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04年12月11日,台湾第六届“立委”选举结束,泛蓝军获114席,超过“立院”225席的半数 ,泛绿军 101席,无党联盟及无党籍人士10席。选举结果极大地提振了泛蓝士气,重挫陈水扁的“ 台独”气焰。由于“朝小野大”格局没有改变,未来蓝绿将维持对抗局面,岛内局势将持续动荡。 两岸一触即发的危机虽暂时得以缓解,但因陈水扁顽固坚持“一边一国”,仍将进行“台独”冒险 ,两岸政治僵局短期内仍难打破。
蓝绿版图基本维持现状
此次“立委”选举攸关岛内政党版图重划与未来政党重组,蓝绿两大阵营更将其视为“生死之 战”,双方都把“立院过半”作为选战目标。在两次选举中败北的泛蓝军,寄望保持在“立院”的 相对优势,一可避免分崩离析,进而加速泛蓝整合;二来可有效制衡陈水扁施政;三来扩大支持民 众,为在2008年领导人选举中东山再起打下基础。泛绿军也寄厚望于“立院过半”,一来实现“全 面执政”,未来能顺利施政、展现“政绩”;二来要把泛蓝军“割喉割到断”,“消灭”泛蓝军, 为民进党“长期执政”打下基础。为力拼“立院过半”,陈水扁更下达了让民进党冲刺 100席的命 令,台联党声称至少抢攻25席,最多可达30席。由于各派势力都高度重视此次选举,因而选战相当 激烈。共计369人角逐168席区域“立委”席次,18人角逐8席“原住民立委”席次。
选举结果,泛蓝军114席,泛绿军101席,两大阵营当选席次基本维持现状。也就是说,泛蓝军 保持现有“立院”优势,泛绿军“立院过半”图谋破产。在全部 225席中,民进党获89席,比上次 增加2席;台联党12席,比上次减少1席;国民党79席,比上次增加11席,成为此次选举的最大赢家 ;亲民党34席,比上次减少12席;无党团结联盟6席,比原来的11席少5席;无党籍及未经政党推荐 者4席,新党1席。
得票率方面,与2001年“立委”选举相较,泛蓝下降3%,泛绿微幅上升2.2%。其中,民进党得 票率35.7%,较上次增长2个多百分点;国民党32.8%,比上次增长 4个百分点;亲民党13.8%,比上 次少了近5个百分点;台联党7.7%,维持平盘;无党团结联盟仅获3.63%,无法跨过政党门槛。与今 年的领导人选举相较,泛绿军得票下降 6个多百分点。也就是说,泛绿军并没有像其预期的那样, 挟陈水扁执政的气势,带动蓝绿板块的大幅移动;没有将领导人选举得票转移到民进党“立委”候 选人身上。
陈水扁“台独”言行违背了主流民意
影响此次选举的因素很多,包括蓝绿基本盘、执政资源、岛内外大环境、美国因素、选战策略 等。由于坐拥执政资源、主导选战议题、领导人胜选后声势看涨,泛绿军选情一路看好,陈水扁对 “立院过半”信心满满。而泛蓝军因失去执政资源、选情声势低迷、处处被动挨打,选情一直不被 外界看好。但选举结果却出人意料,泛绿军离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泛蓝军取得意想不到的战绩。之 所以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差,主要有三个因素。
首先,陈水扁加速“台独”步伐,泛绿军抛出“急独”议题,违背了岛内主流民意,这是影响 选举结果最主要的原因。陈水扁上台以来,挖空心思推行“台独”施政;以不正当手段连任后,误 以为“台湾主流民意改变”、“台独意识上扬”,变本加厉地加速推进“渐进式台独”。尤其是, 为应付台联党的“制宪正名建国”诉求,陈水扁抛出所谓“公投新宪”、“公投一国两制”议题, 声称要更改“国徽”,推动所谓“外馆正名”。陈水扁的所作所为,不仅把两岸关系推向战争边缘 ,更引起“山姆大叔”的强烈不满。2003年12月,美国总统布什明确表示反对陈水扁“片面改变台 海现状”。今年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华期间明确表示“台湾不是主权独立国家”、支持“和平统一 ”。在台湾“立委”选举投票前几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明确反对陈水扁“片面改变两岸现状”的 所谓“外馆正名”。在这种情况下,陈水扁主打“台独”议题,虽然完全掌握了选战议题的主导权 ,巩固了“台独”铁票,但却把渴求“安定、和平、维持现状”的中间选民逼向了泛蓝军。这说明 ,“求和平、求安定、维持现状、反对‘台独’”仍是岛内的主流民意,“台独”违背了主流民意 ,根本不可能得到民众支持。主张“急独”的台联党在选举中遭受重挫,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中 国时报》、《联合报》等岛内媒体,美国 CNN、日本共同社、英国路透社等国际知名通讯社,一致 认为陈水扁的“台独正名”吓咆了中间选民,台湾“立委”选举结果是“台独”的“重大挫败”, 是“给陈水扁的当头棒喝”。事实上,就连民进党内部不少重量级人士,也认为陈水扁的“正名” 议题是导致泛绿军选举失败的主要原因。
其次,泛蓝军提名和配票策略相当成功,而泛绿军因高额提名而失败。陈水扁上台以来,猛砸 行政资源,猛挖泛蓝军地方派系和基层桩脚,加之进行一系列欺骗性宣传,使得泛绿军的支持率有 所增加,泛绿与泛蓝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总的来看,岛内选民结构仍呈现“蓝稍多于绿”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立委”选举的提名与配票策略相当重要。2001年“立委”选举时,泛蓝军得票较 高,但因高额提名,自相残杀,最后不少候选人高票落选。而民进党则因提名保守,确保当选席次 ,最后以33%的得票率获得39%的席次。此次“立委”选举,泛蓝军务实采取“总量管制”的保守提 名原则,比上次少提50多人。虽然泛蓝军总得票率比上次少3%,但因配票得当,最后的当选席次与 上次基本持平。而泛绿军因错估民意,选前对泛绿板块增加的估计过于乐观,结果总得票率虽比上 次增加2个多百分点,但因采取高额提名策略,导致不少候选人高票落选,总席次只比上次增加1席。
