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自从民进党上台以来,台湾媒体上关于“繁荣”、“稳定”的字眼已经罕见,经常出现的却是 “混乱”、“危机”的报导,诸如:“财政危机”、“金融危机”、“社会危机”、“诚信危机” 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岛内又出现了两个新的危机——“人口危机”和“人才危机”。
史无前例的人口危机
人口是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无论是人口膨胀抑或是人口萎缩都不利 于经济的持续发展,都称之为“人口危机”。一般来说,今后50年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大陆、印度、 孟加拉和尼日利亚等国的人口还会较快增长; 而许多的工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将会减少。台湾属经 济较发达的地区,全岛现今人口共2300万。从历史上看,它的人口增长速度相当快,据查,在17世 纪中叶(1650年),全岛人口只有10万,至抗战胜利的1946年则增长到609万,为300年前的69倍。 自国民党接管并统治台湾的7年内(1946—1952),人口又增加了203万(从609万增加到812.8万) ,1952年的人口出生率高达46.6‰,1970年为40‰,直到20世纪末,台湾并不存在人口膨胀的危机。 台湾的人口危机是进入21世纪才明显出现的。
那么,台湾目前的“人口危机”的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是人口逐步萎缩,即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幼、少年人口锐减。20世纪50—70年代,台 湾的人口出生率较高,一般都在25—46‰之间,自1979年开始则从24.4‰迅速下降,80年代平均每 年为18.5‰,90年代平均每年为14.7‰,进入21世纪后,人口出生率和出生人口数则下降得更快。 从下列表格中,可看出全岛范围人口下降情况:
年份 出生率‰ 出生人数(万)
2001 11.7 26.0
2002 11.0 24.7
2003 10.98 21.2
2004 10以下 20以下
据原“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于宗先先生预测:到2010年时,台湾的出生率将“降为7.7‰ ,2020年再降为2.69‰,2025年降为0.5‰,接近零……到2015年时,如果台湾人口移出与移入相平 衡,则台湾总人口不再有增长,而是开始减少。”
从台湾的个别地区看,人口出生率更低。比如拥有 2.4万人口的台中市中区,2003年一年内只 有147个婴儿出生,出生率仅6‰,低于全岛10.98‰的平均生育率。
其次,人口老化的速度加快。65岁以上老龄人口增多是全球的趋势。自1993年开始,岛内老年 人的比率已经超过人口总数的7%,步入了高龄化社会;近10余年来,老年人的比例随着出生率的下 降还在上升。20世纪50年代时,台湾15岁以下的儿童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17:1,而50年后的2003年 ,这个比例却缩小到了 2.2:1。有专家预测:“20年后,台湾的老年人口将超过15岁以下儿童的数 量,”成为“倒挂”现象。由于生育率下降,老年人口增加,现在扶养的重心也由15岁以下儿童变 成老年人了,而扶养重心的转变,对劳动人口的负担将加重。因为15岁以下儿童受扶养的数量虽多 ,但他们长大成人后,即可进入就业市场,成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并减轻家庭负担; 而老年人是 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老年人越多,年纪越大,家庭负担势必越重。
以上出生率速降和老年人口激增的现象,在台湾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台湾“人口危机”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根源:一是经济发展,生 活水平提高,小家庭制流行。在经济落后时,多通行大家庭制,实行三代四代同堂,所生的子女由 上一、二代照顾,既省钱,又可保证夫妻安心在外工作。但当经济发展后,代沟现象产生,年轻人 一旦结婚,生活能独立,就多与上一代分居,享受小家庭生活,生孩子则可能增加烦恼。二是观念 上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去那种“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 儿防老”等观念已日趋淡化,他们只求自己温饱、享受,既不想奉养上一代,也不想照顾下一代。 结果,不婚的“单身贵族”和婚后不生育的妇女数量日渐增多。据统计:15—44岁的适龄却不生育 妇女的比例,10年前为 8%,现在却增长到20%。三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妇女受教育时间延长、受 教育水平的提高,增强了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性,一方面男女实现了平等,女人不再是男人的附属物 ;另一方面除对婚事一拖再拖外,结婚以后,也多不愿留在家中生儿育女。四是经济上的负担重, 生了孩子养不起。有人估计,目前岛内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托育和教育支出的费用昂贵, “至少得花上 500万元新台币”。尤其是近几年来岛内经济萧条、失业率高和政局动荡不安,不少 年轻人既结不起婚,更养不起孩子。
台湾出生率下降和幼少年人口减少对社会的冲击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经济的冲击明显。众所周知,今天的幼少年,就是日后的青壮年;今日幼少年人口的 大量减少,也就是明日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减少。这种情况,必然使10年后各个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 产业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使这些企业的工资上涨、成本上升和竞争力下降。这些厂商为了生存 和发展,或者引进外籍劳工,或者远走海外,到劳动力充沛的地区去投资设厂,长此以往,又必然 会发生产业空洞化问题。
