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对于两岸关系来说,2003年并不寻常,继续在趋于越来越复杂的同时沿着两个轨迹发展。一方 面在祖国大陆推动和台湾社会各界配合下,两岸交流成就显著,实现两岸“三通”已成为两岸民众 的基本共识; 一方面由于陈水扁提出“2004年3月进行‘防卫性公投’”“2006年12月完成‘台独’ 制宪”“2008年5月实施‘台独’新宪法”的“台独时间表”,加紧“台独”的“具体化”“法制化 ”“政策化”,两岸政治僵局依然无解。一方面“台独”嚣张活动,增加了两岸关系的危机性、风 险性、对抗性;一方面遏制“台独”的力量在增长,反对利用“公投制宪”进行分裂祖国活动取得 了重大胜利。总之,如何防止“台独”铤而走险已成为两岸中国人的主要思考点。
“三大优势”十分明显
2003年,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祖国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前进的优势正在充分显现出来。
一是经济优势。在新一届党中央和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抓住和平机遇期加快发展,取得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抗击“非典”、“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等重大战役的胜利,而且在经济建设、对外贸易、外汇储备、引进外资等方面都达到空前水平。国 家的综合实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2003年GDP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祖国大陆拥有的经济优势和发展 潜力,成为主导两岸关系发展方向、做好台湾人民工作、遏制“台独”恶性发作的重要经济基础。
二是政治优势。在与“台独”的斗争过程中,祖国大陆把握两岸关系形势、正确制订对台政策 方面更加成熟。2003年3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两岸交流和 “三通”、落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早日解决台湾问题的“四点意见”。“四点意见”体现了对台 方针政策的一贯性、连续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与“一国两制”、“八项主张”一起成为新时期 对台工作的重要纲领,特别是成为开展当前反“独”促统工作的指导方针。祖国大陆的政治优势在 对台工作中正确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正确估计两岸关系的整体形势,认为发展交流是两 岸关系的主流意识,“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是岛内的主流民意,反“独”促统是所有中国人的主 流意见。第二是正确确定对台工作的工作重点,现阶段主要任务是推动“三通”促进交流、反对任 何在“公投”幌子下进行的分裂活动。第三是正确选择反对“台独”斗争时机,在陈水扁极力推动 “统‘独’公投”的高潮期,2003年11月18日开始,祖国大陆抓住时机做出强烈反应,既让广大台 湾同胞进入一步了解祖国大陆的维护民族权利的坚强决心,又有效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活动。“ 三个正确”反映出祖国大陆在对台工作中的主动地位和政治优势,增加了对台湾各界的吸引力。
三是外交优势。2003年,中国的国际地位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国际反恐战略的深入越来越重要 ,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个中国格局更加稳定。围绕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祖国大陆的外交优势主要 体现在两个领域,第一是“一个中国格局”更加稳定。2003年陈水扁当局的“务实外交”进行了名 目繁多的活动,特别是利用5月世界卫生组织大会、9月联合国大会和10月的陈水扁“过境外交”挑 起一系列事端,最终一事无成。国际政治舞台上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是中国外交优势的集中体 现,对“台独”分子形成巨大的政治压力。第二是中美两国在合作回应“台独”挑衅方面进行了有 益有效尝试。美国的“双轨制”没有改变,但在现阶段面对恐怖势力活动和“朝核”等重大难题, 美国希望得到中国的配合,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正常运作期。在台湾问题上,面对陈水扁当局加剧 两岸政治危机、威胁亚太和平的“防卫性公投”,中美两国领导人在法国和美国先后进行两次重要 会谈,在反对“台独”、反对“防卫性公投”方面取得极为重要的共识,也得到了日本、欧盟和许 多国家与地区的支持。中美两国在反对“防卫性公投”的共识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外交优势,为反 对“台独”势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大优势中,经济优势是实力基础,政治优势是政策指导,外交优势是外部环境,三种优势形 成开展对台工作的优势,在反对“台独”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陈水扁正在铤而走险
