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3年第一期  > 正文

北高两市选举观察

日期:2008-06-03 11:20 来源: 作者:通水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通水

  2002年12月7日,台北、高雄市长及市议员选举举行。此次选举的客观因素有:距离下次台湾地 区领导人换届选举只有15个月,两市选民高达台湾选民总数的近20%,北高地区又是蓝、绿两大阵营 重点工作区。此次选举的主观因素有:泛绿的目标是在为陈水扁连任营造氛围的同时,增加“台独 ”阵营的票源;泛蓝军的目标是在检验各自实力的同时,检验国、亲两党的合作。此次选举的社会 因素有:社会经济大环境不好,选举小环境也不会好,选举是在“紧日子”的背景下进行的,争夺 中间选民的工作异常辛苦。北高选举的客观、主观和社会因素,为选举赋予了2004年3月选举“前哨 战”的内涵。

                 选举得票原因解读

  选举结果在投票当天公布,投票率分别是,台北市是70.15%,高雄市是71.38%,比上届选举下 跌10个百分点。国民党台北市长候选人马英九获得87.3万张选票,以超过民进党候选人李应元38.5 万张票的绝对优势连任成功;民进党高雄市长候选人谢长廷获得38.6万张选票,超过国民党候选人 黄俊英近2.5万张票的微弱优势连任成功。在同时举行的市议员选举中,泛蓝阵营拿下54席,泛绿方 面拿到33席,另有无党籍9席。其中泛蓝控制台北市议会2/3席位,高雄则是“各党不过半”。如此 得票的原因何在?

  一是泛蓝军的整合。关于此次选举中的合作,国亲两党做了许多工作,在2002年6月初达成“共 同推荐”候选人的共识,确定了“在市长选举中合作参选、在市议员选举中互相支援”的基本方针 。在整个选举过程中,两党整合矛盾不断,但是能够坚持到底。两党整合情况台北好,高雄差一些 ,但是统一战线没有破裂。两党合作参选和互相支援,基本能够成为候选人和助选人的行动准则。 泛蓝军在两地共推一组参选人的“双英(马英九和黄俊英)计划”,集中了泛蓝军的票源,这是马 英九能够获得台北市绝大多数泛蓝军选民高度认同的关键。高雄选情前期并不好,出现多头参选的 局面,在国民党的大力辅选下,特别是在宋楚瑜于11月28日公开呼吁泛蓝军选民共同支持黄俊英后 ,泛蓝军选民纷纷向黄俊英靠拢,最后只比谢长廷少了6%的选票。

  二是泛绿军的失误。民进党在不该大败的台北之战中竟然大败、在不该小胜的高雄之战中只是 小胜,根本原因是民进党执政失误。陈水扁当局执政2年多来给选民带来的是什么?近几个月发生灾 民、教师、没有户口的“新娘”、乡镇长和12万农渔民走上街头就是最好的说明。执政当局和民众 的关系已经部分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民进党“台独意识治政”导致决策失误——决策失误导致政局 动荡——政局动荡加剧经济不景气——经济不景气危及民众的生活安定——民众生活不安定导致产 生的意识反作用于执政当局。其最后结果就是民众对民进党执政产生信心和信任危机,直接影响到 民进党吸引中间票的力量。掌握政经资源、拥有执政优势的民进党无所作为,泛绿军在台北的影响 力受到压缩,在高雄的支持阵营没有扩大,其原因就是缺乏对中间票的吸引力。

  三是候选人的实力。选举在拼政党实力之外,也是拼候选人的实力,拼平时积累下来的政治资 本,拼选时爆发的选举能量。就政治资本而言,马英九从政经验丰富,形象较好,施政满意度一直 维持在70%左右。论选举能量,马英九的选战策略得当,面对恶劣的选举文化提出要打一场“高格调 选战”,以“尊敬李登辉”反衬出李登辉的无理和嚣张、反衬出马自己的内涵和修养,以“锁定陈 水扁”把选战拉高成“扁马对决”、为支持者鼓劲,以“不理李应元”将李应元边缘化、避免因自 己对李反击而炒热李应元的选情。因此,在整个选举过程中马英九的支持度始终维持在55-65%左右 ,并且拿下64%的选票。高雄的谢长廷与马英九有相似之处,在黄俊英民意支持度上升和“新瑞都支 票案”揭出谢长廷丑闻后,凭着曾任民进党主席的党内地位、曾与陈水扁齐名的知名度战胜黄俊英 而连任成功。

  四是选民们的组合。蓝、绿阵营在两市的选民结构是决定选举结果的基本因素。台北市是国民 党的“大本营”,泛蓝军在此一直占有较明显的优势,在近来几次重大选举中总得票率均在51.3%至 61.7%之间,这为马英九的取胜及泛蓝军在市议员选举中取得佳绩奠定坚实基础。高雄市一向被民进 党视为“民主圣地”、“南部大票仓”和“台独根据地”,随着“台独”势力的活跃,泛绿阵营的 得票率一直攀升,由1995年第三届“立委”选举时的32%,上升为第五届“立委”选举时的48%,形 成泛绿阵营稍微大于泛蓝阵营的局面,这是谢长廷得以连任及民进党成为议会最大党(席位占总数 的36.3%)的基本前提。

