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4年第六期  > 正文

中华文化是凝聚两岸同胞的血脉

日期:2008-06-03 09:33 来源: 作者:娄杰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娄杰

  海峡两岸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两岸就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儒学是两岸共同 文化根基之一,两岸同胞具有共同民族文化传统,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亲情交往证明两岸血缘关系 是民族认同的凝结点。“台独”分子悖逆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共同愿望,从割断台湾青少 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下手推动“文化台独”,误导台湾青少年接受“台湾不是中国一部分”,“台 湾人不是中国人”的谬论,企图切断两岸文化联系,最终达到“台湾独立”目的。但是,两岸历史 与现实文化关系绝不是“台独”分子可以任意诋毁和改变的,中华文化作为连接两岸中国人纽带是 割不断的。历史将证明:李登辉和陈水扁之流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研究“一国两制”与两 岸统一问题,必须把它建立在中华文化与两岸文化关系基础上去研究,因为它的核心就是一个民族 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问题。

              两岸历史文化血缘关系密不可分

  台湾自古就与祖国大陆有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旧石器时代台湾“左镇人”是大陆到台的最早 住民,长滨文化是北京周口店、上宋村、西樵山文化向台湾发展的支脉。新石器时代台湾大坌坑文 化属祖国大陆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一部分,圆山文化是由祖国大陆东南地区传入台湾, 凤鼻头文化也属祖国大陆东南沿海黑陶和彩陶文化传承,卑南文化与广东和广西史前文化完全相同 。公元230年孙权派水军万余抵台。隋炀帝于公元607年至610年三次派将士赴台。唐宋600余年间, 福建居民迁居台澎从事鱼商垦拓。南宋孝宗乾道 7年(公元1172年)澎湖归福建晋江县管辖。元成 宗于1297年将福建省改为福建平海处行中书省并派员率兵赴台。1335年,元朝在澎湖设官方机构巡 检司管辖台澎民政。明朝于1617年增设游击守备澎湖,招降郑芝龙削平海上各路武装走私集团。福 建巡抚熊文灿和福建总兵郑芝龙于1630年向台大规模移民,把祖国大陆生产关系和文化移植至台。 1642年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郑成功率部于1662年收复台湾,废除殖民制度,沿袭明朝官制建立台 湾地方政治制度;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屯垦务农,兴办工商贸易;建立台湾教育体制,传播中华 文化,开发民智以培养人才。1683年,郑氏政权归顺清政府,台湾纳入中央政府管辖。清政府统一 台湾行政区划和机构,实行清朝地方官制和兵制,加强对台治理;在台建各种特设机构,大规模开 发台湾,发展农工商贸易和交通业;广设儒学开科取士,发展教育以培植人才。日本通过1895年 4 月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台湾和澎湖长达50年,在此期间,台湾人民从未停止过反抗斗 争,先后组织抗日民军与驻台清军一道开展抗日斗争,表现出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直到1902年在 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下,台湾民众大规模抗日游击战才告结束。台湾同胞不断掀起反日起义 ,文人志士发起汉学运动,反对殖民文化,维护中华文化。“五四”以后,台湾掀起民族解放运动 高潮,出现工人、农民和学生运动不断发展的新局面。“ 九·一八” 事变后,台湾文人提倡学汉 文、习白话文、写汉字,介绍祖国大陆新思想和新文学,以中华文化作为反抗日本统治武器,保存 中华文化特色。“七·七”事变后,日本殖民当局在岛内实施高压政策,以强迫台湾同胞学说日语 、改变中国传统的宗教习俗等手段推行“皇民化运动”,台湾许多作家发表隐含中华民族感情的作 品,台湾同胞以各种方式弘扬民族精神,抗拒“皇民化运动”,反日暴动此起彼伏。台湾同胞成立 台湾义勇队奔赴祖国大陆参加抗战。在日本侵台50年中,为抗击日寇而牺牲的台胞达65万人。台湾 人民不畏强暴保存和发展中华文化,从没有被日本侵略者征服而始终心向祖国大陆,保持中华民族 本根意识,是两岸文化血缘关系的绝好证明。这说明,爱国主义是两岸血缘关系的主要支点,中华 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因而中华民族能经受住各种考验而保持旺盛生命力,英勇捍 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这成为今天实现两岸统一的强大动力。

              儒学是两岸的共同文化遗产

  儒学是两岸共同历史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文化根基之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 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学的根在祖国大陆。毛泽东指出:“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 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认为:对中国古代文化应“剔除其封 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既强调“古为今用”,也强调“洋为中用”。儒学也与台湾文 化发展密不可分。从1666年台湾建立第一座孔庙起,民族传统文化大规模移至台湾。郑氏政权时期 大陆名儒宿望带去中原文化,在台传播儒家思想。清朝统一台湾后设立儒学,各类学校祭孔孟、尊 理学、灌输儒家思想,影响民众,确立儒学在台地位。日据台时期摧残中华文化,企图以强行改变 台湾人民信仰和风俗习惯来推行“皇民化”。但台湾人民不屈服日本殖民统治,保守孔教以维护中 华文化。1949年以后,台湾当局借重儒学安定民心,对青年学生进行“笃行”、“伦理”和“民族 精神”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以“四维八德”考查学生操行,既有强调“正统地位”政治需要,亦有 清除殖民教育影响之意。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出现的“中西文化论争”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抨 击了全盘西化论,倡导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纪念孔子2552周年诞辰,2002年 9月台湾各地在孔庙 举行祭孔大典,场面庄严肃穆,仪式依古礼进行。从中可见儒学对台湾的影响至深。以儒学为代表 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与祖国大陆的文化发展,而且与台湾文化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以儒学为 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两岸历史文化的根基。有史以来,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精神、民族认同心理、 恋土归根意识、企求统一愿望,与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紧密联系。从今天的时代角度审视,要 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整合两岸文化以构建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文化基础,必须继承和弘扬以儒 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精华,以增强两岸同胞的文化共识。

