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6年第六期  > 正文

台北、高雄市长选举对未来台湾政局的影响

日期:2008-05-19 14:24 来源: 作者:彭维学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06年12月9日,被视为“2008年大选前哨战”的台北、高雄市长选举揭晓,国民党以较大优势胜选台北市长,民进党险夺高雄市长,而且台北市长候选人的得票率大幅上升。此次选举是在民进党陷入弊案泥潭、陈水扁执政基础重挫的情况下进行的,“国民党小输、民进党小赢”的结果对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都将产生一定影响。陈水扁暂时自贪腐危机中脱困,民进党遏止住“三合一”败选以来的颓势。泛蓝发展势头受阻,马英九2008之路充满险阻。


“北蓝南绿”格局未能突破,“蓝涨绿消”态势

发生微妙变化


  北、高市长选举虽是一次地方选举,并不直接涉及“中央政权”的更替,但选举结果直接关系到各政党基层实力、蓝绿两大阵营气势的升降,关系到蓝绿重要政治人物的政治前途、尤其是陈水扁和马英九实力的消长。因而蓝、绿阵营,尤其是国、民两党,无不高度动员,全力搏杀。选举结果虽维持“北蓝南绿”格局,但实际是“蓝小输,绿小赢”。

  台北市长选举方面,国民党候选人郝龙斌得692085票,有16万多票的优势,得票率53.81%,比2002年马英九连任时的64.11%减少10.30%;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得525869票,得票率40.89%,比上届得票率增加5%;宋楚瑜得53281票,得票率4.14%,没有跨过5%的门槛。总计泛蓝得票率58.56%,比2002年低5.55%;泛绿得票率41.15%,比2002年增加5.26%。

高雄市长选举方面,民进党候选人陈菊得379417票,以1114票的微弱优势胜出,得票率49.41%,比2002年谢长廷连任时的50.04%减少0.61%;国民党候选人黄俊英得票率49.27%,比上届增加2.45%;“台联党”候选人罗志明得6599票,得票率仅为0.86%。总计泛蓝得票率比上届增加2.45%,泛绿增加0.23%。

  台北市议员部分,“蓝消绿涨”。应选52名,其中国民党24人,民进党18人,新党4人,亲民党、“台联党”、无党籍各2人。与2002年相比,国民党增4席,民进党增1席,亲民党减6席,新党减1席。泛蓝得票率为56.45%,席次由上届的33席减为30席;泛绿得票率为35.82%,席次由17席增为20席。

   高雄市议员部分,“蓝涨绿平”。应选44席,其中国民党17席,比上届增5席;民进党15席,比上届增1席;亲民党4席,比上届减3席;“台联党”1席,比上届减1席。总计泛蓝得票率41.78%,席次由上届的19席增加为21席;泛绿得票率39.74%,席次维持16席。

  与2002年北、高市长选举和2005年县市长选举相比,此次北、高市长选举结果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泛蓝发展势头暂时受阻。在极其不利的形势下,民进党不但保住了高雄,台北市长选举部分得票率也大幅提升,泛绿在台北市议员得票率和席次也有所增加。“三合一”选举中“蓝涨绿消”局面转为“蓝消绿涨”,泛蓝发展势头暂时受阻。

  第二,“北蓝南绿”格局没有改变。长期以来,台湾政治版图呈现“北蓝南绿”的结构。2005年“三合一”选举中国民党有所突破,成功占领嘉义市这个进军民进党大本营的滩头堡。但此次北、高市长选举,民进党赢得南部重镇高雄,固守云林、嘉义以南的传统票仓,勉强保住“半壁江山”。而原本强渡浊水溪、持续向南挺进的蓝军,未能如愿。以浊水溪为界的南北政治分野没有改变,这一根深蒂固的选票结构仍将是2008年大选的基本盘,也将是未来蓝绿持续对抗的基础。


蓝绿基本盘、南部选民强烈的“本土意识”是决定

选举结果的根本原因


  在弊案缠身、政绩不佳、执政正当性严重受挫的情况下,民进党仍能小胜,这既是蓝绿基本盘的直接反映,更与南部民众强烈的本土意识以及双方的选战策略有关。

  第一,北、高两市蓝绿基本盘是决定选举结果的根本。从最近几年选战结果看,台北市选民结构“蓝大于绿”,蓝绿大致呈现6比4。最近几年重大选举中,民进党在台北市的得票率基本维持在40%以上,2002年李应元最差也有近36%的得票率。而高雄市选民结构“绿略大于蓝”,泛绿维持在50%-56%之间。在蓝绿高度对决的情况下,此次选举结果基本上是蓝绿基本盘的体现。

