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4年第六期  > 正文

发展两岸经贸 实现互利双赢

日期:2008-06-03 09:21 来源: 作者:李非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李非

  两岸经贸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90年代日益发展,至21世纪初期已形成相当规模。进 入新世纪以来,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在岛内大肆推行“去中国化”, 导致两岸关系持续恶化,布满暗礁。但是,反观两岸经济关系却日趋活跃,热潮涌动。

                 促进两岸产业分工合作

  两岸在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技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许多产业的关联性与互补性较强 ,通过两岸经贸交流,将各自的经济优势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有效的分工合作,可以 充分发挥互补、互利的经济效果,从而带动两地经济的发展。两岸比较利益的互补,主要是通过不 同分工形态的要素交换实现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事下游工业生产的中小企业大量涌入祖国 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设立加工出口基地,到20世纪90年代供应原材料的中上游工业生产大企业不断进 入祖国大陆拓展市场空间,再到21世纪初期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岛内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到祖国大 陆投资设厂,都说明台湾对祖国大陆的投资,并不是单纯的资金、技术转移,或者是厂商生产据点 的延伸,而是区域分工方式的改变。这种分工方式的改变,产生了两岸之间阶梯性的交换关系,有 助于提高经贸交流的层次。

  推动区域经济整合。两岸经贸日益紧密的关系,符合中央对台政策中关于“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的论断。在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增强的背景下,2004年“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CEPA)正式启动,粤港澳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在CEPA热潮中,台湾的有识之士也纷纷提出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两岸共同市场”等主 张,以促进两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台湾有限的经济资源和空间,要求其将视野扩大到海峡西岸 ,通过融合并吸纳祖国大陆的资源,拓展台湾经济的发展空间,促进其经济转型。为把握两岸入世 机遇,迎接CEPA挑战,台湾厂商纷纷西进,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与祖国大陆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关系 ,为企业发展开辟一条出路。

                促进两岸经济互利双赢

  两岸经济合则两利,通则双赢。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就是要造就两地经济互利双赢、共同繁荣 的局面,从而为国家和平统一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增强祖国大陆台资企业实力。两岸经贸交流为祖国大陆台资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绩效。据统 计,至2003年底,台商在祖国大陆协议投资项目累计约 6.06万项,金额达706亿美元。台商投资效 率普遍较高,在协议台资中,实际到资365亿美元,到资率为52%;在总数 6万多家台资企业中,开 工企业4万多家,开工率达67%;有5万家台资企业按规定履行合约,资金如期到位,履约率在80%以 上。

  台商之所以不断扩大在祖国大陆的投资和生产,主要是由于经济效益明显。“落户”祖国大陆 的台资企业普遍盈利,盈利面在60%以上,其中工业生产企业盈利面高达70%以上。根据台湾有关部 门调查,祖国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收益要好于祖国大陆全部台资企业,也好于全部台湾的海外企 业。据台湾有关部门统计,前往祖国大陆投资的上市公司以电子业获利最丰,在整体获利中占70%。 赚钱最多的前20家电子上市公司,有七成是靠祖国大陆企业主赢利,包括鸿海、广达、华硕、明电 、仁宝、达电等13家,母公司几乎全靠祖国大陆工厂赚钱,岛内只留下花钱机构,如研发设计、营 运总部、管理培训以及后勤支持等。

  由于获利普遍看好,祖国大陆台资企业又掀起新一波的增资热潮,纷纷增设生产据点,扩充产 能,同时进行全方位的市场布局,抢占两岸入世后的新商机、新市场,充分显示其扎根祖国大陆的 信心。

  推动祖国大陆经济发展。两岸经贸交流对祖国大陆的社会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增强是有益的, 贡献也是显著的。

  首先,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不断扩大,有利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大大增 强区域经济实力。目前,台资投资数额仅次于港、美、日资,其生产总值、涉外税收、出口创汇, 约占大陆外商投资企业一成左右。台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有上万种,数十万个规格,其中不乏世 界名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地工业产品的空白。

  其次,台商投资大大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在已开业的4万家台资企业中,雇佣员工约600万人 ,平均每家企业雇佣员工约 150人。如果加上为台资项目基建的工作以及为台资企业、台商提供生 产、生活配套服务的员工,那么台商则为祖国大陆提供约100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这些员工全年工 资总额近千亿元人民币,其在社会上消费形成的商业利税也有上百亿元。随着进入纳税期的祖国大 陆台资企业越来越多,台资企业所贡献的涉外税收也不断增加。

  其三,台资不仅带来有形的资产设备和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促进当地企业员工 经济观念的变化。台商精明的投资理念、成熟的市场观念、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既直接影 响受雇于台商企业的本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又间接影响当地其他企业的从业人员, 为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从而带来良性的经济竞争环境,促进当地市场经济条件的变 化。

            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是促进两岸关系稳定发展和民间交往沟通的有利条件。两岸政策互动源于 两岸经贸交流的实质进展,一旦经贸交流达到一定规模,政策互动就会表现出弹性和松动。从台湾 对祖国大陆经贸政策看,每项经贸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往往是对在技术或行政上无法有效阻止的既 成事实的追认。从放宽贸易限制到开放工商考察,从开放试点直航到放宽投资限制,几乎都重复着 “禁止——默许——开放”的“三部曲”,出现“法律落后于政策,政策又落后于现实”的脱节现 象。从“戒急用忍”政策的调整,到“有效管理”政策的失效,充分说明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关系 走向的掌控难度趋大,政策控制力趋于减弱。因此,只要大力加强两岸经济联系,两岸关系就会形 成一条互动的发展轨道,经济合作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增加两岸民众互信。两岸经济合作有利于增加两岸民众互信。两岸关系问题虽然是一个政治问 题,但是,经济交流也可发挥“润滑剂”和“加速器”的作用。通过经贸合作,促进民间交流与联 系,有利于两岸相互沟通,化解政治对立态势,增强互信与了解。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