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民进党执政5年多来,虽然天天喊“爱台湾”,经常叫“拼经济”,可是台湾的经济却被搅得 一无是处,年年是“一低二高”——经济成长率低和负债率、失业率高。其中负债率更如脱缰之马 ,年年飚升。这些年来台湾当局到底负了多少债?债务增长的原因何在?他们能够被还清吗?对此 ,笔者将略加介绍和分析。
债务年年攀高
据统计:从1953年至1988年的30多年中,台湾经济一直在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稳步增长 ,年均增长率近 10%;在1964年至1988年的24年中,除1982年,每年财政都有盈余。可是,自1988 年李登辉上台后,台湾的财政状况却逐步发生变化。2000年初政党轮换时,民进党当局承接国民党 遗留下的债务已达2.4兆元新台币。之后的5年多,民进党当局更是年年欠债,债务余额年年增长。
表(1)台湾当局债务年年增长(单位:亿元新台币)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债务 599 1539 2410 3453 3771
表(2)台湾当局债务余额年年增长(单位:兆元新台币)
财政年度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债务余额 2.4 2.8 3.1 3.3 3.6 4.0 4.3
表(3)台湾当局债务余额占全岛GNP的比例上升(%)
1995年 2005年
24.7 37.7
需要指出的是:表(2)所述2005年的4.3兆元新台币当局债务余额,只不过是官方公布的数字 (即官方版)。根据台湾当局“财政部、立法院预算中心”的计算,当局债务余额共有三个版本, 即官方版、隐藏版和未来版。
三个版本的当局债务(兆元新台币)
内容 官方版各级政府财务 隐藏版官方+隐藏性债务 未来版官方+隐藏性+未来债务(如军购等)
负债额 4.3 9.59 10.57
更要强调的是,台湾当局债务全部由岛内民众承担。也就是说,当局债务余额越多,岛内老百姓肩上扛的债务就越重。
岛内百姓人均负债年年增(单位:万元新台币)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债务 11.2 12.4 14.0 14.5 15.9 17.6 18.9
以上是按“官方版”计算的人均债务额,若按“隐藏版”和“未来版”的债务计算,人均债务 额则分别为42.2万元和46.6万元新台币。它意味着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头上也已经顶了几十万元 的债务。岛内学者是这样描述的:“三十年前,富爷爷不用扛国债;今天,穷爸爸每人得扛国债19 万元;未来,苦孙子扛债46万元……”。总之,民进党当局的负债额和岛内百姓的人均负债额到底 有多少,是很难搞清楚的。2000年11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形容为“债淹肚皮”,5年后的今天,应该 说是“债淹脖子”了。
债务累累的原因何在
民进党当局的债务之所以年年上升,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不外两条:一是推行“去中国 化”的“台独”路线,热衷于玩政治、拼选举,致使两岸关系紧张,岛内政争不断,局势很不稳定 ;二是错误的财政政策。前者是众所周知的,不再赘述,现仅就当局的财政政策加以分析。
首先是赤字财政。财政是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改善生活 。财政由收入和支出两部分构成,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就是财政赤字。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 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财政赤字可以说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世界性的普遍现象, 所以台湾当局的财政出现赤字并不奇怪。但值得强调的是: 台湾当局执行的是扩张性的,以赤字调 节经济的“赤字财政”政策,加上民进党决策的主观随意性,为了“去中国化”,“实现台独”, 对内用大把钞票拼选举、拉选票,胡乱增加天文数字的军费;对外则积极推行“金钱外交”收买一 些小国、穷国,为其加入国际组织摇旗呐喊。基于此,台湾当局入不敷出的“财政赤字”节节上升 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是税收不足。税收既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政策正确, 财政收入就多,各项建设也就会更发展。据有关报道,一般正常财政收入的70-80%是靠税收取得。 然而民进党当局为了捞取选票,常以不增税甚至减税来笼络民心,致使“加税这个议题已被冰冻了 许久”。结果全岛民众的赋税负担占GDP的比例从1995年的18.3%一路下滑到2003年的12.7%,8年减 少了5.6个百分点。
赋税负担率比较(%)
英 韩 美 日 新加坡 中国大陆 台湾地区
2002 2002 2002 2002 2003 2003 2003
29.7 19.8 19.6 15.9 13.0 17.1 12.7
