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6年第四期  > 正文

“后扁时代”的台湾局势观察

日期:2008-05-21 09:27 来源: 作者:彭维学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6 月27日,台湾“立法院”对“罢免案”进行表决,尽管赞成票超过半数,但终因未达到三分 之二(148 票)的成案门槛,“罢免案”闯关失败。陈水扁虽然暂时渡过了权力高危期,但却使民进 党的掌控力进一步削弱,民进党形象和声势遭受重挫,岛内政局继续朝着有利于泛蓝军的方向发展 。岛内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因素有所增加,但陈水扁“台独冒险”的可能性仍不能完全排除。

     高门槛的制度设计与陈水扁的政治操作是“罢免案”未能过关的主要因素

  虽然在表决前,岛内民众对陈水扁的满意度仅 16%,不满意度高达69%,60%的民众要求陈水扁 下台,但“罢免案”却未能过关,这一结果与“罢免案”的高门槛设计及陈水扁的操作手法密切相 关。

  首先,“罢免案”的高门槛成了陈水扁的保护伞。“罢免案”过关须经三分之二“立委”同意 ,然后交“公民复决”。在泛蓝刚刚过半及蓝绿对决的气氛下,“罢免案”难以获得148位“立委” 的支持。

  其次,陈水扁形式上的“权力下放”,缓解了党内要求其下台的强大压力。出于巩固政权、维 护民进党生存的考虑,处于权力接班恐怖平衡之中的“四大天王”宣称“巩固领导中心”。从陈水 扁手中得到“实权”的苏贞昌,出于巩固“行政院长”地位、取得执政成绩、为2008年选举铺路的 需要,更是力挺陈水扁。而支持苏贞昌的民进党最大派系新潮流系,出于“挺扁护苏”的战略考虑 ,全力反对“罢免案”。尽管泛蓝军试图以“攻心专案”策反民进党内“有良知”的“立委”,但 最终未能奏效。“罢免案”投票表决时,民进党86名“立委”“不进场、不领票、不投票”。

  再次,陈水扁的“政争牌”、“悲情牌”和“族群牌”奏效。陈水扁把泛蓝旨在反贪污的“罢 免案”,歪曲成“政党夺权”、“联共卖台”、“外省人向本省人夺权”,以“保卫本土政权”掀 起蓝绿对抗,转移弊案焦点,凝聚深绿支持力量。与此同时,渴求政局稳定的中间选民也反对“罢 免案”。岛内民调显示,尽管60%的民众要求陈水扁主动下台,但仍有20%-30%的深绿支持者坚决支 持陈水扁,支持和反对“罢免案”的民众分别为42%、40%,基本上旗鼓相当。

  第四,“美国牌”也是陈水扁缓和“罢免案”压力的重要手段。6月8日,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 席薄瑞光赴台,陈水扁自今年年初宣布“终统”以来首次公开承诺“四不”,争取美国的支持。美 国表示“四不”承诺“有助于稳定局势”,暗中支持陈水扁,使得陈水扁、民进党反“罢免案”的 态度更为强硬。

      陈水扁渡过权力高危期,但执政危机没有根本解除,“后扁时代”提前来临

  随着“罢免案”的收场,陈水扁暂时渡过了上台以来最大的权力危机,形式上重新回到“泛绿 盟主”的制高点,但其权力基础与正当性面临更为严酷的挑战。即使勉强撑完不足两年的任期,陈 水扁对岛内政局和民进党的主控力也将大幅下降。

  一是陈水扁声望遭受重挫,民众对陈水扁的信心危机加剧。除了过半“立委”支持“罢免案” 外,《联合报》民调显示,56% 的民众认为陈水扁领导威信荡然无存,不再适合担任台湾领导人, 创下历史新高;63%的民众对未来两年的政经前途表示悲观。

  二是“后扁时代”提前来临,陈水扁权力跛脚将更为明显。“罢免案”刚一结束,民进党内要 求陈水扁权力实质下放的呼声加大,甚至要求陈水扁提早推出2008年“总统”候选人。苏贞昌虽然 表面上“尊扁”,但开始改组“行政院”人事。一旦以苏贞昌为核心的新的权力中心提前建立,陈 水扁对政局的主导力将大幅下降。

  三是揭弊、查弊动作仍对陈水扁构成强大压力。如果弊案持续延烧,陈水扁夫妇涉案证据确凿 ,则民进党内的批评声浪势将再度出现。尤其是随着明年“立委”选举、2008年大选的临近,民进 党与陈水扁“切割”的需求有可能越来越大。岛内舆论认为“罢免案”暂告收场,意味着对陈水扁 、民进党“政治凌迟的开始”。

        蓝绿两大阵营将持续僵持对立,“台联党”发展进入新的盘整期

  “罢免案”虽然暂告收场,但蓝绿僵持对立将是未来两年台湾政局的常态。两大阵营将围绕“ 倒扁运动”、军购案、重要人事案、预算案及重要政策法案展开激烈攻防,尤其是围绕北高市长、 “立委”、“总统”等三项选举展开殊死搏斗。在蓝绿对立的大环境下,陈水扁当局施政难有大作 为。

