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01年 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 下简称“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 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 ,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 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昆曲有极高的技巧,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 、打(舞)之综合。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舞 台呈现亦最为完美与出色。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即有深厚的昆 曲功底并能演昆曲。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代表作《林冲夜奔》即以昆曲形式演出。
昆曲是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不衰。随着时代的变迁,有 些戏曲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而昆曲则相对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传统剧 目极为丰富。
因为延续昆曲四百年香火的一点尘心,两岸文化人联手合作,用长达一年时间推出九小时昆曲 大戏《牡丹亭》。这出“青春版”尚未登陆台岛,戏票早已销售一空。
最近一年,白先勇已经数不清自己多少次往返于台北和苏州之间,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今年 4 月29日《牡丹亭》在台北上演的那一刻。
苏州昆剧院坐落在苏州平门附近一条小巷的尽头。
占地面积不大的昆剧院正在大修,办公楼将要披上古色古香的外衣。院子的一角正在建一座亭 子,亭子的基座已经初露端倪,建成后的亭子就叫牡丹亭。即将在台湾上演的青春版《牡丹亭》无 疑是苏州昆剧院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大事。
2004年4月2日上午,苏州又是一个湿冷的阴雨天气,苏州国际会展中心二楼,曲韵笛声飘扬而 来,《牡丹亭》正在这里进行去台湾演出前最后的彩排。
锣鼓阵阵,笛声悠悠,看不见大幕拉开,演员上场了。台上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深情款款地低 吟浅唱,台下穿着红色毛衣的白先勇坐在观众席的第一排,此时,他是在场所有人中最兴奋的一位 。《牡丹亭》进行了整整一年的制作故事,随着演出的临近,也已经走到了尾声。4月29日至 5月2 日,将在台北上演的《牡丹亭》已经成为台湾岛内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2002年,白先勇应邀在香港为大中学生讲昆曲,他演讲的主题是《昆曲中的男欢女爱》,“要 让青年人看看古人是怎么谈情说爱的”。白先勇要求主办方请 4个青年昆曲演员配合讲座临场示范 ,而且一定要美女俊男。主办方从苏昆请来 4个青年演员,结果大受欢迎。讲座的最后一天,尽管 下着雨,门票50元港币一张,1500个座位依然座无虚席。白先勇很受启发:昆曲要吸引年轻观众, 年轻演员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昆曲要年轻化,演员要年轻化,观众也要年轻化。
一个新的念头开始在白先勇的头脑中形成。与此同时,现任苏州昆剧院院长的蔡少华也非常想 与白先勇取得联系,以求合作,他看中的是白先勇对昆曲的热爱和白先勇的知名度、号召力。
应蔡少华的邀请,白先勇来到苏州。苏昆调动能演的青年演员,把能演的戏连演三天。白先勇 感受到了强烈的青春气息,这些名为小兰花班的青年演员,年龄多在二十三四岁,尽管功夫不老到 ,但是可雕塑性强,假以时日,大有可为。
打青春牌,用年轻演员吸引年轻人,做一出为年轻观众制作的戏。白先勇和蔡少华一拍即合。 这个戏就是青春版的《牡丹亭》。
在苏州昆剧院,白先勇先后发现了理想中柳梦梅的扮演者--俞玖林和杜丽娘的扮演者--沈丰英。
说起选中男女主演的经历,白先勇颇为得意地说:“他们很合适《牡丹亭》,也很般配。”“ 他们两个一看就知道很聪明,先天条件好,有气质,有形貌,要下功夫,要有名师指导,按我的计 划,璞玉一定成材。”
白先勇说的名师就是昆曲名家汪世瑜和张继青。白先勇亲自出马,请动两位老师用一年的时间 长驻苏州,手把手地把箱底宝贝看家身段传授给这两位年轻人。在昆曲的历史上,请两位名师用一 年的时间,跨团跨省就一个戏指导后进,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白先勇对两位年轻人明确规定:“一定要下一年功夫。”2003年的大年初五,汪世瑜就来到苏 州安营扎寨了。汪世瑜说,这两个演员形象不错,但是基本功都不够,差到看不下去的地步。于是 ,白先勇和汪世瑜制定了全面的训练方案,为参加培训的 7名演员进行包括形体、唱腔、表演、文 学鉴赏在内的系统强化训练。每天早晨7点开始排练,晚上6点结束,雷打不动。晚上加班也是家常 便饭。