随着祖国大陆“三大优势”的发挥,“台独”势力进行分裂祖国活动的空间大为压缩;随着陈 水扁执政期满的日益临近,推行“台独”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两者之下,陈水扁等人的“台独 紧迫感”越来越强,“台独”活动急剧升级。2003年内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 方面。
一是煽动“公投”。5月20日,利用“非典”参与WHO这一制造“一中一台”的图谋破产,陈水 扁利用台湾民众对这一事件的误解,趁机煽动对祖国大陆的敌意和推进“台独”,在民进党中常会 上公开声称“希望朝野各界共同研议推动‘台湾加入WHO’的公民投票”,此后民进党当局开始策划 公民投票具体活动。11月27日通过第一部“台独法”“公民投票法”,在如何建立“台独机制”方 面迈出关键一步。尽管在广大民意和在野党的反对下,民进党当局取消原定的“进行更改‘国旗’ 、‘国歌’、‘国号’和领土疆域的统独公投”、“‘行政院’拥有公投发动权”等内容,但是完 成了“防卫性公投合法化”,随后以“撤除大陆导弹”“和平公投”为名加紧策划“2004年3月20日 进行“防卫性公投”活动。“防卫性公投”是“公投法”结出的第一个“毒瓜”。
二是提出“制订台独宪法”。为抓住有限的执政时间和机会加紧推动“台独”,2003年9月28日 ,陈水扁在民进党党庆晚会上公开声称,在“2006年民进党20岁时,和2300万台湾人民共同催生‘ 台湾新宪法’,让‘台湾新宪法诞生’!”之后,陈水扁在不同场合声称,“公投新宪”是将台湾 建设成一个“正常、完整国家的必经途径”,具体步骤是在2006年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以“公 投催生新宪法”,在2008年5月20日新“总统”就职日实施新“宪法”。为此,陈水扁当局于10月初 成立由一批新老“台独”骨干组成的“新宪政小组”,10月25日在高雄举行“全民公投”、“催生 新宪”的“台独”游行。11月1日发表了所谓“年轻国家全新宪法”,详述“催生新宪法”的“台独 ”内涵及目的。对于陈水扁的“制宪”计划,台联党和李登辉欣喜若狂,提出要组织百万人连署活 动支持“制宪”。
三是强制推动“台湾正名”。在推行“公投”和“制宪”的同时,陈水扁当局加快推行“台湾 正名”。陈水扁声称,“以前叫做中华民国‘在’台湾,现在叫做中华民国‘是’台湾,我们坚持 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李登辉是“正名”的积极鼓吹者,他恶毒地宣称“有‘中国’两个字 的任何东西都要改名;现在最要紧的是‘中华民国’要改名‘台湾国’”。为扩大“台湾正名”的 影响,陈水扁和李登辉借助一些“台独”纪念日,多次指使一些“台独”分子上街闹事。在“台独 正名”具体政策部署上,9月1日,加注“TAIWAN”的“台独护照”正式出台。陈水扁声称,“台湾 护照”成为台湾驻外机构“正名”的第一步。与“台湾正名”一起,“去中国化”和“文化台独” 愈演愈烈,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教育领域,先后出台集中体现“去中国化”的“九年课程纲要”、 “高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草案”、部分使用“通用拼音方案”等。
对于年内陈水扁当局推出的“台独大满贯”,祖国大陆在反对利用“公投制宪”进行分裂活动 时严正指出,要求民主是台湾人民的基本权利,但是,陈水扁打着“民主旗帜”推动“公投”、“ 制宪”和“正名”,推动“防卫性公投”已经成为陈水扁实现“台独”的主要途径。“台独”活动 的猖獗迫使祖国大陆不得已采取断然行动来反对“台独”。反对陈水扁利用“公投制宪”进行“台 独”的斗争,再次提醒两岸中国人,防止“台独”分子铤而走险、避免把台湾推入灾难深渊已经成 为现阶段两岸关系的主要任务。
“台独”挑动两岸对立
配合“台独三步曲和时间表”,陈水扁在两岸关系上采取许多极端做法,对祖国大陆的诬蔑和 挑衅达到空前疯狂的程度。
一是把大选作为挑衅祖国大陆的主战场。2003年,陈水扁利用频繁的选举活动,放肆、嚣张地 攻击祖国大陆。第一是在反对一个中国原则方面走得更远,围绕否认“九二共识”,声称“必须公 开说清楚,‘四不一没有’当然就真的不存在了”,“应该深思,也要认清未来到底要不要常常把 ‘中国人’挂在嘴上”。第二是把选举直接与祖国大陆挂钩。声称2004年选举将是‘一边一国’对 ‘一国两制’、‘改革’对‘黑金’、‘相信’与‘唱衰’的战争”;“民进党在2000年时是拼国 民党,2004年则是拼中国共产党,是台湾人民与共产党的‘圣战’”。
二是利用“非典事件”丑化祖国大陆。在两岸部分地方“非典”疫情出现后,陈水扁当局缺乏 起码的人道主义和道德良知,别有用心地声称要把“非典”定名为“中国肺炎”、“匪谍和非典病 毒一样多”;台湾的“非典”都是台商“西进引的祸”,“是上帝对台商的惩罚”;“大陆封锁‘ 非典’消息,扯台湾的后腿”。在台湾疫情严重期间,大陆海协想方设法筹集了台湾急需的防疫用 品,赠送给海基会代转给台湾的防治“非典”第一线。台湾有关方面除恶意拒绝不说,还诬蔑祖国 大陆对台湾的援助是利用台湾的灾情搞“统战”。
