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食品工业既关乎国计民生,又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 末,台商开始对北京的食品工业进行投资。本文拟就台商在北京投资食品工业的近20年来的现状和 前景作简略分析。
台商投资北京食品工业的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10月底,北京市共有注册的台资食品工业企业 111家,这些厂家大多 分布在北京的东部和南部的朝阳、通州、大兴、丰台及平谷、怀柔、密云等区县。
据调查,目前的111家台资食品工业显露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投资规模两极化。在111家台资食品企业中,协议投资金额最少的只6.3万美元,最多的 是旺旺食品有限公司,投资金额高达4600万美元。由于小型企业具有成本较低、经营灵活、易于管 理等特点,多数台资食品企业业主选择小规模投资。据调查,35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占总量的46.6%, 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只占32%。但是,由于食品工业是与其他产业交叉最多、关联度最大的综合性 产业,规模化、集团化成了世界食品工业发展的趋势,因而小规模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 提高在本地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一些企业内部实行资源整合和扩充,朝规模化、集团化的方 向发展。近年来,大型台资食品企业在北京日益引人注目。目前,北京市投资额超过 300万美元的 16家含台资的食品企业中,台资占全部投资额的80.37%;另外,在北京销售收入的百强食品企业中 ,台资企业就有9家,占近10%。如统一企业在原来统一食品的基础上又投资兴建了统一饮料,由一 家扩大到两家,总投资增加到3980万美元。北京联华和北京卡迪那两家大公司合并,建立了新的加 工厂和贸易公司,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了。
第二,经营状况参差不齐。在 111家台资食品企业中,只有56家报告了企业经营状况。其中经 营良好的为26家,占46.4%;经营一般的19家,占33.9%;另外11家经营状况不佳,占近20%。
第三,台资在京台合作中唱主角。根据对 103家台资食品企业的调查表分析,独资的有46家, 合资的有57家。它们的协议投资总额为2.44亿美元,其中应由台商投资的部分为1.44亿美元,占 59.1%,而实际到位的资金超过了 1.44亿美元,达1.59亿美元,到位状况良好。但是大部分协议内 资却基本没有兑现,其中有22家合资企业,没有任何内资到位,它们也就成了事实上的独资企业。 加之北京市现在的食品生产和市场领域几乎完全放开,竞争非常激烈,致使有一半以上的合资企业 处于亏损状态。可见,在食品业的京台合作中,台资处于主角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独资企业的经 管可能优于合资企业。
台商在北京食品工业中所起的作用
食品工业具有典型的连锁带动效应。不仅食品企业自身可以利用品牌效应开发多元化产品,而 且,向前延伸,可以带动农业生产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向后延伸,可以带动包装、运输、销售、 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同一品牌的多元化产品一般都由企业自己来生产,而相关产业可以开展水平分 工,由其他企业来配套。台资食品企业在北京的发展已经显现了一定的带动效应。举两个具体的例 子对此加以说明。
如:北京联华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被列为2003年北京市50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该公 司下属 4家分公司,包括北京市知名的卡迪那食品,主要生产薯条、薯片系列和豌豆系列休闲食品 ,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在国内同类企业中均名列第一。公司按照加工标准向农户提供原料品种 ,推广新技术,采取订单方式在北京市平谷区、顺义区和河北、内蒙古等地收购马铃薯、蚕豆、豌 豆等农产品原料,推动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又如:台湾统一企业集团继1992年投资2980万美元,在北京设立北京统一食品有限公司,生产 方便面系列产品之后,又于2001年在北京设立统一饮品有限公司,生产果汁和汽水饮料。从方便面 到饮料,意味着企业内部产品的系列化。不过统一饮品公司并没有自己从事配套产业的开发,而是 将商机留给了其他企业,自己从事专业化生产。统一饮品公司所在的怀柔富乐工业园区,2002年相 继引进了与“统一”配套的上海紫江和珠海中富两家热灌装瓶企业,各投资分别达到9600万元人民 币和6600万元人民币。不仅如此,2003年又有厦门华恒和新中联两家包装企业进入该工业区与“统 一”配套。其中华恒公司投资1.5亿元人民币,年产值可达3亿元人民币。这样,通过一家台资饮料 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有不同企业组成的完整的产品生产链条,实现了共同发展。
京台合作发展食品工业的前景
北京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在北京2008年奥运巨大商机的吸引和岛内投资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笔 者认为台商在北京的食品业投资,不仅将有新一轮的增加,而且可能出现以下几个趋势:
台资食品企业经营将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在国际市场上,食品工业与其他产业部门如钢铁、化工等部门一样,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是大型 的跨国公司。相比之下,北京的台资食品企业规模还是偏小,这自然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因此, 台资食品企业纷纷加大了在京的增资力度和资源整合力度,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经营向集团 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可以预期,未来若干年内,北京的台资食品企业也将出现于中国食品业的百 强名单之中。
台商独资企业将优先发展。
根据对多家台资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分析,1997年以前设立的台资食品企业中,超过 50%的企业 为合资企业;而1998年以后设立的台资企业中合资企业只占 1/4。可见台资食品企业有朝以独资为 主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我国对外资企业投资方式的管制 也越来越放松,不再要求中方参与投资和管理。这样,台资企业可以更加充分地按照本企业的投资 意愿和管理模式在京设立企业。对于内地而言,本来就处于资金短缺的状态,即使参与合资也很难 使资金到位。现在当地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全力为台资企业提供好必要的服务,使 其安心经营。当地政府和台资企业分别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对于北京经济发展可以起到最大的促进 作用。
京台食品工业合作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演化。
国际食品业巨头的国际化经营具有产业链细化的特征,是一种“哑铃型”的企业,即研发环节 和营销环节的盈利能力都很强,而对利润空间较小的生产环节投入不多,有时将劳动投入大的生产 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完全外包。在很多跨国公司纷纷将其研发基地移往祖国大陆的情况下 ,这种垂直分工状况势必影响台资企业对祖国大陆的持久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因此,未来台资企业 也可能逐渐将其研发中心从台湾转移到祖国大陆,同时根据区域特点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立面向国际 市场的营销网络,即在祖国大陆建立更加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由垂直分工转变为水平分工,以便 参与更大规模的国际竞争。在此进程中,北京作为高科技云集之地,将首先在研发基地的建设中拔 得头筹,将京台食品工业的合作推向深入。
为了顺应以上京台合作发展食品工业的趋势,笔者建议:
首先,应当进一步制造全面对外开放的环境氛围,强化与北京台资企业协会的沟通和联系,通 过该协会加强对北京投资环境的宣传。还要通过丰富“京台科技论坛”的功能,使更多的台商了解 北京,投资北京。
其次,进一步扩大台商投资,全力做好对台商投资的服务工作,并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为相关 企业提供优质的原材料供应。
第三,筹划建设北京食品科技园,瞄准北京在国际与两岸合作中的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的 重大战略目标,吸引世界一流食品企业在京建立食品业研发基地。此举必然为台商将其研发中心逐 渐向北京转移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使其在京的投资更多地向研发环节倾斜。
第四,继续扩大京台两地农业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以食品业科技交流为重点,不定期组织双方 的企业管理人员互访,并举办京台合作发展食品工业高层论坛,以此推动投资方面的实质性进展。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