  泛绿阵营内部,“台联党”急于与民进党切割,李登辉也摆出不惜与陈水扁决裂的架式。在“ 罢免案”的关键时刻,李登辉及“台联党”痛批民进党“假本土、真造神”、“施政无能”,“彻 查弊案无上限”。“罢免案”投票时12位“台联党”“立委”故意投下弃权票,不为陈水扁背书。 未来“台联党”将以“清廉本土”与民进党区别,牵制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抢夺对民进党贪污不满 的泛绿选民,扩大“台联党”的政治地盘。而李登辉与陈水扁争夺“台独盟主”地位的斗争将进一 步激化。不过,由于泛绿选民凝聚力强,“独派大老”对李登辉“弃扁”动作不满,尤其是陈水扁 手中握有李登辉当权时期搞黑金政治的证据,李登辉是否真与陈水扁决裂,“台联党”是否与民进 党分道扬镳,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可以肯定的是,受制于政治形势和实力原则,尤其是明年“立委 ”选举单一选区两票制的影响,“台联党”将继续萎缩。

     岛内局势继续朝着有利于泛蓝的方向发展,但影响两岸政局发展的变数依然不少

  2005年以来,岛内局势发展有利于泛蓝军,而不利于泛绿军。连战访问祖国大陆后,极大地缓 和了两岸紧张,国民党“反独促和、为民谋利”的政策施为受到岛内多数民众的肯定。马英九当选 党主席以来推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开始得到民众认同,提升了国民党的政党形象和政党支持率 。国民党在2005年底“三合一”选举中大胜,大幅提升了泛蓝士气,壮大了国民党的基层实力。马 英九的清廉、温和形象得到中间选民、甚至部分浅绿选民的认同。此次民进党虽赢得了“罢免案” 的虚假胜利,凝聚了深绿选民的支持,但丧失了创党以来的核心价值,“清廉、改革”形象遭受重 挫,不利于争取中间选民的支持。尤其是未来若爆出更大的贪污丑闻,民进党将为力挺陈水扁付出 更为沉重的代价。《联合报》6月28日最新民调显示,民众对民进党的满意度只有18%,不满意度高 达 68%,是民进党创党以来的最高点。民进党“立委”慨叹:“保了陈水扁,毁了半个民进党”。 岛内媒体预期,年底北、高市长选举和2007年“立委”选举,国民党都会“赢得很漂亮”。

  但“罢免案”过程透露出一些不寻常的信息,加之未来两年影响岛内政局发展的变数仍多,马 英九2008年选举能否代表泛蓝军夺回执政权仍变数多多。

  一是马英九“泛蓝共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部分泛蓝支持者及中间选民对马英九的领导力与 决断力不满。

  二是泛蓝高层潜存矛盾依然很多。

  三是族群牌、省籍牌效应逐渐递减,但仍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发酵。外省籍出身的马英九能否 克服省籍魔咒,仍是未知数。

  四是泛绿阵营的实力仍不可忽视,特别是民进党可能的“总统”参选人苏贞昌会利用行政资源 展现政绩的时间延长、空间加大,有利于争取中间选民的支持。

  五是美国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对2008年蓝绿参选人而言都相当重要。未来马英九能否得到美国 支持,目前还很难下结论。

      台湾当局调整大陆政策的压力持续加大,陈水扁决不会放弃 “法理台独”

  由于执政绩效不佳、民进党形象受重挫、“倒阁案”危机未根除,苏贞昌寄望以缓和两岸关系 作为施政重点之一,塑造其“务实进取、改善民生、力求和解”的正面形象,以转移焦点、展现政 绩、提振民进党士气、争取中间选民支持,既为年底北高市长选举捞取选票,更为2008年参选“总 统”铺路。未来苏贞昌有可能在“台湾主体性、政策主动性”的思路下,走与陈水扁“积极管理” 有所不同的路线,有选择性地、分阶段放开两岸经贸政策。除两岸达成的四项专案包机共识外,台 湾当局正酝酿推出一系列两岸利多政策,包括大陆观光客赴台、两岸包机常态化、扩大“小三通” 、台湾金融机构登陆等。由于李登辉及“台独基本教义派”的牵制,苏贞昌现行小幅开放的两岸经 贸政策能走多远,有待观察。

  维持台海现状最符合美国“以台制华”的战略利益。美国已表示“台独即是战争”,不可能允 许陈水扁挑战其台海政策底线。经受“罢免案”的冲击,陈水扁主导重大议题的能力受到冲击。因 而,陈水扁通过“公投制宪”实现“法理台独”的可能性下降。但如果弊案越查越大,执政困境越 陷越深,提前下台压力难以缓解,陈水扁仍有可能狗急跳墙,推动体制外的“公投制宪”,挑激两 岸紧张,加速向“台独基本教义派”靠拢,以转移权力危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