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04年是岛内蓝绿两大阵营全面对抗、政局动荡多变、陈水扁全面扩张权力、“台独”气焰嚣 张、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的一年。两岸关系总体上呈现“政治危险僵持、经贸迅猛发展”的格局,两 岸围绕一个中国原则、“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相当激烈。陈水扁加快推动“台独”步伐,蓝 绿两大阵营围绕“ 3·20”和“立委”选举,展开最为激烈的较量。陈水扁虽以不正当手段连任, 但“全面执政”图谋破产,“急独”路线遭受重挫。“立院过半”的泛蓝军暂时遏制住“ 3·20” 选举败选以来的下滑趋势,为东山再起蓄积能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陈水扁因“全面执政”梦破碎而面临“跛脚”
陈水扁用卑劣手段、以微弱优势“连任”后,梦想着“全面执政”、“长期执政”,为此加速 推行“党内独裁、强人治台”,全面扩张个人权力和民进党的政治版图。一是全面改组“府院党” 高层人事,全力打造“血统纯正的台独内阁”,全面掌控军情系统。二是以行政资源和司法手段, 介入“立委”选举。三是收编泛蓝军地方派系和选举桩脚,清算国民党党产,指称泛蓝军搞“柔性 政变”,旨在以血腥政治斗争,“终结连战宋楚瑜”,把泛蓝军“割喉割到断”。四是以“置入性 行销”,国民党营事业“中广”、“中视”换照, 150家亲绿地下电台合法化等手段,控制岛内媒 体,操控议题主导权。五是陈水扁嫡系和党内新生代发起所谓“新文化论述”,陈水扁“就职演说 ”提出打造所谓“新的国家共同体”,民进党“党发会”通过“族群多元国家一体决议文”,旨在 培植“台独认同”,淡化族群冲突,骗取选票。
在“ 3·20”选后坐拥执政资源的情况下,民进党在2004年12月11日举行的“立委”选举中只 获得89席,离预期的“民进党 101席,泛绿过半”的目标相差甚远。陈水扁“全面执政”的梦想破 灭,其执政已提前陷入跛脚的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朝小野大”格局未变,陈 水扁施政受到泛蓝军强力制衡。“立委”选后,蓝绿两大阵营已经围绕“组阁权”、“枪击案真相 调查”、“军购案”展开新一轮较量。二是陈水扁党内威权遭到挑战,“阿扁独大”的形势提前结 束。陈水扁迫于压力辞去党主席职务,党政同步的陈水扁体制结束,民进党势将回归派系共治。三 是吕秀莲、游锡、谢长廷所谓接班人选之间的恐怖平衡被打破,民进党“拉班卡位战”提前开打, 势将打乱陈水扁的权力部署。四是陈水扁企图以“泛绿过半”来掩饰“ 3·19枪击案”疑云的图谋 破产,“当选正当性”疑云依然罩在陈水扁头上。五是岛内各界反弹声浪趋高,陈水扁信任危机加 剧。各界反对“6108亿军购”、反对“台独”、反对撕裂族群,指责陈水扁执政 4年“几乎全部交 了白卷”。“立委”选后,陈水扁的满意度只有34%。
蓝绿两大阵营全面对抗导致社会持续动荡
2004年,两大阵营视“3·20”选举为“生死之战”,视“立委”选举为“3·20”选举的延长 赛,展开激烈厮杀。两大阵营的全面对抗,成为贯穿2004年台湾政局的一条主线。
一是选举过程中两大阵营高度动员、激烈对抗。泛绿军扬言要把泛蓝军“割喉割到断”,实现 “长期执政”。而泛蓝军要“保卫中华民国”、“加强制衡”。这其中,你来我往的几场游行把蓝 绿对抗掀到最高点。2004年2月18日泛绿发动100万人参加的“守护台湾”活动, 3月13日泛蓝军发 动250万人参加的“换‘总统’,救台湾”大游行。12月5日台联党发动“制宪正名台湾国”游行, 泛蓝军发动10万人参加的“团结、护国、救台湾”大游行。
