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今年初,陈水扁提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政策,有意遏制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今年7月,台湾当局召开“经济发展永续会议”,对有关两岸经贸政策争论不休,也未达到工商界强烈要求开放的预期。但这一切都未从根本上影响两岸经贸发展的大势。今年以来,不仅两岸贸易保持高增长,全年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而且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仍在持续增加,并且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与特征。
台商大陆投资额保持快速增长
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保持较快增长趋势,而且平均投资规模迅速增大。依台湾经济部门公布的数字,2006年上半年,台商投资项目数量尽管有所下降,但批准的投资额达35.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5.2%,是近年来台商投资额少见的高增长,而且平均单项投资规模达到685万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期,单项投资在20万美元以下的台商投资项目则达401件,投资总额达3359万美元。据统计,前五个月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合同金额达40亿美元,实际投资8.4亿美元,增长不快,主要是台商越来越多地通过第三地方式投资,对祖国大陆投资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台商投资产业除了服务业领域发展较快外,制造业投资主要集中在电脑、通信与视听电子产品、电子零组件与电子器材设备等领域。
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金额占台湾GDP的比重也快速上升。据台湾方面统计,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金额占台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1.53%上升到2006年上半年的2.11%。台湾《工商时报》日前发表的2005年1000大台商调查中发现,2005年1000大台商在祖国大陆的营业收入接近1万亿元新台币,较上年调查增长了360%,相当于同年台湾GDP的35%,显示了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营业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能源与原材料优势引导台商投资转向中西部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能源电力的紧缺,台商开始关注中西部能源资源丰富的市场潜力,开始向中西部投资转移。
全球最大的圣诞灯泡制造商——台商杨平和,今年5月正式在河南濮阳投资2亿元人民币,设立灯饰厂。杨平和表示,制造灯泡需要大量的天然气,加上这里工资低,是他选择中部地区设厂的重要原因。在广东台山设厂的台湾富海公司主要生产铝合金钢圈,该公司决定将第二个生产基地设在内蒙古包头市,也主要出于能耗与原材料便宜的考虑。
现在,山西已成为台湾鸿海集团在祖国大陆第三个重要投资地区。2006年7月,郭台铭参加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二期工程的奠基仪式,投资5亿美元兴建铝镁合金生产项目,并宣布要达成三个重要目标:一是建成祖国大陆最有规模、最具有科技开发实力的科技工业园;二是建成世界最大的镁铝合金科技制造与研发基地,使太原成为世界“镁都”;三是建成全球最好的科技园区。同时,鸿海精密公司董事会新近决定多个投资案,加大对山西地区机壳及冲床压件的业务。今年7月底,鸿海集团看好替代能源产业,与印尼金光集团、山西兰花集团合资18亿美元,在山西发展煤化工产业,决定设立年产150万吨甲醇、10万吨聚甲醛等石化产品的原料厂,发展替代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该公司还将与山西省签署多个投资协议书,投资领域包括IT、汽车零组件等项目。鸿海集团在山西的大手笔投资行动,可能带动新一波台商向中西部转移与发展。
另外,天津滨海新区地位的确立以及渤海湾经济区概念的提出,使这一地区成为未来祖国大陆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地区,引起台商向这一地区投资的热情。另外,山东省经济发展迅速,也吸引台商向山东半岛地区集中。山东省台办资料显示,上半年,全省引进台资项目188个,合同台资达16.7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10亿美元,均较祖国大陆整体的台商投资增长快许多。其中,具有公营背景的台湾“中国钢铁公司”与台湾东元电机公司合作,继苏州设厂后,又在青岛设立压缩机生产线,以满足祖国大陆庞大的空调市场的需求。可见,未来几年,中西部与渤海湾地区将成为台商投资的重点地区。
奇美集团大陆布局加快
曾经有争议的奇美集团在2004年许文龙发表引人关注的“退休感言”后,在祖国大陆的布局加快。七月底,广东佛山市政府与台湾奇美电子公司联合召开记者会,奇美电子独资在佛山南海科技工业园区设立南海奇美电子有限公司,首期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成为台商在佛山最大的独资企业。特别是双方以联合发布新闻的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是过去少见的,尤其是奇美集团一向以低调的方式在祖国大陆投资发展,此举是观察台商在祖国大陆发展举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日前,奇美实业公司董事长廖锦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身为全球最大的ABS生产商,奇美的发展得益于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因此奇美董事会决定要加大对祖国大陆的投资。除了上述模板生产项目外,还增资6000万美元投资宁波项目。看来,祖国大陆广大的市场将造就奇美发展的另一个春天。