三是攻击“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第一是全面拒绝“一国两制”。陈水扁声称,两岸 “要打开合作之门,就应放下‘一个中国’、‘一国两制’的政治框架”;“香港回归中共才6年就 变了,就像回到台湾早期戒严时期、威权时期,这完全是走回头路”。第二是混淆台湾和港澳的区 别,宣扬“一国两制”是要将台湾“香港化、特区化、地方化”。
四是编造祖国大陆“打压”台湾的假象。台湾当局千方百计地企图利用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年会 ,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防治SARS会议、WTO等国际会议要求将设立的“办事处”改为“代表处”以及 在联合国年会、利比里亚与台湾“断交”、“陈水扁过境美国”等重大事件时重点炒作,平常则是 利用选举造势场合炒作。陈水扁声称祖国大陆“一而再、无时无刻、无所不用其极,企图全面封杀 、矮化台湾的生存空间”之外,还公然造谣说祖国大陆“要介入台湾的选举,集中力量反对陈水扁 当选”。
五是鼓吹祖国大陆的“军事威胁”。陈水扁不分地点、场合炒作所谓祖国大陆的“军事威胁” 主要有两大内容:第一类是借祖国大陆军事实力吓唬民众。陈水扁声称,大陆始终不放弃对台湾的 军事威胁,部署了496枚导弹对准台湾的重要军事、政治和经济目标。民进党的“中共军力报告”声 称,大陆在7分钟内可以进行导弹“震撼突击”,在17分钟内战斗机飞临台湾上空,由25.8万人组成 的应急作战部队对台进行“快速决战”。为了制造祖国大陆军事威胁的根据,陈水扁当局不时制造 所谓“共谍案”。第二类是吹“二代军力”为“台独”壮胆,并且故意透露出把祖国大陆东南沿海 的10大城市作为攻击目标的“毒蝎作战计划”。
陈水扁否定“四不一没有”,公开提出“台独三步曲和时间表”,加大力度煽动台湾民众对祖 国大陆的敌意,显然是要利用其有限的执政机会和时间,为了“台独”,能多争一分就多争一分, 能多跨一步就多跨一步。同时,图谋通过“台独”分裂行动和煽动起来的对祖国大陆的敌意,转化 为对泛蓝军的压力,巩固泛绿阵营。
国亲大陆政策转向
从岛内政治层面中的两岸因素来看,国亲联盟的政治立场和大陆政策与传统立场出现大幅调整 ,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国亲两党的转向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统独公投”方面的反复。自2003年5月19日陈水扁炒作 “统独公投”起,6月21日,美国公开表示“反对台湾进行任何议题的公投”,泛蓝军开始由反对“ 公投”转为“支持非统独议题的公投”。到11月13日,连战和宋楚瑜表示“领土、国旗、国歌、国 号”不再排除在“公投”议题之外,意味着关于“统独公投”的底线全部放开。直到“立法院”投 票前一天,国亲联盟才统一认识,由“统独公投法”定位为“宪法公投法”,回到“宪法”规定的 “创制复决”范畴的“公投”。在11月27日“立法院”表决“公投法”时,泛蓝阵营成功否决“台 独公投”为核心的“公投法草案”。但是,泛蓝军在“公投”问题立场上的改变,催生了第一部可 以嫁接“台独”内容的“台独法”—“公民投票法”。二是赞成“防御性公投”立法。国亲联盟“ 统独公投”立场上的反复,直接后果是同意“公投法”第17条款,即“总统得经行政院院会之决议 ,就攸关国家安全事项,交付公民投票”。“防御性公投”为“台独”借机推动“台独公投”提供 了条件,陈水扁也声称“彰显台湾主权的条文,有这一条就够了”。陈水扁正是利用此条,在“公 投法”通过2天后提出进行“防卫性公投”,作为加快“台独”步伐、挑动两岸对立和打击泛蓝军的 主要议题。三是公开声称“不反对台独”。2003年间,国亲联盟多次出现政治立场动摇迹象,偏“ 独”势力抬头,党内有人出任陈水扁的“经济顾问”,有人拖延出任“连宋配”助选要职,还有人 甚至提出要把“中国国民党”易名为“台湾国民党”。最为关键的是,在对台湾定位问题上出现重 大转变,有的国亲联盟负责人公开表示“泛蓝不谈‘一中’、不谈‘台独’,但也不反对‘台独’ ”;“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主权独立国家,简化为‘一边一国’,没有什么问题”。
泛蓝阵营政治上的转变,是为了激化民进党和美国方面的矛盾,把围绕“统独公投”由蓝绿双 方的对立,转化为陈水扁极力推动“防卫性公投”和美国反对这一“单方面改变海峡两岸现状”的 “公投”的矛盾。同时,有利于泛蓝军转守为攻,压缩了泛绿军利用“省籍、统独、联共、卖台” 等“红帽子”玩弄泛蓝军的空间,改变泛蓝军在助选过程中的被动局面。此外,应该看到政治立场 上进行调整的泛蓝军与泛绿军有不同之处,蓝方的“一边一国”更多强调的是“一国两府式的中华 民国”,绿方的“一边一国”则完全是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卖国主张;蓝方的“公投”更多的 是“创制复决式公投”,绿方的“公投”则完全是分裂国家主权的手法;蓝方的基本路线是“维持 稳定和发展经济”,绿方的基本路线是“台独冒进”;蓝方的大陆政策底线是发展两岸关系,绿方 的大陆政策底线是要阻挠两岸交流。泛蓝军的变化,客观上起到了不良作用,增加了“台独”的社 会基础和意识形态,搞乱了选民的思想,加大了“维持现状民意”中的消极成份。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