  第二,南部选民“本土意识”极强,民进党“认同牌”奏效,是民进党高雄险胜的关键因素。受弊案影响,陈菊选情一直相当吃紧,民调支持度远远落后于黄俊英。但民进党利用南部群众“本土意识”极强的特点,诉求“台湾主体意识”,成功激发高雄泛绿选民的危机感。陈水扁最后两周到高雄卖力辅选,强调要“台湾的高雄”,不要“中国的高雄”;民进党“四大天王”、“台独大老”聚集高雄,以“台独”牌、省籍牌争取极“独”选民;泛绿控制的地下电台强调选举是“台湾与中国的选举”,这些措施成功地稳住了深绿基本盘,极大地压缩了罗志明的选票空间。尤其是被民进党捧为“神主牌”的林义雄关键时刻出马,为谢长廷、陈菊助选,适时抵消了“第一家庭”贪腐形象对民进党选情的冲击,赢得了部分浅绿乃至中间选民的支持,这是民进党高雄险胜的关键。高雄市的投票率近68%,比台北市高3个多百分点,说明民进党在高雄市的选举动员比较成功。

     第三,民进党制造的“走路工事件”起到临门一脚的作用。投票当天凌晨2点,民进党制造黄俊英阵营发放“走路工”、进行贿选的谣言。国民党中央和黄俊英竞选总部没有充分的时间“消毒”,加上危机处理不当,致使贿选传闻发酵,激发了泛绿选民的投票热情,降低了中间选民对黄俊英的支持度,最终导致选情翻盘。另外,马英九对“特别费案”处理不当,使其“清廉牌”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国民党重兵南下,对台北市重视不足,使善于选举的谢长廷发挥空间增大。

  第四,蓝绿阵营成功操作“弃保效应”。蓝绿阵营赋予此次选举强烈的政治意涵,大搞“弃保”操作。蓝绿选民在高度动员下危机意识增强,集中选票支持有胜选希望的候选人。历次选举亲民党在台北市有15%甚至更多的选票,但此次得票率不过5%,“台联党”在高雄至少有5%的选票,但罗志明得票不足1%,这说明国民党、民进党“弃保”操作非常成功。


陈水扁提前下台危机得到缓解,

民进党接班卡位战呈现三强鼎立的新态势


  陈水扁以“台独”路线力拼高雄选战,成为民进党高雄险胜的“功臣”,确立了“台独旗手”的地位,大幅缓解提前下台压力,更主要的是增强了继续裹挟民进党走向、掌握2008年党内“总统”候选人初选的筹码。选后,陈水扁通过与党主席游锡 结成的“扁游体制”掌握党内人事、路线主导权,“保扁派”声音有所上扬,要求改革的声浪受到压制。未来陈水扁将继续推动“公投制宪”、“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等政策,绑架深绿,维持对民进党和政局的影响力。

  由于实力的消涨变化,“四大天王”接班卡位战由过去苏贞昌“一枝独秀”,演变为“三强鼎立”的新态势。苏贞昌暂时掌握行政资源,“泛苏系”和前新潮流系在民进党中常委和中执会稳居多数,尤其是获得拥有民进党一半地方执政权的新潮流系的支持,苏贞昌成为“四大天王”中实力最强的人物,2007年在党内初选出线的可能性较大。台湾《联合报》2006年12月9日民调显示,在民进党可能的“总统”候选人中,苏贞昌的支持度为24%,位居第一,谢长廷、吕秀莲、林义雄、游锡 的支持度分别为16%、10%、8%、3%。谢长廷在台北市长选举中的得票比上届明显增加,包括前新潮流系、“台独”大老辜宽敏等都对其推崇有加,他是目前民进党最有实力与苏贞昌争夺初选出线权的竞争对手。《中国时报》12月10日民调显示,泛绿军支持谢长廷2008年参选的比例高达42%,超过苏贞昌的31%。而游锡 辅选有功,保住了党主席职位,其顽固的深绿路线受到基本教义派的肯定,取得了与苏贞昌、谢长廷拼杀的机会。吕秀莲实力有限,党内人缘极差,未来前景不被看好。岛内舆论分析,如果“苏谢配”或“谢苏配”能够成形,将是民进党内目前最具实力的竞选搭档。

