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06年 4月14日至15日,由中共中央台办海研中心和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主办的两岸经 贸论坛在北京召开,形成了重要的共同建议,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受权宣布了促进两岸交流合 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新的政策措施。
推动经贸合作交流,促进互惠双赢,已经成为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中热度最高的着力点,尤其是 在最近一年来两岸政党对话开启并不断密切的背景之下,两岸经贸关系更是“如沐春风”:祖国大 陆接连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利好”举措,两岸贸易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台商在大陆投资布局 进入新一轮升级调整期……
两岸经贸往来“春意盎然”,让台湾岛内工商界备受鼓舞,呼吁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的声 浪日益高涨。他们满怀信心地共同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趋势下, 如何抢搭大陆经济崛起的“快速列车”,化解台湾经济的“边缘化危机”。然而,令他们深感忧心 的是,台湾当局至今却仍执意抱意识形态思维,限制和阻碍两岸经贸往来,在加紧推进“法理台独 ”的布局下进一步采取紧缩政策,逆势生成了一股寒流。
两岸经贸论坛的成果,无疑让两岸有识之士感到欣喜。特别是,2006年 4月16日,中共中央总 书记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参加论坛的人士时,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了 四点建议。从中,两岸同胞都能感受到祖国大陆的最大诚意和善意。人们有理由相信,寒流终究是 遮不住春风的。
两岸经贸保持增长势头 大陆落实承诺情深意切
2005年,在台湾岛内外贸易增幅明显放慢的情况下,海峡两岸贸易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再上新 台阶。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两岸间接贸易额达912.3亿美元,首次突破800亿美元大关,其中大 陆对台出口165.5亿美元,大陆自台进口746.8亿美元,大陆逆差581.3亿美元。
在去年两岸贸易领域,受到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亮点是大陆方面积极扩大台湾农产品的进口, 其中自8月1日起将台湾水果准入品种从12种扩大到18种,并对台湾产菠萝、木瓜、杨桃、芒果等15 种水果实施零关税措施。这一政策激发了两岸农产品的贸易热,大陆各地纷纷举办台湾水果与农产 品展销会,促进了台湾水果等农产品在大陆市场的销售。在此次两岸经贸论坛闭幕式上,祖国大陆 又进一步增加了台湾水果的准入品种,开放台湾蔬菜准入并实行零关税,扩大台湾水产品在大陆销 售等,进一步表明了大陆方面向台湾同胞所作承诺的“言必信、行必果”。
2005年,祖国大陆批准台资项目3907项,合同台资103.6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 21.5亿美元。 此间的两岸经济研究专家分析认为,台商投资大陆正在进入新的调整与布局期,表现出新的几大突 出特征:
——投资大陆的台湾上市、上柜公司继续增加。到2005年 9月,台湾上市、上柜公司在大陆投 资的为803家,较上年同期增加20家;投资汇出金额累计达4861.64亿元新台币,增加 700亿元,较 上年同期增长16.83%。在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台湾中小企业对大陆投资逐渐退潮,以上市、上柜 公司为主的大企业对大陆投资持续发展。
——台商开始在大陆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投资发展策略,通过产业转移和拓展开始了新的区域 投资布局。长三角与珠三角仍是台商投资最多的地区,但集中度明显下降。在福建省实施海峡西岸 经济区发展战略并获中央支持的情况下,台商对福建省投资出现快速回升趋势。在华北、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与东北等新的政策支持区域或热点经济区域,台商投资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大陆台商在经营策略上开始寻求进一步的突破与发展。台商投资领域越来越广,服务业领 域投资热点增多。在经历了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浪潮后,台商开始向商业、物流、房地产、基础设施 、教育、文化等领域发展。