文化金融服务领域的投资加快
近年来,祖国大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许多省市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与优惠政策,也逐渐为台商所关注。日前,台湾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回到故乡山西省,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决定投资1亿美元,在晋城投资富士康晋城影视城。郭台铭表示:将以创新方式进行文化产业开发,并与旅游、历史文化相结合。郭台铭的妻子罗玉珍也与朋友出资买下中影股份,显示鸿海集团有意开拓两岸的影视与文化产业。
除了文化产业外,商业、酒店、航空运输等都是台商积极争取的领域。6月初,台湾三越百货公司与北京联华集团合资7.5亿元人民币在北京合资兴建大型“贸易中心”,成为新光三越百货在祖国大陆布局的第一步,未来还要在重庆等地开辟领地。台湾远东百货也不甘落后,以独资方式在天津设立大型商场,成为该集团在祖国大陆设立的第12家商场。看好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前景与未来两岸直航的商机,台湾王鼎国际集团投资1亿美元,在厦门兴建超五星级的花园国际大酒店。台湾长荣航空公司投资近400万美元入股上海国际货运航空公司,预计可取得25%的股权,以抢占未来两岸航空市场先机。值得关注的是具有公营背景的台湾烟酒公司也正式“登陆”,在北京与上海设立办事处,开始销售台湾烟酒,并在祖国大陆媒体大打销售广告。这些投资动向预示着,一场新的台商投资领域与布局正在展开。
台商金融业大陆布局再出发
台湾银行与保险公司在祖国大陆设立办事处与分公司的行动在连续停滞不前三年之后,今年出现新的布局与发展趋势,尤其是台湾保险业在祖国大陆的布局明显加快。今年以来,先后有国泰人寿江苏分公司与杭州分公司、台湾产物保险公司上海办事处与新安东京海上产物保险公司上海办事处等获保监会批准设立。其中,国泰人寿在祖国大陆的发展最为积极与迅速,目前已在上海、江苏与浙江设立了三家分公司,确立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保险业的布局蓝图。其中与东方航空公司合作的上海国泰人寿保险公司,2005年保费收入达1.7亿元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居同期开业的各公司业务之首。同时,国泰世纪产物保险公司与祖国大陆的合作也积极进行,台湾当局已批准其2896万美元在上海设立分公司的计划,计划采取与国泰人寿与东航的合作模式,在祖国大陆设立子公司。新光金融控股公司所属的新光人寿保险公司也于7月决定与南方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合作,各出资2亿元人民币,成立新光(大陆)人寿保险公司,计划未来的布局将以“沪杭宁经济区”为主轴。可以预期,未来几年将是台湾金融业加快进入祖国大陆的关键时期,两岸金融业合作范围与领域将更加广泛。
台商投资医疗事业加快,医务人员“登陆”热出现
祖国大陆宣布台商可投资医疗事业及台湾医师可到祖国大陆考证行医后,很快出现台医务人员“登陆”热与台商投资医疗机构热。
祖国大陆人口众多,医疗服务无法满足庞大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商机无限,有实力的台商在祖国大陆2000年开放外资以合资方式投资医院后,台塑、明基与国泰等台湾大财团就开始评估祖国大陆的医疗市场,并积极布局。目前,台商在祖国大陆以合资或其他方式建立的医疗机构或诊所已有十多家,包括日月光兴联安诊所在上海浦东设立的景康诊所,明基南京医院,苏州医院,宝成集团在广东的裕元纪念医院,以及秀传纪念医院、宏恩医院等等。台塑集团先后在北京、上海、厦门等地考察,并于2005年与厦门海沧公用事业合资10亿元人民币,兴建厦门长庚医院,目前已进入最后阶段,预计2007年5月正式启用。
今年以来,台湾医疗界进入祖国大陆的脚步明显加快。旺旺集团2005年底在湖南长沙设立拥有600张病床的大型综合医院。今年7月,旺旺集团与台湾敏盛医院签订合作备忘录,未来包括台湾大学医院前院长李源德、前校长阿维昭等多位名医组成的医疗团队,进驻旺旺医院,成为台湾医疗人员输出大陆的重要一步。另外,台湾坜新医疗集团决定投资1亿美元在上海兴建联新国际医院。
台北市牙医师公会前理事长葛建埔与20多名台湾牙医师在四川华西口腔医院攻读硕士,并通过考试,有26人拿到执照,成为拿到牙医师执照的第一批医师。葛建埔结合国际资本与创投公司,筹集5000万美元,计划在四川、珠海等地成立牙医学院与医院。有迹象显示,像其他产业一样,台湾医务工作者开始加快在祖国大陆的发展步伐,台资医疗机构的投资加快。
两岸贸易有望突破1千亿美元大关
尽管年初陈水扁提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大陆经贸政策,但并没有影响两岸贸易的持续迅速扩张。今年以来,两岸贸易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06年上半年,两岸贸易总额达到50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2%,按此速度全年两岸贸易总额将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这将是两岸贸易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同期,祖国大陆对台出口95.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全年有望接近200亿美元;从台进口406.3亿美元,增长21.9%,预计全年达800亿美元左右;对台贸易逆差达310.6亿美元,规模在扩大,预计全年对台贸易逆差达到600亿美元,两岸经贸关系将更趋密切,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在祖国大陆集成电路与面板市场的庞大需求与供应不足情况下,台湾半导体与液晶面板及零组件对祖国大陆出口持续扩张,增长率30%,前四个月出口额就达110亿美元。贸易产品结构揭示,两岸市场的互补性仍然很高,贸易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