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在台湾有一位传奇女作家,20世纪60、70年代曾走红台港,80年代风靡大陆,90年代依然保持 强劲势头,迄今在两岸三地、东南亚,乃至世界华人中魅力不减,人称“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她 ”。其60余部小说流行书市,50余部影视剧热映银屏,被誉为“赚尽亿万中国人的爱与泪”。这个 人不用说大家也能猜到,她就是琼瑶。
故乡:大陆
琼瑶原名陈喆,祖籍湖南衡阳。取名为喆,是因出身书香世家的父母,结识相恋于北京两吉女 中。“七七”事变后,年轻的父母离开哺育自己的古帝都,避难迁居四川成都。1938年,琼瑶在这 里呱呱坠地。1942年,因祖父思儿心切,一家回到湖南老屋,在兰芝堂度过两年幸福时光。1944年 ,战火烧到衡阳,为躲避战乱,一家人与祖父“生离死别”,历尽艰辛逃难到重庆。母亲在泸南中 学讲授国文时,琼瑶就跟在身边旁听, 6岁开始诵读古典诗词。1947年,父亲应聘同济大学,全家 来到上海。琼瑶进弄堂小学插班读书,由于语言不通,备感孤独无助。在失落和寂寞中,她把兴趣 转向阅读写作。 9岁时,根据自身经历,写出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父亲投寄给《大公报》 后,很快在儿童版刊登出来,给她带来极大的快乐。从此,她痴迷写作,每天下学回家,就涂涂写 写,乐此不疲。1949年,时局动荡,人心惶惶,父亲携全家来到宝岛,执教台湾师范大学。
第二年,琼瑶升入台北女中。战乱中的东迁西从,使她除了国文,其他功课一塌糊涂,为此遭 到父母冷眼“放逐”。缺少关爱的琼瑶,只能对稿纸倾诉郁闷忧愁。16岁时,第一次以成年人口吻 创作小说《云影》,发表在文艺刊物《晨光》。但她的文学天赋,并没有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肯定, 只有高中国文老师给予赞赏和鼓励。于是饥渴着温暖的她,热烈地爱上这位来自大陆的儒雅潇洒的 老师。可是“四面八方涌来无数的责备,无数的轻蔑,无数的诋毁”,终于扼杀了这场“惊心动魄 ”的师生恋情。高中毕业后,两次高考落榜,23岁时她嫁给了一个同样热爱文学的大学生。岂料“ 贫贱夫妻百事哀”,为挣钱养家糊口,她只得一手抱着幼子,一手赶写小说。作品陆续在刊物上发 表了,丈夫却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经常夜不归宿,沉迷赌博。失望的琼瑶,更加疯狂地埋头写作 ,在美丽的梦幻中逃避痛苦。
1963年,琼瑶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大获成功。这部记录其轰轰烈烈初恋的自传体小说, 一版再版,被抢购一空。出版社佳音频传,家中却是责骂不断。翌年,与丈夫婚姻破裂离异后,她 在《皇冠》、《联副》两大刊物同时连载小说,一口气出版了《烟雨濛濛》、《六个梦》、《幸运 草》、《几度夕阳红》4部作品,顿时名声大噪,终于成为职业作家。而作为她的“出版人”、“ 经纪人”、“保护神”的平鑫涛,始终扶持她,使其创作源源不断,发行之处,所向披靡。1979年 ,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琼瑶寻找到幸福的港湾。