从以上两点就可以看出,民进党当局一方面财政开支庞大,赤字惊人,另一方面的财政收入( 税收)又严重不足,所以政府的债务年年增长。
那么,民进党当局税收不足的原因何在呢?笔者以为主要是当局税收政策的漏洞造成的。“有 所得就要课税”是台湾税法的基本精神,可是这个精神在实际执行中却大打折扣。“税收不公”就 是一个突出表现,比如:
第一,高收入的人交税少甚至不交税。依照累进税的原则,收入越多,交税就应该越多,但这 条原则在台湾行不通。因为在台湾,“薪资以外的许多所得,例如买卖证券、房地产获利,或是在 海外的投资获利都是不用缴税的”。还有如“科技新贵一年的股票分红近百万元,也一律按票面额 10元缴税”。
第二,高科技产业享受大量租税优惠。为了奖励投资和促进产业升级,当局对企业特别是高科 技业长期采取减免税政策。按规定台湾营利事业所得税税率是 25%,但2004年新竹科技园区的“高 科技产业平均缴纳的税率仅在1-2%之间”。甚至有的高科技公司的缴税等于零。这一切“等于是养 鸡下不了蛋”。见下表:
公司 2004税前赢亏(亿元) 交纳的营业所的税(亿元) 实际税率(%) 三年平均率(%)
台积电 697 -4.49 -1.00 6.00
联电 305 0.03 0.01 1.52
第三,军教人员免税。当局规定“给予军人和初中、幼儿园等教职员的薪资免税待遇”。这个 政策虽已争议多年,但至今没有取消。另外还有不少靠特权偷税漏税的高官。
税收不足和税收不公所造成的危害甚大:税收不足导致财政赤字日益增大,债务愈加严重,当 局施政能力低下;税收不公又使纳税的重担压在以薪资收入为主的劳动者身上。据统计:“台湾每 100人中,只有40人在缴税,”他们承担了全岛80%的综合所得税。结果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贫富 差距不断扩大。比如:“最低20%的家庭储蓄金额和最高20%的家庭储蓄金额差距已由1999年的25倍 飚升到2003年428倍。”2003年上层10%家庭与下层10%家庭的所得收入差距高达 61.3倍,真可谓“ 一个台湾两个世界”。
税制改革举步维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由于岛内财政赤字巨大,税收严重不足,导致财政亏空,负债累 累,而税收不公又扩大了贫富差距,使得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些问题盘根错节,互相影响,结 果使得岛内经济萧条,加上台湾当局坚持“台独”政策,推行“去中国化”,操弄选举导致族群分 裂,社会撕裂,民众信心严重下滑。那么,应该怎样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除了正确处 理两岸关系,脚踏实地“拼经济”,最直接是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财政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有 一个公平的税收政策。这是因为要减少债务就必须减少赤字,要减少赤字则必须改革税收制度,而 税收制度改革的关键又在于必须消灭税收不公平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既增加税收,又缩小贫富 差距,减少赤字和债务。
关于改革税制,陈水扁当局似乎也意识到了,并于 5月底提出在未来“三年内把国民租税负担 率由13.6%(2004)提升至15%……”。怎样认识陈水扁要求增加税收的决定呢?笔者有以下看法:
第一,虚晃一枪。“任内不加税”是陈水扁2000年竞选时高喊的口号,由于这一承诺,近几年 来“加税已成全民禁忌”并被“视作洪水猛兽”。但是为什么阿扁连任一年后,却又提出加税的主 张呢?这是因为再过三年,阿扁将届满下台,以后不能再参加竞选了,所以从现在起,他再也没有 竞选压力,没必要以减税来拉选票了。
第二,阻力太大。从历史上看,税改历来是一条很艰辛的道路。昔日在国民党执政时期,王建 煊和郭婉容都是因税制改革而下台的。近几年来,在“立法院”内,通过减税法案非常容易,但如 果是加税法案,不要说到不了“立法院”,就连送出“行政院”的大门都很困难。比如:自1996年 以来就开始关注取消军教免税案,可是将近10年了,至今一直未完成修法。更遑论增加大企业和特 权阶层的营利税、所得税了。
第三,更严重的是避重就轻。如前所述,由于台湾的税率过低,导致税收不足,债务繁重,所 以,提高负税率是必要的。但是,税率低并不是当前税制中的主要问题、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由 于“税收不公”导致税基遭到严重侵蚀和破坏,并成了“广泛的特权免税避风港,职业与身份免税 窟隆和补贴特定产业的减免黑洞”。总之,民进党当局的税收制度是“独厚财团,苦了大众,造成 人民负担日益沉重”。由此可见,当务之急并非要提高税率,而是要把税收制度上的一切“黑洞” 填平,使税收公平合理。那么税收增加,赤字和债务也就减少了。相反,如果只是单纯提高税率, 而不解决税收不公的问题,势将冲击物价,造成物价失控,带来政局进一步动荡的严重的后果。正 如台湾媒体所说: 这“等于是超级震撼弹”。所以,陈水扁只谈提高税率,不提税收公平的措施, 实质上是一种“避重就轻”的作法,说明他不仅没有解决沉重债务的决心,而且又在欺骗群众。台 湾政治大学金融系教授李桐豪先生说得好:“一个对人民不诚实的政府,是不会有救的……。”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