从贸易到投资,尽管囿于台湾当局种种不合理的人为限制和严苛管控,但两岸经济互动仍持续 向好的方向发展,不仅印证了两岸政党交流关注两岸经贸课题是扣紧民意的,更反映了两岸政党交 流所营造的良性氛围与祖国大陆一系列务实举措的鼓励效应。
2005年,被认为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而最受两岸各界高度肯定的是大陆 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惠及岛内产业和民众的政策举措,并均得到了具体的落实。2006年 1月,胡锦涛 总书记在厦门看望台商时强调,欢迎更多的台胞来大陆发展,大陆方面一定会竭诚为台胞们提供帮 助和服务。3月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明确提出了“促进建立稳定的 两岸经贸合作机制”。4月两岸经贸论坛上,大陆方面再度推出15项具体细致的新政策举措。
大陆方面释放的种种善意和诚意,受到了岛内工商界和普通民众的普遍欢迎,如一股股暖流注 入,为两岸经贸关系又添新的动力。
经济边缘化危机日深 工商界集体“登陆”寻路
两岸经贸论坛的圆满召开,备受海内外舆论高度关注,不仅因为选题的因素——两岸经贸关系 日趋热络。人们也注意到,这是一次政党搭台、业界唱戏的盛会,从与会者的身份折射出一种民意 、一种大势。
据了解,此次与会者中有70多位台湾工商界重量级人物,他们掌控着台湾48%的生产总值。岛 内媒体报道称,这些岛内工商“大佬”这次可谓是“精锐尽出”,不少人是“冒着得罪台湾主政者 的风险”。台湾知名政论家南方朔在《明报》上发表《台湾大老板们的焦虑》一文,指明了岛内企 业界的“心事”:这是“用脚向台湾主政者的两岸经贸政策说不”。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下,大陆经济快速崛起,大陆市场成为全球企业蜂拥挺进的 “梦工厂”。然而,台湾当局抱持意识形态思维,限制和阻碍两岸经贸,让曾经创造过“亚洲四小 龙”荣景的台湾经济陷于停滞、衰颓的窘境。台湾企业界此次集体“登陆”,尽管只是“务虚开会 ”,却反而更明白显现了他们对台湾经济边缘化危机的清晰认知,以及他们对破解危机、重新迎来 产业“春天”的迫切愿望。“为台湾经济走出一条活路”,此次率岛内各界人士来京参与两岸经贸 论坛的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离开台北前的振臂一呼,毫无保留地说出了岛内社会对台湾经济沉陷 于边缘化危机中的集体性的深切焦虑。
事实上,自2000年至今,台湾经济一直持续不景,不仅当年傲人的“小龙”身份早已无人再提 ,更呈现衰减、无力、不振的悲观景象,就连“民生凋敝”之类的语汇都频见报端、不以为奇。统 计数据显示,民进党上台5年来,台湾经济增长率平均不到3%,核心制造业出现负增长,股市陷入 停滞状态,薪资水平不增反降,民间消费低落,民间投资增幅有限,外贸出口放缓,顺差锐减。
在经济数字背后,台湾经济的更深层忧虑是边缘化——这个概念对于岛内各界已经不再陌生。 南方朔就不无悲情地说,近年来,台湾在自我封闭和内耗中已经自我实现了边缘化。
在两岸经贸论坛期间,从海内外媒体到与会人士,无论是分析论坛背景及意义,还是探讨两岸 经贸的方向与思路,台湾经济边缘化危机的问题不只一次地被提出。
大陆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指出,在整个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台湾处在被边缘化的窘况中 。如何避免成为新一轮东亚增长和繁荣的落伍者,是台湾必须思考和破解的问题。
台湾东华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教授高长指出,台湾的区位优势若因两岸经贸关系未正常化而无 法充分发挥,在全球竞争环境下,将逐渐流失。
台湾中小企业协会理事长戴胜通说,如果台湾自绝于大陆之外,不仅资源会被挡在台湾之外, 也会让台湾更快速的边缘化。
台湾《经济日报》发表社论指出,若陈水扁继续排斥“九二共识”,继续对两岸经贸采取封锁 政策,将把台湾进一步推向边缘化危机当中。
两岸经贸实现正常化是台湾摆脱危机的良药
两岸经贸论坛以“两岸经贸交流与直接通航”为主题,议题包括“在全球化浪潮下,两岸经贸 交流对双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两岸直航对产业发展策略、企业全球 布局的影响”、“两岸观光交流对双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两岸金融交流与两岸经贸发展”等。 岛内舆论普遍认为,此次论坛具有提供宏观商机、对台湾企业“全球布局、区域参与”的扩展发展 空间及提振台湾整体经济景气有利等多方面影响。
