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6年第一期  > 正文

坚冰悄然融化 前景渐露光明─2005年两岸关系综述

日期:2008-06-11 09:06 来源: 作者:杨立宪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杨立宪

  2005年的两岸关系,可谓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以春节包机直航的突破开局,以胡锦涛总书记发 表“四点意见”、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台湾泛蓝三党主席相继访问大陆并与中国共产 党达成交流共识为重点,以大陆开放台湾水果零关税入关、宣布赠送两只大熊猫、对台湾学子赴大 陆求学实行同等待遇、简化台商台胞赴大陆通关手续、两岸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活跃等为“链接” ,以泛蓝在岛内“三合一”选举大胜为结局。这一切的一切,都意味着两岸关系进入了转折点暨新 阶段。坚冰悄然融化,前景渐露光明。

            中央对台政策调整,激活两岸关系一盘棋

  2005年 1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江泽民同志“八项主张”发表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系统总结10年来两岸关系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新一届中央政府对当前台海局势的基本看法及对 两岸关系重大问题的政策主张,传递了多项新的信息,如:进一步说明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考 虑,明确将本着“四个有利于”维护台湾同胞的权益,对两岸关系现状作出清楚定位,对两岸谈判 、协商的对象和议题表达“开放”态度,将广大民进党成员与极少数顽固“台独”分子进行区别, 欢迎他们“以适当身份来大陆参观访问”等。

  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议上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并作出庄严 承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信赖、依靠台湾同胞,并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千 方百计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

  3 月14日,全国人大高票通过了体现上述两位领导人讲话精神的《反分裂国家法》。上述“两 讲一法”代表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台政策上的新思维,这就是“以民为本两手硬”。“以民 为本”即是将反“独”促统事业交由全国人大讨论,凝聚共识,形成法律,昭示天下,上下一心推 动;同时,全心全意地尊重、相信和依靠台湾人民的大多数,争取台湾同胞民心转变,两岸合力发 展。“两手硬”即是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允许“台独”分 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中央对台政策新思维,极大地鼓舞了希望祖国统一富强的全球华人,也犹如震爆弹般极大震慑 了“台独”及其支持者,同时也激活了两岸关系棋局。就在贾庆林讲话两天后,台湾亲民党主席宋 楚瑜表示,不排除上半年组团访问大陆,“打开两岸僵局”。2 月24日,急于稳定第六届“立委” 选后政局的陈水扁,与宋楚瑜达成以“遵守‘宪法’、维持现况、共创和平”为“现阶段两岸关系 最高原则”的“十点共识”。3月1日,陈水扁在一个视讯谈话中公开称,要把台湾“国名”改为“ 台湾共和国”,他“任期内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要自欺欺人”,“就是李登辉也做不到”。3 月 26日,正值岛内“台独”势力聚众游行“反《反分裂国家法》”之时,民进党当局聘请的“总统府 资政”、台湾奇美集团创办人许文龙公开发表“退休感言”,强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反分 裂国家法》令他“心里踏实”,台湾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陆,搞“台独”只会把台湾引向战争等。这 番谈话在岛内社会引起巨大震撼,重创“台独”阵营。紧接着,中国国民党宣布将派副主席江丙坤 率领高层访问团访问大陆,为随后连战主席访大陆进行“破冰、探路之旅”。至此,持续多年的两 岸紧张关系终于出现转寰的迹象。

            台湾泛蓝三党主席来访,推动两岸关系走向缓和

  3月28日至 4月1日,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一行33人访问大陆,成为1949年以来首个以国民党名 义登陆的代表团。一行人受到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接见,并与中台办主任陈云林就促进两岸经 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举行会谈,达成十二项初步成果,满载大陆人民对发展和改善两岸关系的真 情实意而归。

  4月26日至 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代表团赴大陆进行“和平、和解之旅”,足迹到达 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四地;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主席举行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60年来的首次 会谈,并达成体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 护两岸同胞利益的五项共识。此次访问不仅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两岸关系史上一个 重要的里程碑,表明两岸关系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国共两党能够放下历史恩怨,以对民族、 历史负责的勇气和魄力,共同为寻求两岸和平之路创造契机。

  5月5日至13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代表团赴大陆进行“搭桥、工作之旅”,展开亲民党与中 国共产党首次党际交流对话。胡锦涛总书记与宋楚瑜主席达成了坚持“九二共识”(“两岸一中”) 、坚决反对"台独"、促进建立两岸和平架构、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促进协商台湾民 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等六项共识。

  7月6日至13日,新党主席郁慕明率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陆访问团赴大陆进行“民族、历史之 旅”,胡锦涛总书记对新党坚持反“独”促统的鲜明立场予以充分肯定。

  台湾泛蓝三党代表团大陆行引发海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台湾媒体予以全程跟踪报导和现场直 播,不仅将访问团一举一动原原本本传回岛内,也使大陆对台政策新思维及其诚意与善意突破民进 党当局的阻挠,充分传达到岛内,收到极好的宣传效果;通过中共与泛蓝三党代表团的良性互动, 不仅建立起日后两岸进行党际平等交流的全新平台,也大大拉近了两岸人民的情感距离,连、宋二 位党主席在访问大陆后的个人声望亦显著上升,两岸关系由此出现了自1949年以来从未有过的温馨 与缓和的局面。

