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6年第一期  > 正文

台湾“三合一”选举后两岸关系蠡测

日期:2008-06-11 09:03 来源: 作者:[美国]花俊雄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美国]花俊雄

  2005年12月 3日,台湾“三合一”(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长)选举结束,结果国民党大胜, 民进党惨败。国民党在县市长方面夺下过半的14席,其中包括台北县、宜兰县和嘉义市等具有指标 性意义的县市。在县市议员和乡镇市长方面,国民党获得的席次也大大超过民进党,如果加上无党 籍中偏蓝的席次,超出的幅度就更大。民进党自己打败了自己。

                  陈水扁的抹红战术失效

  尽管祖国大陆官方没有发表公开评论,但是“大陆因素”和“两岸关系”依然是朝野攻防的主 要议题之一。

  根据陈水扁历年来的行为模式,只要面临选举,蓝绿激烈对阵,就会把祖国大陆拉进来,制造 台湾受打压的悲情,同时抹红对方,制造“爱台”与“卖台”的对立,藉此保住“台独”基本盘, 并蒙混、捞取中间选票。这次,陈水扁又一如既往、故伎重施,只是这一次,不仅不灵而且惨遭大 败。

  陈水扁在全台助选演讲中,一再强调蓝营“联共制台”、“联共卖台”,绿营要“反共保台” ,县市长选战是“选台湾和选中国的决战”,如果泛蓝的席次过半,“立法院”就可能通过“台湾 版”的“反分裂国家法”(指亲民党提出的《两岸和平促进法》),这是“投降法”,到那时,台湾 就“去了了!”陈水扁坚持,在这次的县市长选举中,如果泛蓝赢得了过半席次,两岸政策只会更 加紧缩,绝对不会松绑开放。这些在他的“元旦讲话”中已经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蓝胜绿败与两岸关系变化

  2005年11月18日,美林证券公司发表的《台湾策略报告》根据民意调查分析,这次“三合一” 选举的确是民进党执政 5年来最大的挑战,“选举只要不是民进党大胜,对股市都是中性偏正面的 影响”,也就是对股市比较有利。如果民进党输了,或许将刺激它进行内部改革,在两岸关系上进 一步松绑。由于外资投入台股已久,在市场上占有一定分量,对台湾选举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因此,这份报告的分析,不能不引起蓝绿双方的重视。况且,持相同看法的外资机构不在少数,如 德意志证券、瑞士信贷、法国巴黎证券,都认为蓝营应会小赢。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和法国里昂证 券甚至预测,民进党会遭到重挫,迫使民进党重新思考对大陆的策略,加速两岸开放。

  马英九打蛇随棍上。他认为,如果这次选举,民进党大败,陈水扁将会有大动作,政局将有极 大变化。他呼吁选民让国民党赢得过半县市,催化陈水扁政府调整两岸政策。马英九指出,过去 5 年来,台湾经济不振,就是因为陈水扁政府画地自限,使台湾从东亚的中心变成边陲,这是民进党 最大的错误。台湾未来的发展要善用大陆经贸市场,避免台湾被边缘化。在这方面,陈水扁负有很 大责任。他希望,陈水扁不要赌气,“不要因为在野党主张应该开放,他就故意说要紧缩,这样的 话会害死台湾”。

                大陆关系是资产不是负担

  选举的结果表明,民进党历来靠操弄族群对立,省籍矛盾,爱台、卖台二分等选举语言迷惑选 民的招数已经失灵。在泛蓝三党主席连战、宋楚瑜和郁慕明相继访问大陆受到大陆民众发自内心热 情欢迎的场面,大陆日新月异的建设,通过电视屏幕,展现在台湾广大老百姓面前之后,陈水扁诬 蔑大陆打压台湾制造悲情,抹红对方的伎俩已经失效。国民党大胜,有力的证明了大陆关系已经不 是负担而是资产。民进党此次败选,使陈水扁面临从政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政治声望、个人信用跌 到谷底,今后两年何去何从颇费思量。衡量岛内外主客观情势,党内改革,内政建设,陈水扁可以 着力并取得重大成效的不多,发展两岸关系可能是比较容易突破并取得成绩的方面,关键在陈水扁 一念之间。