琼瑶虽然打拼辉煌在台湾,却始终眷恋着养育自己的故土。1988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 她立即提出申请,圆了归乡梦。“带着一份无法言喻的欣喜”,40天跑了十几个省:遍览北京名胜 古迹,夜访长城烽火台,溯长江观三峡峭壁,映夕阳游荆州古城;赏“大足石窟”佛像,觅“青城 天下之幽”;狼狈爬“乐山”,惊心游“峨眉”;飞景色宜人“昆明”,赴风情万种“大理”;攀 石林钻古洞,眺洱海看蝴蝶......。离别时泪珠夺眶而出,起飞后依然恋恋不舍,不禁喟然感叹: “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反而比来大陆前更重了”。返台后,她把满腔乡情注入荡气 回肠的散文集《剪不断的乡愁》,以及情真意切的诗篇:“梦里的长江,涛涛滚滚,卷不走我的乡 愁别绪,忆里的长江,隐隐约约,填不满我的百斛相思”。翌年,又特地赶回湖南祭祖扫墓,为祖 父敬香献酌,并刻写碑文:“今国家复兴,田园重整,离人复聚,螽斯衍庆”。以后,频频往返大 陆的她,坦诚直言:“中国人爱自己的祖宗,爱自己的土地,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家园,有强 烈的‘山河之恋,故国之思’”。
中国人的爱与泪
琼瑶素有“爱情教母”、“煽情派掌门人”之称,其作品“离不开‘情’这个字,......爱情 更是永远写不完的”。她说:“我这一生把人家几辈子都过去了。我在生活、爱情及婚姻上遭遇了 这么多,我才会有这么多可写。人有一种潜意识发泄心理,有人用日记来发泄,我却发泄在写作上 ”,“我是着重写爱情的”。但是,正如台湾学者白少帆所指出的:“琼瑶的作品渗透了中国式的 人生,伦理道德,中国的人情味”。
琼瑶作品多以典雅诗化笔墨,在两岸背景上,构筑中国式浪漫爱情世界。诸如成名作《窗外》 中,花季少女江雁容,极有文学天赋,却缺少父母关爱。而来自大陆的国文老师康南,才华横溢, 亦落寞惆怅。“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使两心贴近,“惺惺自古惜惺惺”之情使两心相悦。于是, 他们不顾社会和家庭的反对,以优美诗词传递爱情心声。江雁容花瓣题词,以“魂断魂断,空有柔 情无限”道出相思之苦。康南则引管夫人词,以“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表达深挚情意。 尽管他们最后终被拆散,但“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的爱情绝唱,却永远刻骨铭心。
著名长篇《几度夕阳红》中,知识女性李梦竹,在重庆沙坪坝与大学生何慕天相识相恋,同居 怀孕。何慕天回乡与包办妻室离婚受阻,使不明真相的梦竹痛不欲生。艺专穷学生杨明远热情相助 ,两人结为患难夫妻。20年后,梦竹在台北邂逅初恋情人,方知其执著爱着自己,始终再未婚娶。 但是念及丈夫相濡以沫的情义,亦为了儿女家庭的完整,她虽然心中珍藏着对何慕天的爱情,仍旧 拒绝了事业有成、家财万贯的他,坚定地留在了穷愁潦倒的杨明远身边,体现了华夏重视家庭亲情 的伦理规范。
又如长篇《秋歌》中,棚户之女芷筠与富商之子殷超凡相爱至深。但贫富的悬殊,使殷父百般 阻拦,妄图以50万重金买断。芷筠生活清贫,却不为所动,掷地有声地说:“第一,你不见得懂手 足之情,第二你也不见得懂刻骨铭心的恋爱!50万,对你不是大数字,对我也不是!用来买你良心 的平安,它太便宜;用来买我的爱情,它也太便宜!所以,你省省吧!”显示了中国人“富贵不能 淫,威武不能屈”的品格情操。
20世纪90年代以后,琼瑶将大陆之行获得的灵感凝聚升华,把写作背景完全移至大陆,转向历 史题材。诸如颇为轰动的小说《还珠格格》,即根据北京公主坟的传说生发而成。可以说,琼瑶是 以历史小说着力接续中华文化血脉,诚如台湾作家叶荣钟所言:“精神上与祖国发生交流,也可以 说是台湾向祖国的‘文化归宗’”。
跨越海峡的文化之桥
琼瑶又有“巨大造星工厂”之誉,这是因为其影视的热映和小说的畅销几乎同步。