二是围绕“当选无效”、“选举无效”诉讼斗争激烈。泛蓝阵营提出的“选举无效”和“当选 无效”两项选举诉讼,内容包括票数不实、“公投绑大选”、“枪击案”疑云、启动“国安机制” 剥夺军警宪投票权等。在岛内各界的强烈要求下,陈水扁被迫同意“全面验票”。2004年 5月10日 至18日的验票结果,使陈水扁、连战的差距缩小近8000票,另有 4万多张争议票。舆论分析,泛蓝 军借验票、调查“枪击案”真相,质疑陈水扁“当选的正当性”。而陈水扁操纵的“高等法院”于 11月4日宣告国亲“当选无效”诉讼败诉,12月30日判决“选举无效”诉讼败诉。
三是体制外街头抗争活动规模大、时间长。“ 3·19枪击案”引爆了大规模的民众抗争活动, 给台湾政坛和社会带来持续的动荡与不安。国亲高层及泛蓝支持者在“总统府”前静坐抗争,“要 真相,要民主”,先后于2004年 3月21日、3月27日、4月3日、4月10日举行大规模集会抗议活动。 泛蓝支持者还冲击“中选会”及地方司法机关。为稳定局势,避免流血冲突,陈水扁当局三管齐下 :其一,严禁泛绿支持者与泛蓝支持者正面冲突;其二,诬称泛蓝军 3月21日—27日的抗争活动是 “流产的七日政变”,是“柔性政变”,要求“终结连宋之乱”;其三,极力游说美国,争取美国 支持。美国表示“祝贺”陈水扁当选,加之岛内民心渴求稳定,连宋于 5月19日共同主持“悲情之 夜”,持续近2个月的大规模街头抗争活动结束。
四是蓝绿壁垒分明,族群矛盾加剧。经由两次重要选举,通过族群、政治议题的操作,蓝绿两 大阵营的支持者对立情绪加大,岛内族群矛盾加剧,“几乎到了要同归于尽的地步”。舆论分析, 从政治气氛与社会心理而言,台湾被划分成两个相互敌对与否定的社会,“接近准内战状态”:深 绿选民在李登辉、陈水扁的煽动下,确信“台独建国”,而深蓝选民出现比过去任何时刻更强烈的 “亡国恐惧”。
陈水扁“台独”步伐加快,“台独”势力活动猖獗
迫于祖国大陆反“台独”的强大压力和美国的多次严厉警告,出于争取中间选票的需要,陈水 扁一年来接二连三地施放和平烟雾弹,包括抛出所谓“和平稳定互动架构”,邀请海协会长汪道涵 访台,在“就职演讲”、“双十讲话”、“陈十点讲话”中极力摆出虚假的“缓和”姿态等。但事 实上,出于落实“台独”理念、巩固“台独铁票”的战略需要,陈水扁顽固坚持“一边一国”,加 快推动“台独”步伐,加速“去中国化”进程,加紧为“台独建国”做准备。
一是变相更改“国号”与“中华民国的固有疆域”。陈声称 “中华民国的最好简称就是台湾” ,要推动“驻外馆处和国营事业正名”,声称“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2300万台湾人民”、“台湾土 地面积36000平方公里”。
二是为“统独公投”、“台独建国”进行法制准备。陈水扁在“总统”选举期间抛出所谓“ 2006年公投制宪”、“2008年实施新宪”的“台独时间表”;“立委”选举期间又公然鼓吹“公投 制宪”、“终结中国宪法”。
三是为“台独建国”进行组织准备。台当局借精简机构之名,整并、废除过去在一个中国架构 下设立的独立“部会”,如“蒙藏委员会”、“侨委会”、“退辅会”、“陆委会”,增加作为“ 海洋国家”标志的“海洋委员会”。
四是大搞“文教台独”,为“台独建国”预做意识形态的准备。陈水扁宣称“台湾的本国历史 地理不该包括中国与蒙古在内”,岛内《新高中历史课程纲要》把“台湾史”从原来的“中国史” 中独立出来,“典试委员长”林玉体称2005年“公务人员初等考试”“本国史地命题将不考中国大 陆内容”。
五是全方位打造“台独卫队”,图谋增强“以武谋独”的本钱。陈水扁千方百计推动“6108亿 军购案”,极力向台军灌输“台独”意识,重用支持“台独”的将领,在军中推行“去中国化”政 策。
两岸关系总体上呈现“政治僵持、经贸发展迅猛”的格局
面对严峻的两岸关系形势,祖国大陆加大了反“独”促统力度,展示粉碎“台独”分裂图谋、 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2004年中,5月17日,中台办、国台办受权发表声明,以“五个绝不” 警告“台独”势力,强调如果“台独”分子铤而走险,胆敢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 惜一切代价,坚决彻底粉碎“台独”分裂图谋。