  解读这次的选举结果,不难断定,族群和谐、政党和解、两岸和平已经形成不可违拗、不可抗 拒的主流民意。衡诸台湾的经济发展情势,大胆、大力西进,已经是明显的主要趋向。

                避免台湾被边缘化唯一办法

  2006年元旦,陈水扁在新败之余,加上2008年自己不能再竞选,破罐破摔,紧缩大陆政策,使 两岸气氛紧张,甚至不惜抛出具有爆炸性争议的“宪改”话题,制造两岸对立,但客观情势并不容 许陈水扁率性而为。

  从台湾的总体经济看来,钢铁、航运、塑化、半导体等产业,都已经到了景气的顶点,未来两 年还看不到带动经济成长的产业。由于台湾岛内制造业资本已经相对充足,甚至有些过剩,再透过 增资方式,所能创造的利润相对有限,目前唯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明显刺激经济成长。但产 业结构调整,唯有通过加速两岸经贸交流及整合,才能落实。因此,加快大陆政策开放,就成了提 高未来两年经济成长率的不二法门。

  台湾“经建会”官员说,台湾目前最迫切的就是避免被“边缘化”。但执政党在各个面上“去 中国化”,台湾产业和人民孤守一岛,断了许多生路。僵固的政策钳制,太多的政治口号,扼杀了 台湾企业的竞争力。竞争力下滑,造成台湾贸易出超2005年前 9个月,掉到19.4亿美元,创23年来 新低。台湾财富成长正处于由正转负的临界点。两岸贸易要尽快正常化,两岸“三通”才能使台湾 免于被边缘化的命运。

                民进党内部的不同声音

  吕秀莲选前在接受某电视台采访时,公开与陈水扁唱反调。她指出,与大陆发展创造性关系, 将是选后民进党必须面对的四大任务之一。2005年12月 5日,前“陆委会”主委、现任民进党不分 区“立委”的蔡英文表示,民进党应修正路线,民进党不能活在过去,要活在现在。全球化是大势 所趋,民进党的本土化应适度与全球化结合。她认为,民进党应走“新中间路线”,两岸政策开放 应一步一步来。“立法院”民进党党团书记长陈景峻直言,选后民进党应重新检讨两岸政策,正视 两岸“三通”及直航的重要性,把大陆视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放弃“政治锁国”的心态,才能获 得民意的支持。他认为,陈水扁应把“爱台湾”的政治意识形态抛一边,全力拼经济。

                祖国大陆对选举结果的反应

  美国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政府一再重申,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是 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因此,每次中美峰会,讨论台湾问题已经成为必有之议。但是,2005年 9 月联大的中美峰会,以及10月20日布什访华,台湾问题都不再是焦点议题。促成这种转变主要归 因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中美关系目前处于历史最好的时候,中国提出与美国共同处理好西太平洋, 包括台湾问题的建议,使美国缓和了中国的发展将排挤美国在亚太地区发挥重大作用的忧虑;二是 泛蓝三党主席相继访问大陆之后,两岸关系已经呈现缓和局面,大陆对遏制“台独”更具信心。此 次选举国民党大胜,民进党惨败,表明岛内已经形成一股遏制“台独”的强大力量。

  因为更具信心,所以步伐就会迈得更大。顺应此次台湾地方选举结果所表明的民意,大陆将以 更积极的态度主导两岸经贸议题的开放。未来包括大陆游客赴台观光、台资公司大陆 A股上市,对 台商 300亿人民币的融资,都将加足马力全速展开,连战访问大陆后成立的“国共论坛”将以更积 极灵活的方式展开,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也将大力进行建设。预计祖国大陆秉持“以人为本”的对 台政策,今后将陆续对台湾民众释出善意,推出多项有利台湾民众的措施。

                台湾与大陆经济地理格局

  从大航海时代来临,西力东渐之后,台湾历来是西方跃进、经营中国大陆市场的跳板,这样的 经济地理格局,基本没变。如今中国大陆已然成为世界工厂,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台湾的希望 在大陆”这样的视野,已被视为理所当然,势所必至。而陈水扁经此一役之后,所剩的政治资本已 经不多,回旋的余地更小。如果要在2006年北、高两市市长选举和2007年“立法委员”选举以及 2008年大选争取中间选民,在两岸经贸交流政策方面,就必须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泛蓝阵营也会继 续争取两岸议题的主导权,祖国大陆更盼两岸持续和平发展。虽然有陈水扁“元旦讲话”中的全面 紧缩政策,以及“法理台独”和“新宪”,但选后两岸关系将持续发展,并形成新的格局的大势不 会改变。

  (作者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美国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