                 如何看待得票结果

  对于不同寻常的得票结果,朝野政党反应不一,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都在总结经验和教训, 都在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做解释。联系台湾朝野之争的实际,我们可以看出选举得票数内含有不 同的意义。

  一是警告执政当局。此次选举结果,应该说是让陈水扁暂时松了一口气。如今民进党在“立法 院”虽说没有过半但还是第一大党,县市长有9席,此次又保住高雄市长席位,在两市议会中获得33 席占34.3%(台北市是32.6%,高雄市是36.3%),原有的执政基础没有出现雪崩。不过,民进党在两 市的得票情况却是对执政当局提出了严正警告。选举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陈水扁攻下泛蓝军最大 政治堡垒台北市的计划泡汤不说,“打马(英九)攻势”反而造就了马英九高达87.3万张的超高得 票。马英九得票超过4年前他本人战胜陈水扁当选台北市长时得票总数11万张,超过8年前他当选台 北市长时得票总数26万张,超过李应元38.5万张。民进党当局卖力“打马”,一是视马英九为在野 党的主要代理人,于是把对泛蓝军的仇恨全部转嫁到马英九身上;二是马英九主持的台北市已经成 为政党轮替后朝野之争中、“立法院”之外的主战场,“绿化”台湾必先“绿化”台北。有这两条 ,在将来4年,民进党都不会放过马英九。问题是“打马”成了“挺马”,是选民要靠选票说话。也 就是说,选民通过多投马英九票少投李应元票的方式,对民进党当局施政一再失误、选举内行政治 外行、“搞台独”内行“拼经济”外行的行为发出警告。

  二是抗议“台独”势力。民进党当局竭尽全力“描红”马英九,一再给马英九扣上“红帽子” ,其用心一部分是针对马英九本人,一部分是针对泛蓝军,并趁机恶毒咒骂祖国大陆。可以说把祖 国大陆与泛蓝军、泛蓝军核心人物捆绑在一起进行攻击,已经成为民进党当局的“绝活”。在民进 党当局的眼中,选举是为政治服务的,“描红”马英九的用意不外乎是把选举过程变成宣扬“一边 一国论”的场所,把“普选”变为“宣示民主成就和国家主权”的机会;集结“台独铁杆部队”, 防止台联党借用李登辉的旗帜瓜分票源;影响中间派,拉拢部分中间游离票;利用部分民众对“一 国两制”的误解,借机煽动对祖国大陆的敌意;阻挠两岸交流,疏离两岸中国人的往来,为“三通 热”、“直航热”降温。然而,让民进党当局没有想到的是,激化统独矛盾、挑起省籍冲突没有取 得什么效果。马英九得票被越骂越多,国民党在高雄市长选举中得票率由2001年底“立委”时的 23.58%增长到46.58%;泛绿阵营中谢长廷得票没有大幅增加,在台北市议员选举中民进党减少2席, 台联党全军覆没。这一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论大背景的话,缓和两岸关系、发展两岸交流、 实现“三通”直航,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意识,这是选举中统独和省籍议题市场被压缩的真正原因所 在。也就是说,选民通过投票方式,间接否定陈水扁当局和李登辉等人打“压缩牌”、“统独牌” 、“省籍牌”的做法,抗议“台独”势力制造社会动乱、恶化两岸关系的行为。

  三是提醒泛蓝阵营。此次选举作为“2004年选战前哨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双英现象”显 示了团结起来的泛蓝军的力量,成为陈水扁争取连任之路上的主要障碍,破解泛蓝军的合作成为陈 水扁今后15个月内的主要任务。“双英现象”也同样提醒泛蓝军,选举合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 是人选要合适。要推出阵营内部都能接受并且具备挑战对手实力的候选人参战。此次推举的黄俊英 ,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个人名望都逊谢长廷一筹,这是“双英现象”在高雄功败垂成的原因之一。 在2004年选举时,人选问题更重要也难得多。二是合作要诚心。在此次选战中,先是亲民党抱有“ 北国南亲”的打算,再是国、亲两党有联合推举张博雅代表泛蓝军出阵,后是国民党一意孤行“推 荐”黄俊英参选,严重影响助选实力的提高和方向的选择。面对接下来的2004年选举,泛蓝军必须 避免“临上轿时才穿耳朵眼”的状况出现。三是各党要团结,面对合作参选,各党必须以泛蓝军的 共同利益为转移,“共存共荣,唇亡齿寒”。“双英现象”中,国民党内在是否支持张博雅问题上 ,党内决策机构和高雄地方实力派意见不一,最后高雄地方实力派推举的黄俊英占上风;泛蓝军确 定黄俊英出线后,亲民党内出现一些“立委”与党中央不保持一致的现象;黄俊英选情在宋楚瑜表 明支持的立场看涨后,台北马英九一度竟然也公开拒绝宋楚瑜为其助选的请求;宋楚瑜为扩大政治 效应出奇招,竟然使出“下跪”来为马英九“拜票”。对“双英现象”来说,这些动作或多或少都 产生了一些副作用。