1963年,小说的流行,使琼瑶在台湾文坛独领风骚,受到偶像明星般崇拜。于是台湾最大的公 营、私营、独立人电影公司“中联”、“国联”、“天南”等,相继争购琼瑶小说投入拍摄。1965 年,在短短4个月里,有4部“琼瑶电影”《婉君表妹》、《菟丝花》、《烟雨濛濛》、《哑女情深 》先后推出,影院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在金马奖颁奖会上,《婉君表妹》、《烟雨濛濛》、《哑 女情深》包揽了最佳剧情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 7项大奖,使这一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琼瑶电影年”。这引起隔海相望的香港邵氏电影公司的垂涎,他们也来购买版权进行拍摄,于是琼 瑶电影又蔓延香港。
从此,台港影坛刮起不亚于文坛的强劲的“琼瑶旋风”。20多年中放映的49部琼瑶电影,不仅 频频摘取台港金马奖、金像奖桂冠,而且时时高居票房榜首。一批批琼瑶电影演员,诸如归亚蕾、 甄珍、林青霞、张艾嘉、林凤娇、秦汉、秦祥林......等等,一举成名,风光无限,成为璀璨明星 。霎时间,琼瑶电影红透台港,席卷东南亚,被媒体称为“名满港台”,“誉满东南亚”。台湾评 论界惊呼:“琼瑶电影成为70年代台湾的主流文化现象。在琼瑶所建构的社会想象关系中,其与外 在客观世界的现实形成断裂分离,成为逃避现实世界的桃花源。”
20世纪80年代初,琼瑶电影、小说涌入大陆,其狂热程度、影响范围不亚于台港。刚刚从文革 梦魇中醒来的那个时代的青年,正是在琼瑶的风花雪月里得到感情的慰藉,留下了美好的“琼瑶岁 月”。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发展如日中天,华视与琼瑶合作拍摄的《几度夕阳红》一经播出,即 牢牢吸引观众眼球,收视率迅速飙升,广告部门庭若市。因此,琼瑶电视剧一跃成为台湾电视“八 点档之霸”,收视始终稳居榜首。
1989年以后,琼瑶为让台湾同胞共赏祖国山河,分享归乡快乐,在电视剧拍摄中,不仅完全采 用祖国大陆庭堂楼阁、宫墙院柳的实景,而且首开启用祖国大陆演员的先河。电视剧从《六个梦》 、《梅花三弄》到《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等,打开无数台港及海外同胞尘封的思乡 之情,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洒下激动泪水。因此,这些电视剧播出后,在两岸三地空前火爆,不仅连 连问鼎电视剧金钟奖(台湾)、电影金鸡奖(大陆),而且相继创下有史以来收视最高。毋庸讳言 ,琼瑶影视已成为跨越海峡的文化之桥。
“不能忘了自己来自何处”
2004年,台湾大选迷雾纷呈,“台独”分子乘机捣乱。他们以“番薯仔”捆绑本省民众,用“ 老芋仔”辱骂外省同胞,狂热鼓吹:“我们是台湾人,你们不是台湾人;我们是被压迫的一群,你 们是压迫我们的敌人”,大肆叫嚣:“老芋仔滚回去”,有意挑起省籍矛盾,制造民族分裂。
面对此情此景,琼瑶“点点滴滴成心痛”。3月31日、4月23日她在自己的网站连续发表公开信 ,大声疾呼:“我们不能迷失,忘了自己来自何处”。在信中,她真诚倾诉乡愁:“从别后,忆相 逢,几回魂梦皆相同,滚滚长江东流水,卷我乡愁几万重”;动情呼唤民众:“亲爱的朋友啊!从 何时开始,长江、黄河、青海、长城、喜马拉雅山......都不再是我们的骄傲了?唐宋元明都不再 是我们的历史了?我真的陷进无法自拔的痛楚里”;愤怒指斥“台独”谰言:“是完全不通的话, 是自己骂自己的话”,“因为,不论是台湾人,还是外省人,我们都有相同的皮肤,相同的历史, 相同的血缘,相同的‘故乡’”;断然指出:“一个否决故乡的人,也是否决祖先父母的人”;最 后强烈呼吁:“无论对同学或同事,千万不要用族群省籍这种题目去攻击别人”。
琼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声音,震撼了台湾同胞的心灵,也喊出了两岸三地乃至世界炎黄子 孙的共同理想与坚定信念。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