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6年第四期  > 正文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日期:2008-05-19 16:25 来源: 作者:刘东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于右任先生的大陆情结

  于右任先生是老同盟会成员,国民党元老,他曾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可以说与中山陵有着很 密切的关系。晚年居住台湾的他,对祖国大陆,对故乡,对亲人,无时不在挂念中,对中山陵也从 未忘怀。

  于右任早年投身民主革命,1906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1924年底,他 随孙中山北上,不久,孙中山即卧病不起,于右任当时奉命赴东北与张作霖商谈。因此,孙中山口 授遗嘱时,于右任没有在场,也未能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字,这是他毕生甚为遗憾的一件事。孙 中山先生逝世后,他被推定为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同时他还是北京治丧处秘书组成员。后来,中 山陵墓建成,1929年6月1日举行孙中山奉安大典。于右任又因足疾偶发,不能步行,未能参加这天 的盛典,这又成为他引为遗憾的事。他躺在病榻上,听到室外传来的声声礼炮,不觉想起开国时的 一件往事,当时孙中山感念于右任创办《民立报》鼓吹革命的功绩,曾赠送他一枚炮弹壳,勉励他 像炮弹一样勇往直前。于右任手抚弹壳,不觉感慨良深,挥豪在弹壳上题云:“当年奉赐兮何意, 今日追怀兮堕泪!平不平兮有时,百折不回兮此物此志。”并题跋云:“此民元总理所赐也,敬为 句以志之。十八年六月二日,于右任书于南京。”

  于右任虽因足疾未能参加奉安大典,但在此前后,他曾多次晋谒中山陵,对中山陵怀有相当深 的感情。

  1929年7月1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成立,葬事筹备委员会是日撤销,于右任又被指派为总理 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1931年4月到7月,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关于建筑行健亭、音乐台、光华亭的 几次会议,都是于右任主持召开的。抗战胜利后,总理陵园改称国父陵园,于右任担任常务委员, 常委会召开了17次会议,于右任出席了15次。陵园里不但留下了于右任的许多足迹,更留下了他的 许多墨迹,他写过不少与中山陵有关的诗。

  1928年 1月,于右任与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一起到紫金山晋谒正在建造的中山陵墓。何香 凝、经亨颐、陈树人都是著名的国画家,都属国民党左派。因国民党政府通过了查办何香凝、陈树 人等人的提案,所以共同的遭遇使他们结合起来。寒冬腊月,他们来到中山陵谒陵。随后他们四人 合作了数幅《岁寒三友图》,由何香凝画古梅,经亨颐描翠竹,陈树人绘奇松,于右任在画上题了 两首诗:

     一

  紫金山上中山墓,

  扫墓来时岁已寒。

  万物昭苏雷启蛰,

  画图留作后人看。

     二

  松奇梅古竹潇洒,

  经酒陈诗寥哭声。

  润色江山一枝笔,

  无聊来写此时情。

  后来,他们又结成“寒之友社”,合作了20多幅《岁寒三友图》,依然由何、陈、经分别画梅 、松、竹,于右任仍题写上面两首诗。1936年11月,何香凝在南京主办书画义卖展览时,这批《岁 寒三友图》为很多人争购。

  1958年,于右任的一位朋友在台湾的书市偶然发现了一帧《岁寒三友图》,就以重金购下。后 来,于右任的女儿看到了这幅图,十分兴奋,就把此画带回家给老父看。这时于右任已80高龄,重 睹当年和几位老友谒陵后合作的字画,心情无比激动。他缅怀中山陵的往事,联想当年同为“寒之 友社”成员的经亨颐、陈树人二位早逝,何香凝等老友健在却居祖国大陆,被海峡隔绝,不由感慨 万端,潸然泪下。他又发现当年为这幅画题诗时,将最后一句“无聊来写此时情”的“时”字漏掉 了,于是,提笔在画上补写了一个“时”字,并增题了两首诗:

     一

  三十余年补一字,

  完成题画岁寒诗。

  于今回念寒之友,

  泉下经陈知不知?

