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不可逆转地加速向纵深发展。伴随着全球范围内人才争 夺、技术转移和资金流动的加快,海峡两岸产业界都意识到加强产业合作的重要性。从技术层面看 ,由于台湾与世界经济接轨较早,即使祖国大陆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企业对产业科技的吸收能力 大为增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台湾的科技水平仍普遍高于祖国大陆。同时,两岸技术上存在的差 距又因产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而异,加入 WTO后,随着两岸产业的竞争性加强,这种现象将 愈发明显。因此,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两岸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必须制定适合彼此分工与 相互合作的发展策略,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共同创造最大的经济利益。
两岸产业合作生产策略
合作生产策略适用于两岸同处萌芽期的产业,如生物技术产业等。近20年来,生物技术发展迅 速,与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并列为影响未来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被认 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科技。发展生物技术不但能提升两岸相关产业和国际竞争力,而且 还可以扩大高科技产业的范畴,确保整体经济的稳定增长。由于生物技术产业通常属于技术密集、 产品开发期限长、研发投入大、附加价值高与风险高的产业,因此,该产业的发展,除了强大的技 术支持外,雄厚的资金、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目前,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均处于萌芽期,产业在技术上几乎不存在差距。台湾在1982年将生物 技术列为八大重点科技产业,1999年又将其列入十大新兴产业,具有大量留学科技人才、灵活的风 险投资公司、雄厚的微机电研究基础、良好的区域性生物疾病研究成果及政策支持等优势,但存在 资源有限、产品市场小、缺乏大型生物技术公司以及产业上、下游难以整合等劣势。祖国大陆自20 世纪80年代起,在“ 863计划”和一系列科技产业发展计划的带动下,在基因研究、农业生物技术 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不断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但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缺乏足够 的科研资金和信贷租赁担保,资本结构单一(政府出资占绝大部分),风险投资运作(退出)机制 与生物技术企业相脱离,知识产权难以保护,国内二板市场尚未启动等。因此,两岸在生物技术产 业的分工合作方面,大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需要更多有经验的台湾人才参与,而台湾除了看好大陆 的广大市场外,应进一步利用大陆充沛的科研资源。同时,两地可采用联合研发的方式,加强资金 、技术、人才、信息的交流,鼓励产业上游(学术界)和产业下游(企业界)联盟制定产业标准和 产业发展决策,加强生物技术研发的本土化。尤其在特殊疾病(如SARS、禽流感等)防治、生物晶 片、生物信息工程、基因治疗及中草药制剂等方面,两岸更应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创生物技术产 业发展的契机。
两岸良性竞争策略
良性竞争策略适用于祖国大陆处成长期、台湾处成熟期的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等。台湾电子 信息产业发展已处于产业成熟期,1986年产值仅有21亿美元,到2003年已达 600亿美元,增长近30 倍。其中2001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较上年下降9.2%,但仍有427亿美元, 主机板、显示器、鼠标等产品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均超过 50%。祖国大陆电子信息产业处在快速成长 阶段,2001年,电子信息硬件产值达到 281.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3%。2003年电子信息产业产 值同比增长27.2%,利润同比增长13%,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祖国大陆已成为全球 电子信息硬件产业的制造重镇。两岸电子信息产品竞争力的消长,为双方电子信息产业的分工合作 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品推陈出新,价格不断下降,厂商必须致力于降低生产成本,提供 客户即时服务,缩短交货期,强化全球生产供应体系,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台湾电子信息产业主要 从事 OEM代工,以中游组装及上游零组件制造为主,在岛内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高涨、产品竞争 优势渐失的形势下,不得不转移生产基地至祖国大陆。如电子信息硬件组装、低阶位通讯产品等移 至祖国大陆,并投入大量资金与人才,带动祖国大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依靠祖国大 陆广阔的市场腹地,以13亿人口的需求作为后盾,利用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电子信息大厂,在产品 设计、生产、行销等方面整合电子信息产品的供应链,实现良性竞争。同时,开创自有品牌,加强 产品创新能力,将行销据点从祖国大陆扩展至全球,摆脱过去OEM和ODM的代工生产模式,从而提升 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扩大盈利来源促进岛内产业结构升级和两岸经济水平的共同提高。