       此外,北、高市长选举成为民进党遏制“三合一”败选的“止血强心针”,暂时解除了民进党的执政危机,刺激了民进党迎战“立委”选举和迈向2008年的士气。


马英九“泛蓝共主”地位

难以撼动,但其“总统”之路

仍面临多重挑战


  马英九形象清新,是泛蓝选民2008年夺回执政权的唯一期待。宋楚瑜败选后宣布退出政坛,亲民党内部掀起新一波“弃橘投蓝”潮,泛蓝整合有望逐步取得实质性进展。总体上看,北高市长选举结果不会对马英九“泛蓝共主”地位构成实质威胁。《联合报》12月10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泛蓝选民支持马英九参加2008年大选的比例高达50%,远远超出王金平的11%、连战的6%和宋楚瑜的2%。

  但在民进党陷入前所未有的执政危机的情况下,气势如虹的国民党不仅未能攻下高雄,台北市长得票率、台北市议员选举得票率和席次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被认为是“马英九就任党主席以来所面临的最大挫败”,不仅给国民党提出了严重的警讯,也意味着2008年选举马英九仍面临重重挑战。第一,“台独”势力拓展社会基础的动能有所弱化,但泛绿基本盘仍然比较稳固。如果苏贞昌、谢长廷搭档,马英九势将面临强劲对手的挑战。第二,泛绿选民政党认同、情感投票超过经济发展和贪污腐败议题,“本土意识”超出所谓“清廉价值”,“台湾认同”、省籍牌、统“独”牌依然是民进党的“选举王牌”。这些影响2008年选举的关键因素,将对马英九的外省籍背景构成不小的冲击。第三,马英九未能通过北高选举确立党内独尊地位,其整合能力、危机处理能力、领导能力都将受到质疑。未来能否处理好与连战、王金平的关系,妥善处理泛蓝整合问题,减少内耗,避免分化,仍是马英九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第四,受“倒扁运动”和“市长特别费案”影响,“马英九光环”的政治效应递减。卸任台北市长后,马失去庞大资源,未来如何争取中间选民,拓展选票,面临严峻考验。


亲民党、“台联党”加速泡沫化,两党政治趋势更为明显


  受政党势力、选民结构及投票行为的影响,此次选战本质上是国、民两大党的对决,是“正蓝军”与“正绿军”的对决,而选战结果进一步加剧了亲民党、“台联党”泡沫化的趋势。宋楚瑜在泛蓝大本营、亲民党根据地得票率不足5%,“封刀之作”以惨败收场。亲民党在台北、高雄市议员选举席次也大幅下降。“台联党”高雄市长候选人罗志明在泛绿票仓得票率仅0.86%,虽在台北市取得2席市议员,实现零的突破,但高雄市却从过去的5席降为1席。

  宋楚瑜宣布退出台湾政坛,李登辉影响式微,蓝、绿阵营都面临重新组合。亲民党、“台联党”短期内不会彻底崩盘,但在各自阵营的影响力急剧下降,分别向国民党、民进党讨价还价的筹码明显减少,其未来发展面临合并关张、或是依附求存的艰难抉择。更主要的是,由于2007年“立委”选举单一选区两票制的实施,小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以国民党、民进党为主体的两党政治将正式确立。


两岸关系难有实质进展,

“公投制宪”仍是威胁两岸和平稳定的最大现实威胁


  民进党高雄险胜,显示炒作“台湾认同”、“台湾主体性”仍有市场。随着“立委”选举、“总统”选举的临近,民进党仍将大打统“独”牌、省籍牌。陈水扁在绝境中借“台独”牌缓解下台危机,未来将坚持“台独”路线,持续推动“新宪”议题,巩固“台独”基本盘,绑架深绿,巩固权位。苏贞昌有意有限度开放两岸经贸政策,如:提高投资大陆额度、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等,以解决经济问题,争取中间选民,但因“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强力牵制,其开放幅度、进程都有待观察。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