               共同的文化连接两岸的根

  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中呈现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的文化积淀 ,决定两岸文化不仅有共同文化根基,而且有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文化形式。海峡两 岸共同文化形式之一,是使用共同的汉字、汉语和书面语,这在世界上是独具特色的。汉字创制使 用使中华儿女进入文明时代。秦汉之际,汉字承载中原文化向南方传播并流渍台湾,特别是祖国大 陆汉族数度大规模移居台湾,定型化汉字作为中原文化载体大规模入台,成为台湾通行文字。今天 两岸都使用汉字,区别是台湾通行繁体字,祖国大陆通行简化字。汉语是中华民族表情达意、交流 思想和社会活动工具,除普通话外,有北方语、吴语、湘语、赣语、粤语、客家语、闽语七大方言 。台湾除原住民山胞外,绝大部分是大陆汉族移民,和祖国大陆一样既通行普通话,又流行方言, 有悠久历史的汉语是两岸同胞进行情感交流的工具,是什么力量也割不断的纽带。文言文和白话文 是中国书面语形式,随历史发展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通用语言交际工具。海峡两岸共同文化形式 之二,是有共同的民族艺术形式。梨园戏曲、民间艺术、书法艺术是中国独有的,也是两岸文化中 共有的。清朝台湾巡抚刘铭传当年从祖国大陆请京剧团到台演出,至台湾光复时在台演出的京剧团 多达30多个,有些演员留台教习京剧或另组戏班,台湾光复后祖国大陆京剧团体赴台湾演出,京剧 热在台兴起至今不衰。台湾地方戏曲高甲戏、四平戏、布袋戏、歌仔戏等都是从祖国大陆传到台湾 的戏剧艺术,在台湾各地广为流行深受民众喜爱。中国民歌音乐是民族传统音乐,主要来源于祖国 大陆,并成为台湾乐坛主流形式。民族舞蹈两岸雷同或一致。书法艺术为两岸书法爱好者情有独钟 ,作品交流展示为数不少。海峡两岸共同文化形式之三,是有共同的宗教文化传统。随着祖国大陆 移民至台,大陆宗教和民间神祗传进岛内。岛内目前正式登记的包括佛教、道教等宗教12家,信众 超过1千万人,寺庙等宗教场所超过16000所,神教职人员有十几万,其中佛教、道教势力最盛。台 湾民间信仰神灵达 300余家,差不多把祖国大陆各地神灵都搬到台湾。台湾平均不到2000人就有一 座庙,每 2人中有一个信徒,有的信徒同时信奉几家神灵。宗教已成为台湾最大的社会活动。台湾 宗教文化除基督教、天主教外,其余宗教均源自祖国大陆。与祖国大陆名称相同的台湾宗教,两岸 相同的多神合一宗教现象,都证明两岸宗教同根共源、一脉相承,有着密不可分的人文历史,成为 维系民族意识和乡土情结的重要纽带。海峡两岸共同文化形式之四,是有共同的民俗文化传统。台 湾同胞绝大部分是汉族,明清时曾出现过数次大规模向台移民,加之1949年国民党迁台的大量人口 ,把祖国大陆生活习惯带到台湾,使两岸同胞风俗习惯具有共性。如两岸同胞都过元旦、春节、元 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龙是中华民族共同象征,甚至两岸同胞 日常起居、饮食结构、服装样式、审美情趣、消费心理、建筑样式都毫无二致,更不用说中国人的 血统、黄皮肤、黑眼睛。两岸文化的共性说明,两岸文化传统和形式具有一致性,是中华文化有机 组成部分,成为连结两岸中国人的纽带。两岸同胞语言相通,血统相同,生活方式相同,宗教信仰 相同,风俗习惯相同,都是中国人,同属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社会生活、共同语言文字、共同心 理素质和共同民俗文化传统的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是中华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只有 两岸文化认同的基础,两岸同胞才有强大的凝聚力。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关系及共同蕴涵的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自觉、择善而从、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忧患自省、关心民生、爱好和平、与时 俱进等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是两岸同胞交往和交流的基础。两岸同胞凝聚力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传 统土壤中,强化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奋斗中,发展于实现中国统一和民族伟大 振兴的实践中,而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捍卫中国大一统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是凝聚剂,尤 其在岛内“台独”势力阻挠两岸统一,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弘扬民族主义精神,以维 护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两岸同胞应共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整合两岸文化 以建构中华文化体系,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重塑全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以强大的民族精神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动力支撑,这是中华民族灵魂和两岸同胞向心力、 凝聚力的肥沃土壤,是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和实现两岸共同发展的牢固基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