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今年 5月,陈水扁借助不正当手段连任以来,曾多次表示,“两岸协商大门,就算上锁,也没 有锁死”,“‘立委’选后春暖花开再度写下历史纪录不是不可能”,“春暖花开是两岸复谈、水 到渠成的时候”。2004年的两岸关系在不平静中走过,面对陈水扁当局正在把两岸关系不断地推向 危险边缘的渐进式“台独”政策,人们更加关心2005年的两岸关系的走向。事实上,只要回到“一 中立场”,停止一切“台独”分裂活动,尊重台湾主流民意,两岸关系就能花开满园。
坚持“一中原则”是冲破两岸僵局的政治前提
两岸复谈没法启动的关键,是陈水扁当局始终拒绝一个中国原则,在宣扬“一边一国”论方面 越走越远。陈水扁在“双十讲话”中提出“以九二年香港会谈为基础”,只是其否认“九二共识” 图谋的再次暴露。
对于一个中国原则,陈水扁当局一是篡改,宣称“‘一中’只是中共的可笑的政治神话”,“ 可以把‘一个中国’作为一个议题来对话”,“是未来的问题”,“如果我们接受,‘原则’就是 变成‘结论’,我们绝不会陷入这样的框架与陷阱”,“中共如果要我们再说‘一个中国原则’, 就是要将台湾捏死”。二是诬陷,诬称“‘一中’也是台海两岸僵局至今无法解开的主因”,“是 对台湾现状的改变”,“终极目标与目的是要吞并台湾”。三是顽抗,声称“不可能接受中国提出 的‘一个中国’和‘一国两制’的原则,不能以台湾人民无法接受的‘一国两制’来进行对话”。
对于“九二共识”,陈水扁当局一是极力否认,声称“所谓的‘九二共识’,迄今亦无定论。 其中有些人说是‘一中各表’,但这不是共识结论”,“如果说要有‘共识’,那就是没有共识的 共识,所谓‘agree to disagree’”,是“虚拟的共识”。二是颠倒黑白,声称“中共的‘九二共 识’是‘一个中国’,这台湾不能接受,为保护台湾不成为特区,要拒绝‘九二共识’”,“台湾 成为地方政府,不只是消灭‘中华民国’,而是‘亡国’”,“要我接受‘九二共识’,一定不可 能,我不可能接受”。近来,陈水扁反复声称“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已经把 建立“一个正常、完整的国家”作为“台独底线”。
陈水扁当局极力反对一个中国原则,说明祖国大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击中了“台独”势力的要 害,说明陈水扁坚持“台独”的顽固性。陈水扁把当时“搁置一个中国内涵的争议”歪曲成对“九 二共识”的争议,把“九二共识”歪曲成祖国大陆方面的片面概括,从反面证明了“九二共识”的 重要性。“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 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缩小两岸的政 治、心理距离,有利于展现祖国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诚意,有利于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主 张,有利于祖国大陆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交换意见,有利于实 现两岸全面“三通”,有利于实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八项主张”。两岸统“独”斗争的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才能推动两岸关系稳定发展,才能打破两岸关系的政治僵 局。
停止“台独”活动是两岸关系缓和的必要前提
与陈水扁当局拒绝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相配合的,是全面推进“渐进台独”和加 紧落实“法理台独”。“台独”活动是两岸关系僵局难解的根本原因。
陈水扁连任以来,在已经全面违反“四不一没有”承诺的基础上,落实“台独时间表”的步伐 开始加快。
一是加紧部署“法理台独”。在“5·20就职讲话”和“双十讲话”中,借助“宪改”煽动“台 独制宪”。 8月23日,通过所谓“修宪案”,通过调整领导体制、彻底废掉“国民大会”、完成“ 公投入宪”等方式,完善“台独”法律和政治体制。特别是“公投入宪”,赋予“公投”通过“宪 法修正案”的“法源”基础,在“修宪”阶段可以把所希望的“台独”内容通过“公投”途径加入 “修宪”内容,借助“公投入宪”,为以后“对抗祖国大陆、拒绝统一”建立完整的“法律机制” 。他自己也反复强调,要在2008年交给台湾一部“合时、合身、合用的新宪法”,“让台湾成为正 常、完整、伟大、美丽的国家”。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修宪”,是在为实现“法理台独”创造条件。