更直接地说,两岸经贸论坛所涉及的课题,均是多年来被认为最牵制甚至钳制台湾经济发展、 致使台湾经济日益边缘化的要项。
首先是宏观上要求为两岸经贸松绑,实现两岸经贸正常化。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人士高孔廉 教授指出,构建稳定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是两岸经济向前发展的先决条件,可开创两岸互惠双赢 的局面,更能使台湾借由大陆而融入亚洲区域经济整合体系,避免台湾经济被边缘化。胡鞍钢指出 ,台湾经济发展面临十字路口,是进一步与大陆经济和贸易一体化,还是闭关自守;是全面开放、 全面融合,还是千方百计地限制和人为阻碍;是参与者和分享者,还是排斥者和边缘化者;这对全 球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台湾经济是生死攸关的选择。
其次是长期困扰台湾企业界的两岸直航问题。高长指出,两岸直航乃至“三通”及其衍生的贸 易便捷性和成本效益,攸关台湾企业在两岸的投资布局和经营利润。由于两岸直航迄今未开放,台 湾的区位优势无从发挥,成本加大使台湾企业的竞争力逐渐流失。台湾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祖嘉 指出,两岸不能直航是对台湾产品与企业竞争力的最大限制之一,一方面使得台湾产品和人员往来 两岸之间的移动成本大幅增加,更使得台湾企业在两岸之间进行产业整合的机会大幅降低,还使得 台湾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可能性完全丧失,让台湾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锐减,台湾要大力发展服务 业相关产业的美梦也化为泡影。
两岸观光业、金融业的合作交流,是近年来两岸经贸领域互动的新热点,尤其是金融业越来越 备受关注。此次参与论坛的台湾业界人士中有一些金融界重量级人物,据台湾媒体报道,他们过去 多被认为是与民进党当局较近的,此次来京,说明岛内金融业界也深感随客户“登陆”已是必须的 事业发展之道,参与两岸金融合作势在必行。
台湾当局的逆势蠢动挡不住历史潮流前进
面对两岸经贸关系持续热络的“满眼春”,台湾当局却逆势而动,今年初又抛出了所谓“积极 管理、有效开放”的紧缩两岸经贸政策及配套机制,全面限制两岸经贸、投资、金融、人员往来, 并增设对企业投资大陆的所谓“政策面审查”,除原有的审查程序外,还要求业者对企业财务计划 、技术转移、输出设备、在台相对投资等作出具体承诺,并同意接受当局的“实地核查”。
而就在此次两岸经贸论坛召开期间,台湾当局领导人又丑态尽出,置两岸最大民意于不顾,大 肆恶毒攻击两岸经贸论坛。对此,几乎所有人都并不意外。岛内舆论在积极肯定两岸经贸论坛成果 与大陆方面再释善意的同时,更高声谴责台湾当局违背经济规律、主流民意和时代潮流的可耻心态。
台湾《联合报》发表题为《绿营酸得没道理》的评论指出,“连胡会与两岸经贸论坛端出两岸 交流的牛肉,民进党当局怨妒之情溢于言表,‘包藏祸心’、‘连共朝贡’、‘统战阴谋’等字眼 全部出笼。其实,民进党酸得一点都没道理。陈水扁还得感谢国民党,若不是连战的大陆行,民进 党‘拚经济’还游不过这道浅浅的海湾。”
台湾《经济日报》发表题为《扁吕莫再与全民利益为敌》的社论指出,连胡二人于一年后再会 ,端出了更多的优惠措施,陈水扁与吕秀莲也以更不堪的言辞如“遮羞布”、“良心安在”等予以 回应。台湾人民雪亮的眼睛都清楚看出,扁吕二人被摒于焦点之外观看他人演大戏的心情。这其实 也是他们六年来背弃全民利益、一心牟取私利的自招,对其处境我们并不同情。我们只能诚挚地祈 祷,这次论坛的果实不要如一年前一样,看得到、吃不到,成为“执政者”展示其所操纵的所谓“ 公权力”之莫大威力的牺牲品。扁吕愈是从中作梗,让台湾人民所能获得的利益受到愈大损伤,民 心流失的速度也会更加快。
南方朔犀利地指出,在台湾当局宣称要搞“积极管理”的时候,岛内的大老板们却都公然“不 服管理”,几乎精英全部到北京赴会,与其被陈水扁绑死,还不如到北京为自己寻找新的机会之窗 。这是“集体的、无言的自力救济”,也是“沉默的公然不服从”,这才是两岸经贸论坛最大的意 义。
“就以科技产业为例,两岸合作将产生巨大的能量。对未来,我们充满期待。”台湾区电机电 子工业同业公会副总干事罗怀家在两岸经贸论坛上对笔者说,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台湾产业界 已经谋定的发展方向。春风拂动,春潮涌动,没有人有力量去阻挡时代的大潮,去抗衡经济的规律 ,去违抗民意的趋向。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