汪世瑜请来舞蹈教师用芭蕾的方法给演员开肩,开胸腰,以改变这些演员含胸、内敛的习惯。 由于这些演员骨骼已经成型,训练的难度不小,训练现场有时哭声和叫声响成一片。男主角俞玖林 形容说,是“肌肉在燃烧,骨骼在撕裂”。女主角沈丰英至今还对一年前的魔鬼训练记忆犹新:“ 很难想象如果再来一次这样的训练的话,我还能不能坚持。那时候,真是天天扳着手指过日子。”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3个月,7个年轻人从气质和形象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人挺拔起来了,像换 了一个人一样。”俞玖林这样评价自己。
打好基本功之后,是日复一日的排戏。白先勇用了“捏”这个词来形容一年的艰苦排练:“难 得我说动这里的老师傅,张继青、汪世瑜,卖我天大的面子。只有他们才‘捏’得出这样的戏来。 《牡丹亭》不是让老师傅来‘捏’,就会失传,他们再过几年就教不动了。我着急,最好快点传下 来。”
张继青有膝盖关节炎,不能下蹲,为了讲解一个动作,忍痛跪地示范,沈丰英看了揪心地难过 。汪世瑜和张继青手把手地用心传授,如同在年轻人身上克隆一个自己,让青春的肢体延伸着他们 的艺术生命。
张继青说:“一年的时间很长,一年就学这一个戏。但是,一年的时间又很短,一年要掌握那 么多的内容,既有基础的功课,也有三本戏的东西。”汪世瑜对弟子的评价是,他们最大的变化, 不是在演一个行当,而是学会表现人物了。在最后一轮彩排演到“离魂”的时候,女主角沈丰英流 泪不止。沈丰英说,每当演到此处,都会悲从中来。
“第一本最重要,台湾观众都会唱的,一定要演好。”“惊梦”一场戏,男女主演总是达不到 要求,白先勇就从文学和心理角度帮助演员理解角色。他告诉沈丰英,和柳梦梅第一次见面,要有 初恋和一见钟情的感觉,你看柳梦梅不能瞪着眼睛去看,大家闺秀一定要半带羞怯地去看。白先勇 一讲,沈丰英立刻就明白了要点。但后来还是经过多次反复,在排了几百遍之后,沈丰英一有松懈 ,白先勇还是马上指出,要求重新来过。
半年之后,白先勇带了台湾的主创人员来苏州看戏。他很担心这些挑剔的行家会说出什么话来 。结果,主创人员感动得不行。让白先勇欣慰的是,这些青年演员已经“脱胎换骨,表演已经能够 迷住人了”。
王蒙来苏州看《牡丹亭》排练,看得掉泪。余秋雨、马兰夫妇也来看过戏。白先勇说:“余秋 雨喜欢沈丰英,马兰喜欢俞玖林。马兰喜欢就不简单了,她既是名演员,又演过小生。”
由于白先勇的一再要求,在2003年11月的苏州昆曲节上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蔡正仁、汪世 瑜、张继青收了 7名学生。白先勇坚持鞠躬不作数,一定要三跪九叩。“一跪下去,一叩头就不一 样了,对学生来说,有归依的意思在里面;对老师来说,带一个徒弟就是交给你一个责任。要用拜 师的形式把他们捆绑起来。”
在白先勇眼中,昆曲如同文物,轻易碰不得。
白先勇关于昆曲的观点看上去也十分“保守”:“写新戏让别的剧种去做吧,昆曲已经够好了 ,还有 100多个本子,找一些好的编剧一个个还原,就已经够忙的。昆曲的曲牌都是诗,现在的人 哪里有本事写那么美丽的诗?写得过汤显祖吗?用白话写就不是昆曲,那是话剧。”
以前的改编本偏重旦角,白先勇恢复了《牡丹亭》的本来面目,生旦并重,以双寻梦的形式双 线并行。“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白先勇理解的原著精神,是对爱 情的一种独特诠释:《牡丹亭》不是普通的爱情故事,而是至情的表现,人死了以后还不够,为了 情还要活过来,对爱情的追求,到了不惜一切的地步,上了天,下了地,又回到人间。现在的三本 戏各有侧重,第一本是“梦中情”,第二本“人鬼情”,第三本“人间情”。
为了《牡丹亭》,白先勇邀请了一流的创作班底,这18个主创人员来自两岸三地,其中的王童 、林克华、吴素君都是在台湾的各自领域响当当的人物。
应邀担任服装和美术设计的著名电影导演王童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昆曲。白先勇曾和王童合作 过一次舞台剧。王童第一次看昆曲,就被昆曲的美感动得掉泪。王童现在成了百分之百的昆曲迷, 花神服装上的图案都是他用画笔一笔一笔地画上去的。
著名编舞家吴素君为《牡丹亭》编排了三段花神的舞蹈,她没有听从昆剧院提出用专业舞蹈演 员的建议,而是用昆曲演员担纲花神的表演,同时又不露痕迹地把舞蹈的语汇和场面的调度穿插在 戏里。流动的花神带着杜丽娘离去,又在回生的时候,带着杜丽娘回到人间。花神婀娜的舞姿、手 中的花束和素雅的裙裾展现的是昆曲典雅细致的美。在三段舞蹈中,大花神手中飘扬的长幡是别出 心裁的设计。出现在“惊梦”、“离魂”、“回生”三出戏中的幡分别有绿(柳枝的嫩绿表现纯洁 的男女之爱)、白(惨白的颜色表现离去)、红(热烈的大红表现归来的喜悦)三种颜色,形象地 传达了剧中的情景和气氛。
林克华是台湾著名的舞台设计大师,在他的设计构想中,“离魂”一场戏,杜丽娘在花神的簇 拥之下,身披曳地的红色大斗篷,慢慢走向舞台深处。渐行渐远的杜丽娘手拈一枝梅花,蓦然回眸 之际,音乐起来,黑幕之上,一束追光,效果摄人心魄。
《牡丹亭》在台北演出期间,《汤显祖与牡丹亭》国际研讨会也同时举行,白先勇邀请了数十 位欧美、日本以及中国大陆和港台的《牡丹亭》专家,会上将宣读30多篇论文。“要做就要做得最 圆满最大。”
《牡丹亭》在台北演出之后,还将先后在香港和6月底在苏州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期间上演。
打造《牡丹亭》,是为了昆曲的传承。白先勇希望借《牡丹亭》培养一批人才,在观念方面给 昆曲界一点启示。白先勇相信青春版的《牡丹亭》能够保留下来,出书、录像、出 DVD。30年后, 50年后再排,文学和影像就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