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记国共两党成功举办两岸经贸论坛
2006年 4月14日至15日,为世人瞩目的两岸经贸论坛在国共两党的共同推动下,在北京隆重举 行,此次盛会在海峡两岸和海外中华儿女中引起极大的反响。两岸经贸论坛的成功举办,是2005年 中国国民党组团访问祖国大陆之旅的延续,昭示着“一脉传承,密不可分,和平发展,共存共荣” 的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潮流。
2005年 4月26日,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组团访问祖国大陆,拉开了国共两党第三次握手 、共创未来的序幕。此举不仅为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了政党交 流、良性互动的模式。
国共两党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的重要内容之两岸经贸论坛,虽一波三折,仍如 愿成功举办,并受到海峡两岸的普遍关注和有识之士的好评,充分反映了海峡两岸“求和平、求发 展、求共荣”的主流民意和强烈愿望。
两岸经贸论坛以两岸经贸交流和直航为主题,与会代表本着务实灵活的态度,着重研究探讨了 海峡两岸当前亟需解决的紧迫性问题。两岸经贸论坛为海峡两岸扩大交流空间、拓展交流领域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海峡两岸关系在台湾当局“台独”意识的操弄下,今年以来又出现了较大的波折,使人们对台 海危机的严峻性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复杂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海峡两岸人民推 动台海和平发展的决心与信心,并且充分证明了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寄希望于 台湾人民”论述的正确性。
应该看到,目前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祖国大陆长期坚持积极的台湾政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是祖国大陆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密不可分的 现实作用,也是海峡两岸人民追求和平稳定的必然结果。
同时应该看到,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为代表的台湾泛蓝阵营,顺应民意,为台湾社会和民众 谋福祉,为海峡两岸谋和平的良苦用心。泛蓝三党的大陆行,为海峡两岸的政党沟通交流搭建了一 个全新的平台,为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正常化发展增添了新的契机,“登陆”赢得了国际社会和全世 界中国人的高度赞誉。
目前,海峡两岸关系在发展中依然障碍重重,矛盾重重。陈水扁顽固坚持“台独”理念,千方 百计制造和进行阻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举动,不断对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造成困扰和威胁,使海 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充满变数。
而今,台湾当局在执政乏善可陈、弊案不断的困局中艰难挣扎,民心日失。国民党由于承认“ 九二共识”,在两岸交流中有所作为,给台湾民众带来了希望,民调攀升。岛内民众对在民进党未 来执政中改善海峡两岸关系,推动台湾经济发展已经不抱幻想。由国民党推动的促进海峡两岸经济 合作,实现两岸“三通”,开放大陆游客到台湾观光旅游等议题,得到台湾岛内民众的普遍欢迎和 支持。可以预见,只要国民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继续推动民生议题,克服阻碍加以逐步落实,就 一定会更加得到台湾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在首届两岸经贸论坛闭幕之际,陈云林代表祖国大陆再次向台湾人民释出善意,受权宣布和通 报了大陆方面将进一步采取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得到了与会的国 民党代表和台湾的专家学者与企业界人士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台湾经济学家孙震在两岸经贸论坛专题发言中引用孟子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揭示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积极管理、有效开放”锁台政策的虚 无性、危害性和祸台性。所有与会人士疾声呼吁台湾当局要抓住祖国大陆发展的机遇,“本着对台 湾未来负责、对台湾人民负责的态度,全面开放两岸经贸往来,让台湾尽快融入海峡两岸经济一体 化进程,实现持续增长和繁荣。”
国共两党开创的两党合作交流平台,为海峡两岸未来的和平发展打开了一扇“门”。尽管两岸 政治关系依然处在僵局之中,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却发展迅猛。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去年两岸贸易 总额首次突破900亿美元,文化交流项目300多项,充分说明这是利之所在,心之所系,民之所向, 大势所趋。“开弓没有回头箭”,海峡两岸最终走向和平、和解、共荣、双赢的道路是任何力量都 阻挡不了的。
放眼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方兴未艾,如滚滚春潮席卷而来;观瞻中华,改革步步深入,经济 持续增长,辐射四海;瞩目台海,两岸人民集民族智慧,凝民族之力,谋和平发展之大计,共创未 来。在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在奋力腾飞,海峡两岸的人民在共同努力谱写着中华民族美好的明 天。
(作者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柬埔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