12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反分裂国家 法(草案)》的审议程序,12月29日决定提请于2005年3月5日召开的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意 味着,反“台独”斗争进入“法理制独”的新阶段。12月27日,中国政府公布《2004年中国的国防 》白皮书,首次以政府公告的形式,将“恶性发展的‘台独’势力”列为今后影响国家安全的首要 因素,强调将坚决彻底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
由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持续稳定上升,祖国大陆一系列反“台 独”举措,重挫“台独”气焰,遏制了“台独”势力的蔓延。国际社会一个中国的框架更加稳固, “台独”的国际空间正不断萎缩。美、英、法、俄、新加坡等国多次明确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反对 “台独”的立场。尤其是被陈水扁视为“台湾的靠山”的美国,其国务卿鲍威尔访华期间表示“台 湾不是主权国家”、坚决反对“台独”,副国务卿阿米蒂奇称台湾是“中美关系的地雷”,给陈水 扁以沉重打击。台当局“加入联合国”、“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图谋失败,与瓦努阿 图“建交”的阴谋破产,拉丁美洲的“邦交国”频频传出要与台“断交”。
尽管两岸政治关系高度紧张、持续僵持,但在祖国大陆的积极推动与努力下,两岸经贸往来和 各项民间交流发展迅猛。一是两岸贸易增长迅速。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前10个月,两岸贸易额为 634.8亿美元,同比增长 36.2%,台湾在两岸贸易中顺差高达424.2亿美元,祖国大陆成为台湾第一 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二是台商投资祖国大陆持续大幅增加。2004年 1—11月,台当局批准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项目1839个,投资金额 61.6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 长12%与51.6%,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占对境外投资总额的 67%。三是两岸人员往来大幅增加,文教 等各项交流更为密切。据国台办统计,1—9月台湾居民往来祖国大陆271.3万人次,同比增长42.9% ;1—10月祖国大陆赴台交流项目3242个,同比增长70.72%。
值得一提的是,两岸经贸迅猛发展、人员往来层次明显提高的局面,是在台当局阻挠两岸直航 、阻挠两岸交流的情况下出现的。从中可以看出,两岸接触、往来与交流,乃人心所向,势不可挡。
展望2005年的岛内局势,陈水扁权力及地位将受到民进党内外的挑战,政局将持续动荡。泛蓝 、泛绿两大阵营内部的权力斗争、路线斗争将趋于表面化。其中,国亲能否合并、能否完成世代交 替,将是影响未来一段时期岛内政局走向的关键。陈水扁不可能放弃“台独”路线,仍将千方百计 加速“渐进式台独”,谋求“法理台独”,两岸政治僵局仍难打破,祖国大陆“法理制独”与台当 局“法理谋独”的斗争将更加激烈。必须指出,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 位的稳步提升,祖国大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在两岸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将更加明显,这是不以台当局意志为转移的趋势。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