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5年第五期  > 正文

走进民间“故宫”王家大院

日期:2008-06-10 15:07 来源: 作者:柏冬友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柏冬友

  在王家大院,我看见几位北京游客正请馆长在门票上签字,以便延期参观。原来,他们以为这 里不过比北京四合院大点儿,打算一刻钟逛完就走。不料大院规模之巨,内容之丰,远远超出他们 想象,在他们看来,简直是中国民间的“故宫”!眼看天暗下来,只好住下留待明日再来细细品味 。据说,这样的事经常发生。走进王家大院,人们不但惊讶于它宏伟的规模,由衷赞叹它作为一件 古代建筑艺术品的完美和谐,更看重它的原汁原味——基本没有遭到损坏,保留了 500多年来明清 官商宅院的建筑风貌。

  王家大院在山西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据传灵石县因隋文帝(公元581—601年)巡游恰 有陨石落地而得名。灵石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王家大院地处静升镇北山坡,既可登高 望远,享受负阴抱阳; 又能隐身山林,背风排涝,占尽地利之优。在封建社会里,晋商大都“以商 贾兴,以官宦显”。一旦经商做官发财,必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豪宅,以示饮水思源,光宗耀祖。 王家也不例外。如果说,故宫作为皇家建筑的风格在于炫耀“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设计思想,并将 其推向顶峰。那么作为体现中国“家”观念的王家大院,则更多显示出“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 雅,不贵纤巧烂漫”的民居特色,并将这一特色发挥到极致。王家建筑最早起于何时已无从可考, 但至少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几乎与北京故宫同期(故宫为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建)。主要建筑出自 村西张家槐树附近,自西向东延伸,从低到高逐步扩展,修建起“五巷六堡五祠堂”的庞大建筑群 ,占地达25万平方米以上,而故宫的建筑面积才约15万平方米。据推算鼎盛时当有房8000余间,虽 不及故宫的9999间半,作为民间的一个家族,也可说是叹为观止了!

  王家大院的建筑,严格遵循明清以来盛行的宗法礼制秩序。讲究孝祖敬宗、长幼有序、男女有 别、尊卑有分、内外有异等。整体建筑由四道封闭圈组成,沿袭了西周以来形成的前堂后室多重庭 院的建制,从而在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提供了安全保障,而根本作用,则是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森 严的等级制度,上下有别,长幼有序,不可随便逾越,即使在家庭中也是一样:主人、子女、管家 、佣人、厨子、保安、客人各行其道。

  王家大院建筑中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其中红门堡作为王家大院的一部分,占地达 25000平 方米,极具特色。红门堡整体布局呈“王”字形;中间的主干道连接三条横巷,所有院落须先通过 横巷才能转入主路。180 米长的主干道由大石块铺就,南北有象征龙头龙尾的亭阁相互照应,阳光 下熠熠生辉,大有“日照龙鳞万点金”的气势。依功能区分的88座院落面积不同,风格各异,书院 、花院、厨院、寝院、围院等个个结构精巧,回廊环绕,曲径通幽,有的前院后园,有的前园后院 。“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令人步换景移,目不暇接。而附属于建筑上的石雕、砖雕、瓦雕 、木雕工艺之精,典故之多,更是不可胜数。仅柱础石就分鼓形、瓶形、瓜形、六面锤形,上面杂 雕着佛家八宝、道家八宝、民间八宝和历史故事。如墙基石《唐夫人乳姑奉亲》故事:因老人年迈 不能吃饭,唐夫人用自己的乳汁供养婆婆,并让仆人用拨浪鼓把尚未断奶的儿子引开。中后院墙基 石《汉江革行佣供母》的故事:东汉末年兵荒马乱,江革背母逃难,路遇强盗要杀他们。江革求强 盗放过母亲,又说,母亲年迈不能独自谋生,求强盗放他好供奉母亲。强盗被其孝心感动,放了他 们。故事旨在教育后代要孝顺长辈。

  在长达近 700年的时间里,王家人由务农继而读书,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教育思想下,渐 渐走上经商为官的道路,成为灵石的名门望族。据清光绪年统计,王氏家族通过科考、捐考、荫袭 等途径,被授封各种大夫达101人,其中二品3人、三品7人、四品44人、五品 47人;有的得到过康 熙御赐的龙头拐杖,乾隆御赐的黄马褂、银牌等。东阁大学士刘墉、内阁大学士翁方纲等一批高官 以及名重一时的书画家傅山、文征明、唐伯虎、郑板桥等,均与王家有过往来,为王家题写过匾额 楹联,可见王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

  王氏家族有扶危济贫、乐善好施的传统,不仅关怀本族中的鳏寡孤独者,而且对村里有难前来 相求的人,无不鼎力相助,遇到灾荒年景便开仓赈粮雪里送炭。王家热心公益,村中唐宋元诸多古 建,数十座庙庵塔楼影壁的修复都得益于王家慷慨资助。王家还办义学修会馆,乃至架桥铺路修水 利,在当地世代相传,有口皆碑。“文革”破“四旧”期间,善良的居民们千方百计保护院内建筑 ,有的将影壁、屏风、院墙上的文字和图案抹泥盖住,上书毛主席语录;门前的石狮则干脆罩住用 泥封死,成了土墩。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这样精美的艺术,应当感谢他们的贡献。然而正如古人所 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作为封建社会的缩影,王家大院也避免不了日益衰落的命运。经过 多年战乱和坐吃山空的不肖子孙,王家大院早已风光不再,昔日辉煌的建筑,留给人们的是对历史 的沉思。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