二是加快落实“台湾正名”,寻找实现“台独”捷径。在民进党当局要员进行“务实外交”活 动的同时,集中围绕“国号”大做文章。一会儿说“台湾,ROC(即中华民国)”,“台湾就是ROC ,ROC就是台湾”;一会儿称“台湾等于中华民国,不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陈水扁在伯利兹等处 活动时公开声称“最贴近、真实、最好的简称就是‘台湾’”,“国号也必须有一个多数人能够接 受的简称,这是他为何提出‘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的原因”。他在“双十讲话 ”中更是集中宣扬这一论点。陈水扁显然是在拓宽“台湾正名”的范围,把“简称”变为瞎称,寻 找“台独”的捷径。
三是加速在岛内推行“文化台独”。在对文化教育、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礼节习俗进行全面 “去中国化”的同时,陈水扁当局重用“台独”分子掌管教育部门,为落实2004学年开始的“ 9年 一贯课程”和大中小学“一条鞭式‘台独’教育”保驾护航。规定在《认识台湾》等教科书的基础 上,从2006年开始,把台湾史和中国史的比例由3:7调整为5:5,在全面压缩中国史内容的前提下, 别有用心把中国史作为“外国史”学习。作为“台独教育”的延伸,有关部门把公务员考试也引上 “台独”黑道,规定在2005年的初等公务员考试的“史地”部分,只考台湾部分,不考祖国大陆部 分。在40题中,以往关于台湾有6题,明年考试中增加到39题,还有1题是所谓“台语题”。“文化 台独”在恶性蔓延。
四是煽动对祖国大陆的敌意。陈水扁诬称,大陆“对台湾施加武力的威胁和政治的孤立,无理 的将台湾阻绝于国际社会之外”,大陆“从过去的‘文攻武吓’到如今变本加厉的‘文攻武备’, 基本是‘文攻武迫’”,因此“不要把敌国当祖国,不要对中国大陆心存幻想”。在这一变态心理 下,陈水扁声称要进行所谓“台湾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圣战”。在“双十讲话”中,他更是诬陷祖 国大陆是“武力威胁”、“恐怖阴影”、“黑暗势力”“穷兵黩武”、“侵略霸权”。为给“台独 ”壮胆,增加“以武拒统”的实力,陈水扁当局在完成“二代建军”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达6108亿 元新台币的军购案,全面加紧推行“军事台独”。
任何“台独”举措都是对两岸关系的直接伤害。祖国大陆两办的“ 5·17声明”指出:“未来 四年,无论什么人在台湾当权,只要他们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摒 弃‘台独’主张,停止‘台独’活动,两岸关系即可展现和平稳定发展的光明前景”。
促进两岸交流的关键是取消各种人为障碍
陈水扁连任和推行的“台独”路线,是对两岸关系和两岸交流的严峻考验。祖国大陆一方面要 与分裂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坚决回击任何对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挑衅; 一方面要在陈水扁当局 干扰和阻挠两岸交流进行、设置种种人为障碍情况下,努力地推动、发展两岸交流。
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是祖国大陆的一贯主张,也是“和平统一、一国 两制”基本方针、“八项主张”和“四点意见”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陈水扁当局连任后的两岸关 系和两岸交流,“ 5·17声明”在“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前提下,提出了“七点主张”。关于如何 打破两岸政治僵局,“ 5·17声明”不仅重申“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而且还提议“建立军事互信 机制”、“以适当方式保持两岸密切联系”和“妥善解决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活动 空间问题”,以共同构造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关于如何发展两岸交流,“ 5·17声明” 提议“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建立紧密的两岸经济合作安排”和“进一步密切两岸 同胞各种交流”,其中包括提出台湾同祖国大陆“一起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挑战,台湾 农产品也可以在祖国大陆获得广阔的销售市场”。“七点主张”展现了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光 明前景。