第二、对教育的冲击严重。最先受到冲击的是幼儿园和小学,据统计,1993—2002年的10年中 ,岛内0—14岁的幼少人口共减少了78.1万人,年均减少7.81万人。15—19岁的青少年,1998—2002 年的5年内共减少了33万人,年均减少6.6万人。青少年减少,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必然随之减少,这 样又影响到大专院校的学生人数,可是近几年内,台湾地区的大专院校却盲目地由50多所增加到近 150所。对此于宗先先生断言:“在5年之内,会有许多私立学院或大学因招不到足额的学生,而濒 临破产。”
人才危机日益严重
上述台湾的人口危机,指的是人口数量方面的危机。人口除数量外,还有个质量问题即素质或 人才的问题。近年来,台湾不仅在数量上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人口危机,同时在质量上也产生了严重 的人才危机。
所谓人才,就是平时所说的拥有知识、技术和财富的精英。在任何社会里,精英都是少数和有 实力的。众所周知,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主体是人,知识经济以人力资源为本,因而,人 才是发展知识经济成败的关键。过去台湾经济之所以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主要靠的就是20世 纪60、70年代留学海外、近20年来学成回台的一批精英努力打造出来的。总之,当时台湾人口的素 质比较高。可是,近10来年中,台湾的人口素质却大大下降了,甚至“正进入无人才的时代”。它 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才大量外流。据报导:“在台湾的2300万人口中……顶级精英族群约为 210万人,占 人口总量的 10%左右。”“而近几年来,已有50多万精英出走台湾,分赴加拿大、新加坡、美国及 祖国大陆、香港等地谋职。”“占岛内 10%的大企业开始了在海外的游牧时代和扎根,”他们既带 走了资本、技术,更带走了大批人才。总之,台湾准备移居海外的精英人才正“呈直线上升势头。”
第二、迁入岛内的人口素质低于迁出的人口素质。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的10余年 中,移入台湾的人口约40.5万,移出的约32万,迁入的比迁出的多,数量略有增加。但是,迁入人 的教育程度60%以上“都是在小学和初中左右”,其中占有很大比重是来自印尼、越南的外籍新娘, 不仅文化低,而且语言不通,以后子女的教育问题更令人头痛,并将出现学习迟缓的趋势。这种好 的出走、低水平进来的结果,对岛内社会成本势必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海外留学生的数量减少、质量降低。目前,岛内到海外留学的人数远低于20年前,且还 在继续下降。在海外读研的比例比15年前大减一半。在美国硅谷,祖国大陆的研究生早已取代台湾 留学生。
第四、岛内学术水平下降迅速。论文重量不重质,多以发表论文的篇数为标准,认为文章登的 多,学问就越大,因而发表出来的论文多是些无人问津,很少有参考价值的文章,结果“不分大才 小慧,都投入到制作小论文的行列”。学术界一味追求名利,认真踏实、刻苦钻研的风气日益淡薄 ;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出人才呢?
第五、后继无人。近10年来,岛内年轻人才出不来,后起之秀愈来愈少,而“硕学大师相继凋 零,仅存的大师也垂垂老矣”。
那么,近年来为什么台湾会“进入无人才的时代”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和逐步形成的 ,至少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年轻人生活优越,缺乏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20世纪末期,台湾经济发达起来后,人均 GDP突破1万美元,生活条件日渐富裕,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衣食无缺,生活优越,在家长的溺爱 下,不仅失去了艰苦卓绝、打拼奋斗的意志,而且“种种新鲜玩意儿让他们忙得应接不暇,夜晚又 有打不完的游戏,上不完的网络消磨通宵”,即使上课睡觉也可以照拿文凭,找不到工作还有父母 养着。在这种既无压力又缺动力的环境下,出人才谈何容易。
其次是教育制度失败。10年前台湾对教育制度实行改革,曾提出“广设高中大学”、“人人有 学校可读”等口号。于是大专院校猛增:20世纪90年代时,台湾地区的大专院校已有123所,到2003 年时,已经增加到 158所。按理说教育普及和青年接受教育的年限延长,本属可喜的现象,但与此 同时却也出现了两个负面影响:一是由于大学多、考生少、大学录取率特别高,2004年超过87%,竟 出现“近 90%的高中生”和“三科总分60多分就能上榜入大学”的现象。二是教师资源赶不上学生 数量增长的需要,结果“从高中到大学都出现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据岛内20所大学统计:“32% 大学生的英语能力不到高中毕业程度,甚至有8.8%的大学生的英语仅有初学者程度。”于是出现“ 大学高中化,研究所大学化”和“硕士生满街跑”的现象。既然大学好上,也好毕业,加之大学校 园内“学阀割据,御用学者林立”和“政治权威的黑手主导一切”,结果导致“大学品质倒退15年 ”。 试问,如此高等教育,怎能培养出人才来呢?
再次,岛内政局动荡,出现前所未有的信心危机和生存环境恶化的危机。从李登辉特别是陈水 扁上台以来,处处以“台独”意识挂帅,由隐蔽到公开、由部分到全面、由含蓄到猖獗地鼓吹并推 行“去中国化”的“台独”路线。对外依赖、利用美国,大量采购军火,实施扩军备战,企图“以 武拒统”或“以武促独”,使两岸对立加剧,台海危机严重;对内则打着所谓“民主政治”的旗号 ,大搞政治诈骗术,推行愚民政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玩弄权术,毫无诚信,将岛内2300万人 民人为地划分为“本省籍”、“外省籍”、“中国人”、“台湾人”,造成族群严重撕裂,党派、 朝野斗争不绝于耳; 今年虽然陈水扁获得连任,但结果却造成岛内整个社会严重分裂,甚至陈水扁 也吓得不得不穿防弹衣出席就职典礼。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使驻台外商增加忧虑,岛内企业对经营 前景缺乏信心,众多精英对当局愈加没有信任感,结果只好以出走为上策了。所以,有关媒体说得 好:“陈水扁的最大失败是未能赢得民心。”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