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3年第一期  > 正文

为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而奋斗

日期:2008-06-03 11:22 来源: 作者:安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纪念江泽民主席《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发表八周年
                    安华

  1995年1月30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 ,在深入阐述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思想的基础上,富有创意地提出了现阶段发 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八年来的事实表明,这一重要讲话高瞻远瞩、高屋建 瓴,深刻揭示了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趋势,深刻反映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

  八年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任何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图 谋。一方面,针对1995年李登辉访美并大肆鼓吹“两个中国”,1999年李登辉鼓吹“两国论”,2002 年陈水扁鼓吹“一边一国论”,开展了三场反分裂、反“台独”的重大政治斗争;另一方面,根据 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政局的变化、台湾民意的反映,有的放矢地对一个中国原则进行宣示,特别 是作出了被称为“新三句”的表述(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 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并于2002年3月写进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2002年11月载入中共十六 大报告。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务实性、包容性和 进取性。

  广大台湾民众通过对比,不断认清台湾当局倒行逆施的本质及其危害,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包 括多次成千上万人的集会、游行),谴责图谋分裂中国的“七块论”、“两国论”、“渐进式台独 ”、“一边一国论”,并一再呼吁台湾当局“回归一个中国”、“回归九二共识”、恢复两岸商谈 、实现两岸“三通”。两岸有关团体和人士,多次共同举行以反“台独”、促统一和“一国两制” 为主题的研讨会。世界上70多个国家的华侨华人相继成立了 110多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或类 似组织,先后在柏林、华盛顿、巴拿马、东京、悉尼、南非等地召开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 平统一”大会,发表“反‘独’促统”宣言。这样,形成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全世 界华侨和华人携手共同“反‘独’促统”的强大声势。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与周边国家巩固和发展 睦邻友好关系,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建立或致力建立各种合作关系。在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台湾 当局领导人变更、陈水扁鼓吹“一边一国论”这几个关键时刻,包括美、日、英、法等西方国家在 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都郑重表示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现在已有 165个国家与中 国建交,而台湾所谓“邦交”只剩下27个。所谓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参与联合国的提案分别连 续六年、十年被拒之门外。从1999年起,美、英、法等西方国家连续在联大公开发言反对所谓“台 湾加入联合国”提案。一个中国的国际大格局确定不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不断增强。

  200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再次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 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一个中国原则是不可动摇的。

              两岸民间交流与合作持续发展

  八年来,中国政府按照江主席的八项主张,根据形势的发展,在两岸航运、经贸、新闻交流、 人员往来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了两岸民间交流与合作持续发展。

  两岸航运。空中航运——1995年12月8日,中资占51%的澳门航空公司实现“只换航班号,一机 飞到底”的两岸客运;1996年,香港港龙航空公司比照澳航同样办理;2002年初,澳门航空公司与 大陆深圳机场合作,开通经澳门中转往来两岸“一机到底”的包机全货运航班;2002年底,祖国大 陆积极配合台湾各界的强烈呼吁,促成台商往返两岸的“春节包机直航”。海上航运——1997年 4 月19日在福州、厦门与高雄之间的“试点直航”顺利启动,结束了台湾海峡两岸间近50年没有任何 商船直接往来的的历史;2001年福建的马尾、厦门先后与马祖、金门签订加强民间交流的协议,实 现两岸海上客、货直接往来;2002年 3月27日,厦门“中洲号”货轮运载1940吨河沙首航金门料罗 湾,开启50多年来福建沿海向金门首次货运直航。近年来,钱其琛副总理关于两岸直接“三通”的 多次重要谈话,充分展现祖国大陆积极推动两岸直接“三通”的诚意,在台湾产生强烈共鸣。现在 ,两岸往来年物流量超过400亿美元、年客流量超过300万人次,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促 使两岸全面直接“三通”已成必然之势。