发展两岸关系和推动两岸交流的主要阻力来自于陈水扁当局。 4年多来,民进党大陆政策呈现 倒退和紧缩状态。2001年11月7日“松绑戒急用忍” 方案出台,但在“积极开放”的同时更强调“ 有效管理”,正如有关媒体所说是“换汤不换药”。2003年 2月20日,游锡堃与台联党主席黄主文 联合举行记者会,声称将从严、从重惩处未经许可赴大陆投资的8寸晶圆业者。10月9日,“立法院 ”通过“两岸关系条例修正案”,作为被称为“10年来幅度最大的一次调整”,从技术层面上为台 湾当局适应两岸交流迈出一小步,从政治、政策层面看至今没有任何具体落实。至于类似于限制祖 国大陆学者访台、2004年 8月禁止祖国大陆婚介广告、多次掀起所谓抓“共谍”风波等破坏两岸关 系的小动作更是不断。
尤其是关于两岸“三通”,民进党当局先后提出“两岸直航三阶段说”、“两岸直航评估报告 ”、“两岸货运便捷化计划”、“2004年春节包机建议”等方案,但其真实的图谋是: 一是反对把 “三通”作为“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把“三通”谈判当作绕过一个中国原则实现复谈、进而宣 扬“一边一国”论的机会。二是诬称“三通”是“掏空台湾”、造成台湾“经济黑洞”,“三通” 不是万灵丹。三是维持“三不通”以继续维持台湾方面获得绝对贸易顺差、台湾单向投资和赢利的 不合理现状。因此,两岸关系要想正常发展,必须取消限制两岸交流的种种人为障碍。
尊重台湾主流民意是两岸关系的动力所在
从发展两岸关系出发,坚决制止“台独”势力挑起的战争以“求和平”,建立发展两岸关系和 两岸交流的有效机制以“求安定”,推动两岸经贸和各项交流的进行以“求发展”,已经成为岛内 的主流民意。
从“求和平”论,陈水扁等“急独”势力加快“法理台独”的行为,是对祖国大陆的直接挑衅 ,“台独”势力的铤而走险,将把台湾带入灾难之中。对于“‘台独’就是战争,分裂没有稳定” ,台湾同胞有着深切的认识。因此,反对“台独”挑衅,防止“台独”挑起战争,成为主流民意的 核心内容。从“求安定”论,近16年来在李登辉、陈水扁为首的“台独”势力的教唆、煽动下形成 的对祖国大陆的敌对心理,特别是各类“台独”势力多次挑起两岸关系的紧张和恶化,对台湾同胞 、社会和经济形成巨大压力,稳定的两岸关系和正常的两岸交流,成为帮助台湾同胞进行心理调适 的重要因素,成为帮助台湾社会提高信心指数的调节杠杆,必然带来民众心态的正常、社会秩序的 稳定。从“求发展”论,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截至2004年底,两岸间接贸 易额将达到3800亿美元左右,台湾方面贸易顺差将超过2500亿美元,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项目达到 6万多家、实际使用金额近400亿美元。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为台湾工商界提供了多少商机,证明了祖 国大陆为了两岸共同“拼经济、拼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诚意。两岸经贸成果最符合“求发展”的要 求,已经成为台湾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求和平、求安定”所必需的经济基础。
从目前两岸关系状况看,两岸交流带有“民间性、普遍性、对立性、单向性、波动性和脆弱性 ”等六个特点,尤其是“对立性、单向性、波动性和脆弱性”等特征更为明显。造成这一状况的, 是陈水扁当局利用公共权力阻挠两岸交流,利用“渐进台独”干扰两岸交流。集中表现为政治上借 机宣扬“台独”,落实“两岸两国,一边一国”,拖延和阻挠两岸全面“三通”。多年的实践告诉 人们,从“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台湾主流民意来看,推动两岸关系前进、促进两岸交流发 展,符合台湾同胞的利益,符合台湾社会的呼声,符合台湾经济的需求,这成为祖国大陆发展两岸 关系的目的和根本所在。
春暖花开季节即将来临,两岸即将迈入2005年。陈水扁当局如果真想“春暖花开时,迎来两岸 关系花开满园”的局面,如果真想开启“两岸协商的大门”,对他们来说并不难。两岸中国人都在 期待着。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