  选举结果出来后,有人欢喜有人悲。不同寻常的得票数揭示出,一直在走下坡路的泛蓝军中该 输的没有输,正在踌躇满志的泛绿军的该赢的却没有赢,正是这个结果,引起人们的思考。

                 选举后续影响分析

  此次选举没有改变蓝、绿两阵营的政治格局。作为在敏感时期进行的层级较高的选举,北、高 两市选举对未来政局演变尤其是2004年3月的选举仍将产生一定的冲击。

  一是朝野热心备战下次选举。随着此次选举结束,备战2004年选举成为蓝、绿两大阵营新的工 作重点。泛蓝军通过选举检验“实力和合作”的目标实现了,“双英计划”为下次泛蓝军共推一组 候选人参选、最大限度地发挥泛蓝军的战斗力,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典范。2002年12月14日,国 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发表“三点联合声明”,宣布在2004年选举中“共同推荐一组人 选,并组成坚强的执政团队”。“连宋会”是泛蓝军为备战下次选举做出的重大决策。泛绿军为此 次选举制定的“为陈水扁连任营造氛围和增加‘台独’阵营的票源”任务,只是实现了“稳住台独 基本票盘”一项,“连任氛围”则是退潮严重,增加票源只是一枕黄粱。对于选举的教训,根据以 往的经验,泛绿军不会从自身方面找问题,而是从如何投机取巧去思考。在今后的15个月中,其工 作重点不是依靠施政业绩来压倒泛蓝军,而是如何阻止和分化泛蓝军的整合,造成泛蓝军的思想和 组织混乱。为拉拢中间选民,工作重点不是自己纠错纠偏,而是如何把“台独意识治政”带来的偏 离经济规律而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危机,诬称是泛蓝军的干扰施政和“联共卖台”的结果。对 于“抹黑文化”和“统独矛盾”,工作重点不是从如何提高选举文化品位去解决,而是要增加二类 手法的实用性、可行性。选举一结束,陈水扁当局利用“朱安雄贿选案”,趁机抹黑泛蓝军,逼使 泛蓝军全线反击,扯出民进党方面的“白金大黑洞”。“朱案”表明2004年选战已经打响,蓝、绿 两大阵营都想先声夺人,抢先得分。

  二是泛蓝军阵营整合难题增加。此次选举对国民党来说是鼓干劲、长志气,对亲民党来说没有 实现“乘胜前进”。国亲两党的不同处境和马英九的超高得票,为泛蓝军阵营的整合增加了想象的 空间。一是“马英九现象”使得泛蓝军内的部分人重新开始思考下次选举“最佳组合”的人选,原 本的以国、亲两党现有党魁为目标的人选设计出现位移,对连战不满的人有意“以马(英九)代连 (战)”,对宋楚瑜不满的人有意“以马代宋(楚瑜)”,对泛蓝军合作不满的人则以“马英九” 作为搅混水的工具。二是国民党开始出现自我膨胀风,轻视和排挤亲民党在泛蓝军中的作用,以“ 连马配”代表“连宋配”的声音出现。同样,“马英九”也成为国民党内反连战政治力量的工具。 三是宋楚瑜采取行动,尽量防止自己被边缘化。“连宋会”后,泛蓝军合作的整体框架出台,尽管 矛盾重重,但却是一个好的开端。

  三是泛绿军阵营扩张势头受挫。一是从选情看,民进党方面对这次选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人 力、物力都已达到顶级,陈水扁更是跳到第一线代打,结果李应元只是保住“基本盘”,谢长廷险 胜的得票数比4年前还低。二是看陈水扁辅选。对于陈水扁来说,既是政治任务又是个人兴趣,因此 他直接参与整个活动,在台北他的助选活动远远超过主角李应元,在高雄他的风光盖过谢长廷。但 是,他无法理解的是,他的助选活动并没有增加得票率。三是从招式看。民进党方面擅长的“语言 暴力”、推卸责任、扣“红帽子”等手段却没有见效。民调显示,70%以上的民众认为不应该用“国 家认同”来攻击对手,显然,传统招式开始失效。四是看李登辉。此次台联党在台北市全军覆灭, 李登辉为李应元、谢长廷助选也没有改变民进党的得票率,表明他个人在台湾政坛的影响力已快速 下滑,对政局的发展已经不能产生关键性的影响。综上所述,显示出由于中间选民开始流失,民进 党执政以来不断扩张的势头明显受挫。

  北、高两市选举过程复杂多变,选举结果在意料之中,选举后果正在裂变。由于此次选举,蓝 、绿两大阵营原有的政治格局变化不大,因此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冲击波效应。当然,从政治背 景、选举特点和得票差距中,反应出一些深层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没有解决不说,而且还在 继续“发酵”。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