳步发展,至1991年底,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项目累计已达到3800多 个,合同台资金额突破了34亿美元,台商投资项目数与投资总额迅速增加。1992年,邓小平同志“ 南巡讲话”在祖国大陆激起了新的经济发展浪潮,为台商投资祖国大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接 着祖国大陆又出台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规章,从而又进一步推动了两岸经贸关 系的发展。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项目逐渐向资本、技术较密集产业转移,生产方式已不再限于简单 的“三来一补”,投资规模日趋扩大。投资地区由南向北推进,由沿海向内地扩张,由以往的单项 开发向区域性综合开发拓展。投资形态由以往单纯的租用厂房、引进设备、简单装配加工转变为自 有资金、生产设备、购买厂房及土地使用权等营运方式,投资年限不断延长,设厂地点由零星散布 而日趋集中。两岸相继加入WTO后,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再次呈现新的高潮。不仅表现在台商投资项目 数量的再次增加,更突出地表现在台商投资项目规模的扩大和投资金额的激增,以及科技含量的提 高。台商投资的许多上市公司和上柜公司,日趋集中化、大型化,前者如几十家同业集中于某一工 业园区,后者如2003年6月落户上海松江的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项目首期总投资8.98 亿美元,注册资本3.71美元,从事8英寸芯片生产,其月产量将超过4万片。这标志着年销售额达46 亿多美元名列世界首位的全球芯片制造业龙头企业台积电在上海市松江区的投资计划正式启动。台 湾的那些所谓“国营”企业如“台糖”、“台盐”、“唐茶”、“中油”等冲破意识及台湾当局的 重重限制不断进入祖国大陆。

  二、投资地域不断调整

  台湾企业开始投资的热点是福建和广东的一些地区,那时许多台商都认为珠江三角洲开放早, 产业配套完善,所以他们开始便把发展方向选在珠江三角洲。据统计,到2002年底广东已批台资企 业16000家,合同利用台资292亿美元。今年,广东虽为“非典”重灾区,但台商投资增势不减,第 一季度就新增台资项目311个,合同利用台资6.1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1%和56%。 常住广东的台商及家属近20万人,台资企业的员工约500万人。广东的台资企业生产生活秩序正常, 没有出现因“非典”停产、迁厂的情况。近年来,投资祖国大陆的台资企业已开始向长江三角洲地 区的苏南、浙北、上海等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台商已看到,长江三角洲是祖国大陆最具发展潜力的 地区之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高校云集,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工业配套设施齐全。这些有 利条件对台商有很大的吸引力,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一个新的台商投资集中地。上海、江苏,近 年来台商投资人气日旺,增势不减。据统计,截止2002年底,上海累计批准台资企业4668个,合同 利用台资83.32亿美元。江苏省截止2002年底,已累计批准设立台资企业11246个,协议利用台资 296.71亿美元,实际到位台资150亿美元。按同比口径,协议利用台资和实际利用台资均保持增幅30% 以上。台商向祖国大陆的投资,已连续三年有半数以上落户江苏。台资占江苏全省外来投资总额的 30%。包括吴江和昆山在内的苏州市成为长江三角洲台商最密集的地区,苏州已有台资企业3900多家 ,合同利用台资198亿美元,在台湾前20家最大的电子上市、上柜公司中,已有15家落户苏州,目前 台湾百大富豪和上市公司中已有118家在苏州投资兴办了232个项目,平均项目协议投资额达2460万 美元。昆山这个县级市,累计合同利用台资金额已与上海相近。同时,台商除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 三角洲为投资重地之外,还不断加大对福建的投资,截止2002年底,福建有台资企业7246家,合同 利用台资149.7亿美元,紧随江苏、广东之后,居祖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利用台资第三位。除东 南沿海地区外,台商还不断加大对东北、华北、西部及勃海湾地区及原投资较少的安徽与江西等地 的投资。这两年,台商西部投资考察热不断,大型台商洽谈会接二连三。目前台商西部投资主要有 三大类型:一是已在西部有投资的统一、旺旺、顶新等集团重新部署整个祖国大陆投资布局,重点 加强西部地区的投资。二是已在祖国大陆东部投资的台商将生产基地和市场向西部延伸。三是未曾 在西部投资的台商加快西部投资布局。台商投资西部,标志着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达到新的水平 ;广大的西部地区也将为台商带来丰厚的效益。

  三、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基本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制 鞋、食品、饮料、皮革加工、纺织成衣、塑胶制品、玩具、农产品加工等。到了90年代中期,投资 策略由早期多属中小企业规模及外销市场导向逐渐转变为大型企业登陆及内销市场取向,经营形态 由合作经营或合资经营发展为独资经营,然后又转变为合资经营方式为主,投资方式由个别产业转 向连锁产业,设厂地点由零星散布而日趋集中。同时,来祖国大陆的台商科技含量有所增加,包括 电器、电子、电脑、硬件及周边产品,甚至有小型电脑厂到祖国大陆投生产线。进入新世纪以后, 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领域更宽,除继续投资高科技制造业外,教育、物流、娱乐、出版、咨询、房 地产等服务领域的投资也成了台商关注的热点。台商学校相继在东莞、昆山开办,台资医院也将在 昆山开工建设。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农业开发、农产品深加工也有了新突破,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 高,分布面广。台湾的流通业已在祖国大陆一些地方取得较好的业绩。台湾大润发特易购、乐购等 连锁企业纷纷扩大在祖国大陆设立的销售据点,台湾大荣货运、远翔、永储与山隆等物流企业不断 扩大与祖国大陆合作。台湾金融机构也争相到祖国大陆布局设点。2000年台湾当局开放保险业赴祖 国大陆设立办事处,有10多家台湾保险公司提出到祖国大陆设立办事处,如国泰人寿、新光人寿、 富邦产物已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2001年7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银行赴大陆设立办事处后,符合资 质的9家银行中,有8家银行向台湾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其中5家获准赴祖国大陆设立办事处。章华、 元富、群益等10多家台湾证卷商也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