  两岸经贸。两岸间接贸易——八年共达2082.1亿美元,占历年总数2679.29亿美元的77.7%。现 在台湾已成为祖国大陆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市场,祖国大陆已取代美国而成为台湾第一大出 口市场(占台湾出口总额的25%左右)第一大顺差来源地。台商投资祖国大陆8年共有项目28689个, 约占历年总数56129个的51.1%,协议金额近 378.56亿美元,约占历年总数620.71亿美元的60.9%, 实际利用金额246.85亿美元,约占历年总数331.29亿美元的 74.5%。现在,台商投资主体已由中小 企业转向大企业,台湾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已有多个到大陆投资设厂;投资类型已从劳动密集 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电子电器、非金属制品、石化产品等跃居投资前列;投资地域从沿海地区 为主扩展到祖国大陆各地,特别是开始注重参与“开发大西北”;投资领域遍布第一、二、三产业 众多方面,尤其已涉及到金融保险、航空运输等行业。台湾金融业已有 9家银行、15家证券公司、 12家保险公司在祖国大陆设立代表机构。台商投资项目金额增大、结构优化并向高新技术领域延伸 。台湾科技业也越来越多地到祖国大陆投资设厂,两岸产业合作层次越来越高,成为台商投资祖国 大陆乃至整个经贸关系发展的趋势。

  两岸人员往来与交流。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八年共有1801.7万人次,祖国大陆同胞赴台— —八年共近70万人次,约占总数76.7万人次的92.8%。其中赴台进行交流活动的,共约15160个项目 、116500人次。两岸交流范围涉及大陆各个省、市、自治区,对方为整个台、澎、金、马地区;交 流内容涵盖各个领域,一些专业学术交流和科技产业交流增多,并由一般参观、访问发展到讲学、 探讨、技术指导和合作研究,两岸众多的学术社团、科研机构、各级各类学校等都逐步建立比较稳 定的交流关系。1996年12月祖国大陆正式开放台湾记者到大陆采访后,台湾媒体记者每年有1500多 人次到大陆各地采访。2000年11月,台湾有关部门宣布有限制地开放大陆 4家媒体记者赴台驻点采 访后,2001年 2月起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相继派出记者赴台驻点 采访,到2002年底共计67批132人次。

  200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郑重表示:“两岸应该扩大交流交往, 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实现两岸直接通邮、通航和通商,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在,完 全应该采取实际步骤积极推进,开创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局面。”这进一步反映了台湾广大民众的愿 望和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

             祖国大陆积极推动两岸对话与谈判

  八年来,祖国大陆因时制宜积极推动两岸接触与对话,并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针对李登辉访美进行制造“两个中国”的分裂活动,于1995年夏季至1996年春季开展的反 分裂、反“台独”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稳定和改善两岸关系,祖国大陆于1997年 9月重申“要 ‘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1998年 1月提出海峡两岸进行政治 谈判的程序性商谈、1998年8月建议举行有助于两岸关系发展与和平统一的政治对话。1998年10月, 海协邀请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首次率团参访大陆,达成双方继续进行政治、经济对话和汪会长 适当时候访台等四项共识。汪辜上海会晤,推动两岸谈判,实现了从事务性商谈为主向广泛对话包 括政治对话的方向发展。1999年 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两岸实已开启的政治对话因此中断。 2000年台湾领导人变更后,祖国大陆随即表示、后来又一再重申:只要台湾当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承认“九二共识”,即可恢复两岸对话与商谈。但台湾当局顽固坚持“两不承认”,并于2002年 8月3日公然叫喊两岸“一边一国”。虽然台湾分裂势力的倒行逆施使两岸对话与谈判的基础被毁, 但从总的趋势来说,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已成为两岸关系发展至今的客观 需要,已得到台湾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理解和赞同,而决不以台湾少数分裂势力的意志为转移,台 湾各界要求“恢复”、“重开”的呼声一直未断,台湾当局对两岸对话与谈判终将无法逃避。