     二

  破碎河山容再造,

  凋零师友记同游。

  中山陵树年年老,

  扫墓于郎已白头。

  后来,《人民日报》转载了于右任先生增题的这两首诗,一时盛传海内外。林伯渠、何香凝、 邵力子、朱蕴山诸老纷纷步韵奉和。林伯渠诗云:

  不怕扫墓人白头,

  中山陵树绿悠悠。

  当年黄埔分明在,

  风雨同舟忆旧游。

  何香凝以《遥念台湾》答于右任先生,诗云:

  遥望台湾感慨忧,

  追怀往事念同游。

  数十年来如一日,

  国运繁荣度白头。

  沈尹默也作和诗四首,深情地吟道:“中山陵树日青葱,细雨和风故不同”、“寻常一字犹劳 补,无缺金瓯更足珍。”

  于右任被挟持去台湾后,非常想念他的大陆发妻高仲林,其早年所穿青鞋、白袜、衫褂、衣裤 多为高仲林亲手缝制,他始终将夫人早年为他缝制的布鞋、布袜珍藏在身边。1958年,他与高仲林 结婚60周年即将到来的金婚前夕,他从箱中取出夫人早年亲手为他缝制的鞋袜,抚视良久,写下了 《忆内子高仲林》:

  两戒河山一支箫,

  凄风吹断咸阳桥。

  白头夫妇白头泪,

  留待金婚第一宵。

  后来,于右任通过在香港的友人吴季玉先生与祖国大陆的亲人取得了联系。1961年 3月中旬, 章士钊先生从香港回到北京,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信上说:“胡子(这是友人对于老的尊称)最近 给香港吴季玉先生来信说:‘今年是我妻的八十寿辰,可惜我不在大陆,今年她的生日一定会很冷 落,不会有人理睬她的。想到这点,我十分伤心!’胡子的这种心情,请总理予以注意。”周总理 决定让屈武到西安去,以女婿的名义为夫人做八十大寿。当时于夫人的寿辰已过了一个星期,但依 陕西的风俗,可以补寿。总理指示,陕西既然有此风俗,可以为于夫人补寿,决不能为这件小事情 使于先生心中不安。于是,屈武带了儿子、儿媳以及先生的外甥周伯敏赶往西安,为于夫人祝寿。 出席宴会的有于先生的老友、全国政协委员茹欲立,陕西省副省长孙蔚如,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李齐 夷等20余人。于夫人兴高采烈,形于辞色,宴会结束后,全体合影留念。

  事后,周总理指示,要屈武给于先生写封信,把西安祝寿的盛况告诉于先生,把照片也附去。 屈武在写信时,想把祝寿的事是出于周总理的关怀告诉岳父,但信中又不能直书周总理的名字,反 复思考,无以为计。于是屈武向邵力子先生求教。邵力子是于右任的老朋友,他们之间有几十年的 深厚友情,彼此相当了解。果然,邵力子想出了一个机智的办法,他说:“你在给于先生的信里, 把对周先生的称呼改成莲溪先生就行了。”原来,抗战期间在重庆时,邵力子和于右任住在一起, 彼此常谈起历史名人,曾多次谈到北宋名儒、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周敦颐别号莲溪先生。邵力子 与于右任谈起周恩来时,总是称他周先生。因此,屈武在信中写莲溪先生,于右任一看就晓得是指 周恩来,而别人看到是不会做此联想的。

  后来于右任收到信和照片后,非常激动,特托吴季玉带来回信,让屈武向周总理转达他诚挚的 谢意。他对总理的称呼,也用的是“莲溪先生”。以后,屈武向周总理报告了于右任收到信以后的 愉快心情。周总理听后高兴地说:“只要于先生高兴,我们就心安了。”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于右任更加怀念故乡和亲人,他自知在世之日不会太久,因而多次在日 记中写下对自己后事的安排:“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并自注:“山要最高者,树要大者。”他还写下一首摧人泪下的《望大 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6岁。他的这首令人断肠的《望大陆》,成为最 后的回响。

  于右任先生“望乡心碎,抱恨而终”的悲剧不会无限期地续演。一条海峡,无法隔断两岸中国 人的骨肉深情。祖国统一、亲人团聚、旧友新知同谒中山陵的日子,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