再次,泛蓝军支持者的危机意识和民心望治、要求制衡的心态发挥作用。一方面,泛绿军“去 中国化”、“去中华民国化”的施政和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被动挨打的局面,激发了泛蓝选民 的危机意识,迫使他们出来投票。另一方面,陈水扁当局无法无天、肆意妄为,大搞“清算党产” 、招降纳叛、“终结连战宋楚瑜”、“割喉割到断”等这类血腥的政治斗争,民进党高官更是加速 腐化。“拼台独”、“拼政治”、“拼自肥”的恶果是:经济前景不明、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社会 焦躁不安、族群严重对立、贫富差距扩大、当局债台高筑、台湾日益被边缘化。不少浅绿、中间选 民对陈水扁强烈反感,更担心“绝对的权力,只会导致绝对的腐败”,要求强化制衡力量,因而把 选票投给了泛蓝军。此次投票率只有59.16%,是岛内历次重大选举中投票率最低的一次,也说明民 众对陈水扁施政的不满。
岛内知名学者朱云汉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多数选民愿意让泛蓝继续主控“立院”,主要为的 是给自己买一套综合保险。他们希望排除民进党“全面执政”后所可能带来的两岸冲突加剧的风险 ;他们也希望排除泛蓝军溃不成军、民进党坐享“长期执政”、“一党独大”局面形成后必然出现 的违法滥权及加速腐化的风险。
政局持续动荡,两岸僵局难解
蓝军“立院过半”,但得票率下降,这一结果将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造成较大影响。
一、泛蓝军遏制住继续下滑的趋势,但未来发展仍面临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
泛蓝成功固守既有版图,不但扭转了自2000年败选以来持续下滑的不利局面,极大地鼓舞了泛 蓝士气,而且减少了泛绿军见缝插针、分化瓦解泛蓝军的诱因,同时为加强内部整合、为东山再起 蓄积能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应该看到,泛蓝军的得票率比2001年“立委”选举低,其政治版图 并没有扩大。12月15日,连战指出,国民党不可因胜选冲昏头脑,此次“立委”选战“与重新执政 还有一段路”。
二、民进党“全面执政”梦想破碎,陈水扁施政将受到强力制衡,蓝绿对抗、政局动荡在所难 免。
泛蓝军114席,加上立场偏向泛蓝的无党联盟及无党籍“立委”,超过120席,掌握“立院”议 事主导权,未来必将以“立院”优势制衡陈水扁施政。陈水扁将以行政资源和司法手段,拉拢无党 联盟、无党籍“立委”以及国民党本土派“立委”,但筹组所谓“多数执政联盟”的构想仍有较大 难度,民进党“全面执政”已不可能。
虽然连战提出“泛蓝过半就要组阁”,岛内舆论也要求陈水扁筹组“联合内阁”,但陈水扁决 不愿放弃权力,坚守“少数执政”。未来蓝绿两大阵营将围绕“组阁权”、“修宪”、“枪击案真 相调查”三大主战场展开激烈较量,围绕“总预算”、“监察院人事同意权”、“军购案特别预算 ”及其他重要法案,进行激烈的攻防,岛内政局将维持过去几年来蓝绿对抗的局面。
三、陈水扁“当选正当性”仍受质疑,陈的党内威权遭受重挫,“后扁时代”提前来临的可能 性增大。
一方面,陈水扁企图以“泛绿过半”来掩饰“ 319枪击案”疑云,为其不光彩的“当选连任” 寻求正当性。泛绿重挫,表明民众对陈水扁的不信任。岛内舆论称,民众在 5月20日给了陈水扁一 个名分,但在“立委”选举中剥夺了陈的民意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选战成绩与预期相差甚远,民进党内出现要求陈水扁辞去党主席、为败选负责 的声浪。12月14日,陈水扁不得不宣布辞去党主席职务。在党内外强烈要求重组“内阁”的压力下 ,2005年新“立院”组成前“行政院长”一职提前打响“接班卡位战”,陈水扁因党内威信受到强 力挑战,面临无法压制住党内接班杂音的困局。
四、两岸战争风险暂时解除,但两岸政治僵局短期内难以打破。
陈水扁在地区领导人选举期间抛出所谓“2006年公投制宪”、“2008年实施新宪”的“台独时 间表”;“立委”选举期间又公然鼓吹“公投制宪”、“终结中国宪法”。由于泛蓝“立院过半” ,而泛绿离“修宪”所需要的“立委”席次有较大差距,加之美国的强烈反对,台当局通过“立院 ”修订通过超低门槛“公投法”、在体制内进行“公投制宪”的可能性不大。岛内外舆论分析,这 在客观上降低了两岸爆发战争的风险。
但另一方面,出于自身的“台独”理念,加之仍将在一定程度上受李登辉和台联党的牵制,陈 水扁不可能放弃“一边一国论”,不可能放弃“台独”路线,不可能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不可能回 归“九二共识”,仍会千方百计推动“渐进式台独”,强化“实质台独”,为“法理台独”铺路。 笔者认为两岸两会商谈近期难以恢复,两岸“三通”实现困难重重,两岸关系不可能出现根本性改善。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