两岸资源整合策略
资源整合策略适用于台湾已处于成长期、祖国大陆刚刚脱离萌芽的产业,如半导体产业等。经 过20多年的发展,台湾半导体产业已成为全球集成电路(IC)产业价值链中最为重要的生产基地。 世界前20大IC业者在岛内代工生产已达14家,集成电路产品已拥有世界 76%的市场占有率。祖国大 陆半导体产业刚刚脱离萌芽期,进入成长阶段, 90%以上的IC需求依赖进口。在产业政策的强力支 持下,未来祖国大陆半导体产业发展潜力巨大,2004年产值将达300亿美元,2007年预计将突破500 亿美元大关,2010年前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半导体消费地。
通常来说,半导体产业的制造包含有三种技术:管理技术、量产技术和工程技术。厂商无法单 独外移作业,一旦上、中、下游生产线的任一环节外移,则易造成完整供应体系的同时移植,所形 成的区域群聚效应也不易被轻易仿效。在产业分工与合作方面,台湾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应 逐步向祖国大陆转移低阶位的晶圆代工厂,开放半导体厂商赴祖国大陆投资,促进祖国大陆早日成 为全球半导体科技制造中心;同时,加强岛内原已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如高阶位晶圆代工等 ,鼓励“贸易服务代替投资管理”,延揽科技人才及IC设计厂商,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重新展开 半导体产业的新一轮生命周期。两岸可通过成果交流、土地出让、劳力输出、发行股票(债券), 以及相互提供原材料和零组件、相互开放市场等方式,整合产业所需的生产要素,利用台湾现有的 研发及资金优势与祖国大陆充沛的人力资源,共同与全球产业垂直、水平分工挂钩,在产业的全球 供应链中抢占关键位置。其中,在系统单晶片( SOC)、光通讯结合半导体、微机电、硅晶技术等 方面,台湾可通过核心技术的强化和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与祖国大陆半导体业者积极合作,将祖 国大陆视为全球布局中的一环,以并购方式进入祖国大陆市场,实现两岸规模经济和跨领域技术的 整合。
两岸产业联盟策略
产业联盟策略适用于祖国大陆处成熟期、台湾已衰退的产业,如家电产业等。台湾家电产业多 已处于衰退期,岛内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加上生产成本高昂,用电、用水、用地不易,劳力工资上 涨,企业为了继续生存,不得不向外转移。祖国大陆家电产业正处在稳定成熟阶段,对家电产品具 有强大的需求,家电销售额已占世界总销售额的7%,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3位。目前,祖国 大陆家电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产品档次不断提高,新产品层出不穷,台湾岛内家电业者纷纷把 目光瞄向祖国大陆市场寻求合作伙伴,利用两岸生产条件和资源差异主动结盟; 而祖国大陆家电企 业也有意联合台湾,作为向国际市场进军的跳板,两岸家电产业分工合作的时机已日益成熟。
入世后,世界各国的家电产品将长躯直入中国大陆,在产品质量、档次和功能上,与两岸家电 业展开激烈竞争,尤其是规模小、资本薄的两岸家电企业很难与资金雄厚、经营手法灵活的外商相 抗衡。因此,两岸家电产业要想开拓国内外市场,应采取的策略有:(1)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业 技术升级。两岸可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整合科技资源,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努力开发高科技家 电新产品,将传统家电向“数字家电”、“网络家电”、“生态(绿色)家电”方向推进。(2)加 强与欧、美、日跨国公司的业务合作,利用对方在行销渠道、品牌政策、技术管理的优势,采取“ 股权购买”、“策略联姻”、“供需结盟”等方式,加速资产的优化组合,走集团化、大型化的发 展道路,强化企业的核心业务与核心竞争力。(3)调整产业组织,构建产业供应链。在全球运筹产 销格局下,两岸家电厂商应主动牵头,吸引中下游零件供应商以及上游原料厂,形成并延伸产业价 值链,以承接全球运筹产销订单,进行规模化生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 的家电大企业,创造出能打进国际市场的自创品牌的优势家电产品。
除此之外,两岸产业的发展呈现明显的梯度结构,相互之间既有同构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和 互补性。现实的选择是根据各自的优势,充分优化资源配置,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 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共享产业成熟期的收益,积极参与世界分工,壮大和提升优势产业。从台 湾地区来看,高附加价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应成为带动制造业成长的主力,并努力发展六大支援体 系,即创新研发体系、创业投资体系、运筹管理体系、产业筹资体系、金融支援体系和供应链管理 体系等。从祖国大陆来看,目前尚处在工业化阶段,主要在劳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有优 势,因此,应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辐射和产业转移,吸引包括台湾在内的大企业前来投资,进行跳跃 式发展。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下,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瞬息万变,海峡两岸应把握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的契机,在既合作又竞争的互动关系下,通过制定多元、动态的发展策略,积极开展不同 生命周期产业的相互分工与合作,发展相对优势产业,加速科技经济向深度与广度方向整合,力求 在全球先进经济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