  四、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台湾高科技项目纷纷进军祖国大陆,行业多数是ID、IT企业。这些高科技企业在建立 生产基地的同时,开始成立设计、研发和营销中心。产业链日趋完整。近两年,江苏新批1000万美 元以上的项目电子信息类约占一半。台湾的宏 、华硕、鸿海、大众等著名电子企业都在江苏兴办 了项目。沿沪宁高速公路两旁,大都是台湾IT产业中下游产品生产厂商唱主角,一个高科技产业走 廊正在这里形成。昆山市电子信息类台资项目,基本形成从基础材料到整机的加工制造基地,江苏 吴江台资电子科技园已初显规模,引进的电子资讯类产品制造企业有2000多家,无锡新区成为光电 产业发展基地,以台湾电子龙头企业为主,生产配套较齐全,制造销售同步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2002年以来,继“中芯国际”和“宏力半导体”落户上海浦东后,“台积电”也与上海市松江区签 订投资项目。多家台资芯电制造商及台资IC设计和封装、测试厂,已形成祖国大陆较完整的集成电 路产业线。早在10多年前,台湾的电子信息科技,电脑零部件就大规模转移到广东东莞,国际知名 IBM公司一位副总裁在参观东莞举办的电子信息科技博览会后表示,如果东莞和世界的通道被堵塞, 世界60%的电脑生产都会受到影响。除对电子信息产业及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投资持续增加外,对颇 具前景的科技投资与合作也在升温。台湾生物科技流通企业开始评估在祖国大陆市场的经销体系, 先进基因公司与云南白药集团合资成立云南白药先进芯片公司,合作生产中草药芯片,共同开拓国 际市场。

  五、群聚效应明显

  以东莞为核心,沿广深公路呈带状形的珠江三角洲台商投资聚集区域以及以上海(虹桥机场) 为支点,以苏州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台商积聚区已成为祖国大陆最大的两个台商群聚区。珠江三角 洲台商聚集区为全球最大的电脑零配件加工密集基地,世界电脑及相关资讯产品制造中心已经完全 由台湾转移到这里。目前,东莞从事电脑资讯产业的企业有2800多家,仅东莞就可以配齐95%以上的 电脑整体机所需的零部件。现在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定的“产品生物链”。

  在长江三角洲,台湾百大企业和上市公司进入后,其他相关配套企业也纷纷跟进,形成了以大 企业为核心,配套企业紧密结合的群体,出现了“龙头”带配套,配套吸引“龙头”的良好效应。 台资企业在长江三角洲的整个产业分布大体是上海正转向科技产业、金融、咨询业以及仓储、航运 和商业零售,今后的趋势主要集中在金融流通等服务性产业。在这一地区,南京的重点是石化项目 和软件开发,苏州集中了大量的IT企业正成为IT产业制造基地。苏州的台资企业还形成了“三沿” 的产业布局:即沿沪宁高速公路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链;沿长江的太仓、常熟、张家港形成了钢铁 、石化、建材的产业链;沿中心城镇工业园区,形成加工制造业的中小型企业群。台商在浙江嘉兴 投资也出现了产业聚集化的趋势,初步形成了木业、紧固件、经编三大产业群。

  近年来,嘉兴市充分发挥紧邻上海的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加快“北接上海,东引台资 ”的步伐。统计显示,在2002年合同利用台资超过10亿美元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嘉兴全市新批 台资企业47家,合同利用台资1.5亿美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3.6倍。嘉兴已成为台商在长江三角洲 地区投资的新集聚地。

  六、台商投资获利大幅上升

  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台湾上市上柜企业,已成为台湾岛内母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与台湾股市的中 坚力量。据台湾“证期会”统计,投资祖国大陆的上市上柜公司在2002年第三季度汇回台湾的投资 收益达6.8亿新台币,较上半年累计汇回2亿元大幅成长,显示上市上柜公司赴祖国大陆投资已逐渐 进入收成期。据4月24日台湾《经济日报》报道:截至2002年第三季度止,台湾上市上柜公司已有568 家在大陆投资,占整体上市上柜公司比例55%。这些公司大陆厂对EPS贡献度,2001年最高的一家为 81.7%,也就是说每股获利有八成来自大陆厂贡献,2002年迄第三季度止的数字是77.7%。有些上市 公司大陆厂获利,对母公司EPS贡献度甚至达到200%。台湾传统产业因祖国大陆市场而翻身,从上市 公司向证交所申报2002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传统产业在祖国大陆获利显著,如:裕隆盈利10.8亿元 新台币、正新盈利9.1亿元新台币、统一盈利7.7亿元新台币,巨大、南亚、远纺等上市公司盈利也 在2亿元新台币以上。据了解,在苏州落户的台资企业有近80%的企业盈利。2002年,有33家台资企 业进入该市出口前百大企业,其中6家名列前10位,并囊括了前3名。由于台资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投资回报率高,增强了台商投资的信心。一些台资企业纷纷增资扩产。近几年来,苏州台资企业每 年增资额都保持在8亿美元左右,增资已成为其利用台资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