  二是鉴于台湾当局固守与祖国大陆对抗、分裂的立场,致使两会商谈无法恢复、两岸关系持续 紧张,祖国大陆积极与台湾赞同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的政党、团体、人士开展交流与对话 。海协多次邀请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政界知名人士参访大陆,就反对“台独”、反对“两国论 ”、反对“一边一国论”、坚持“一个中国”、肯定“九二共识”、促进两岸全面直接“三通”与 经济合作等方面,与海协交换意见并达成不同程度的共识。尤其台湾各界多次组织“三通参访团” 来大陆,分别与祖国大陆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专家交换意见,不断增进理解和共识,不断将两岸直 接“三通”的大势向前推进。

  200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 ,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 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这充分表明:针对陈水 扁上台以来固守分裂立场,祖国大陆在坚决开展斗争的同时,不仅非常“主动”地努力寻求进行两 岸对话与谈判,而且非常“包容”地表示对台湾当局借口阻挠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的“某些政治争 议”“暂时搁置”,特别是非常“务实”地提出“三个可以谈”。这使两岸对话与谈判的内容更明 确、更实在、更具有可操作性,再次集中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为实现两岸和 平统一谈判的博大胸怀和真诚意愿,也必将有力推动两岸对话与谈判的恢复。

     “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践与发展越来越对台湾同胞产生积极影响

  八年来,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实现了“一国两制”从构想到实践的飞跃。在分别与英国、 葡萄牙政府签署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联合声明”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先后宣布1997年后的港台关 系、1999年后的澳台关系都是“两岸关系的特殊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1999年12 月20日分别恢复了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由此紫荆花区旗、荷花区旗“伴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中央政府支持特区政府依照国家宪法和特区基本法施政,保障了香港、澳门按“一国两制”实行 “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香港回归祖国五年半,成功地经受了亚洲金融风暴、本 港“释法风波”、全球经济放缓的考验,保持了其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和自由港的特 色,经济出现强劲的复苏趋势。澳门回归经历三个年头,第一年其经济就在连续四年负增长后取得 增长4%的好成绩;第二年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仍取得2.1%左右的增长率;第三年将增长5% 以上。

  “一国两制”原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所提出的,在港、澳先行得到成功实践,将为最终解决台湾 问题起到积极示范作用。近年来,英国、美国、葡萄牙、欧盟等国家、国际组织及有关人士多次不 同形式地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表示认同。许多台湾同胞通过在港、澳居住、投资,亲身 体验“一国两制”的现实生活,亲眼见证“一国两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优越性。台湾岛内及旅 居海外的学者纷纷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学理,对“一国两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对“ 一国两制”在港、澳实践的意义、效果,对“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可行性及其与在港、澳实行的异 同等,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台湾各种民调显示,赞同“一国两制”的比例不断上升。就连台湾“ 陆委会”也不得不承认,台湾人赞同“一国两制”的增长幅度惊人。更有意义的是“一国两制”的 话题在台湾,由“禁区”到热门,由不准、不能、不愿谈到公开研讨;进而就如何按“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台湾各界人士积极提出种种设想。钱其琛副总理2001年 9月发表 关于“一国两制”在台湾比在港、澳实行更宽政策的谈话,引起台湾各界热烈反响。“一国两制” 在港、澳的具体实践在台湾越来越受到关注,越来越产生积极效应。

  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 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 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具体 提出了“一国两制”在台湾实行,对台湾的多种好处。这是较之海内外称为“一国两制台湾模式” 的“钱八条”更高层次的政策宣示,郑重澄清台湾分裂势力肆意诋毁“一国两制”而对台湾民众所 造成的疑惑。在此基础上,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这是对在香 港和澳门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的历史性总结,也是对“一国两制”必将并且可以在台湾得到成功 实践的前瞻性论断。

  江泽民主席《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发表八周年,在世纪之交有 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先香港、再澳门、后台湾”的三大步,已成功地走完前两步,最后一 步——“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完全统一”,已为进入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更需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而今往后还将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和祖国统一的最终实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