            陈水扁当局陷入困境,激进“台独”受到重挫

  民进党当局执政五年来,以“台独”意识形态挂帅,不仅使两岸关系出现僵持局面,也使台湾 经济在停滞和衰退中摆荡,人民实质所得不进反退,民生痛苦指数一直居高不下,政绩乏善可陈, 更因坚持推动“公投正名制宪”的实质“台独”路线,制造两岸关系紧张局面,危害台海和平稳定 架构,而受到祖国大陆的遏制,甚至连美国也不得不表示不支持。

  2004年底,尽管陈水扁当局使出浑身解数力拼第六届“立委”选举过半,结果事与愿违,“立 法院”仍维持“朝小野大”局面,显示台湾民众期望朝野合作、“蓝绿”共治、维持现状、两岸和 平,反对进行“台独”冒险。在这种情势下,陈水扁不得不对人事和政策等进行微调,包括辞去民 进党主席一职,启用主张“宪法一中”的高雄市长谢长廷任“行政院长”;提出“政党和解”主张 ,举行“扁宋会”,重申“遵守宪法”和“四不一没有”,发表“三一谈话”等。上述举动无非是 想告诉人们,他是为缓和与发展两岸关系迈出了步伐,也为随后泛蓝三党与中共开展党际交流开启 了机会之门,但也因而遭到激进“台独”势力的强烈反弹。

  因担心“台独宏图”毁在陈水扁手中,“扁宋会”特别是“三一谈话”发表后,多位“台独” 大佬如辜宽敏、吴澧培、黄昭堂、金美龄等纷纷请辞“资政”和“国策顾问”职,“台独”精神领 袖李登辉痛斥陈水扁“相亲变成上床”,不少重量级党员投入李登辉台联党的怀抱,“台独”基本 教义派群众的抗议电话充斥民进党中央党部,民进党内部对陈水扁的不满也呈现公开化。在泛绿阵 营强大的压力下,陈水扁再一次表现出善变的机会主义个性,如:对“扁宋会共识”一会儿信誓旦 旦“保证遵守”,一会儿又自打耳光予以扭曲否认;对连宋大陆行一会儿肯定,一会儿又通过“府 院党”高层会议达成限制两岸交流的“七点共识”;一会儿鼓吹“扁胡会”、想青史留名,一会儿 又说与大陆“没什么好谈的”;一会儿骂李登辉、与激进“台独”划清界限,一会儿又想方设法去 修好关系、继续鼓吹“正名制宪”。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表明陈水扁已明知“台独根本行不通” ,但又无法摆脱泛绿阵营对他的束缚——因其权力的来源与维系全靠民进党暨泛绿阵营。整个民进 党当局出于巩固执政权力和选举的现实利益考量,为了夺取年中“任务型国代选举”、年底“三合 一”选举的胜利,进而为2006年台北高雄市长和市议员选举、2007年第七届“立委”选举以及2008 年大选获胜奠定基础,防止泛绿阵营分裂、选票流失、民进党基本盘崩溃等,不可能允许陈水扁在 政治路线上有任何动摇。在这种背景下,陈水扁只能任由其两岸政策失去空间与弹性而无能为力, 甚至完全按着“台独”的惯性思维,继续其一贯的分化与“抹红”泛蓝阵营的卑劣伎俩。

  2005年,台湾政治发展有了新轨迹。高铁案、股市秃鹰案、二次金改、中华电信释股案和高捷 弊案等疑似“金权勾结”、利益输送的弊端渐次被曝光后,不仅民进党长期赖以自傲的“改革”、 “清廉”形象破败,也连带令人怀疑其“台独路线”及“台独代表”的正当性何在。陈水扁因失政 失德加失言,民调满意度由年初三成四一路下滑到年底二成一,不满意度则由五成一上升到六成二 。与此同时,连宋大陆行后民调支持率上升,带动了泛蓝整体的士气;民望甚高的台北市长马英九 通过党员直选高票当选国民党主席,顺利完成国民党最高权力的世代交替,在台湾政坛刮起“马旋 风”。两相比较,民众对民进党执政感到失望,对国民党和马英九则抱持一定的期待,这种情绪反 映在年底“三合一”选举结果上,就是泛蓝以夺得三分之二县市长席位(较上次增加 6席),特别 是“光复”民进党连续执政长达16年的超级大县台北县,以及有“民主圣地”之称的宜兰县与嘉义 市,得票率为52.26%(较上次增加4.86%)而宣告大赢。民进党则以浅绿选民动摇、得票率降低、 政治版图锐减、政治领袖摧折及“核心价值殒灭”而宣告大输。这是激进“台独”路线自2000年民 进党上台执政以来所遭遇到的最大挫折。

              空前活跃的两岸各项交流交往

  为促进两岸全方位交流交往,祖国大陆在2005年内主动出台或调整了多项政策措施。如:积极 促成两岸春节包机直飞和进行客货运包机直飞谈判;宣布将全面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自8月1 日起将检验检疫准入的台湾水果由12种扩大到18种,并对其中15种实行零关税措施(台水果输往大 陆的成本因此降低了约 1/4);放宽台胞在大陆就业的条件;简化台胞往来大陆的通关手续,将台 湾居民入出境、居留手续合二为一;秋季开学起实施对台湾学生与内地学生同等收费制并设置专项 奖学金;国台办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合作协议,为台资企业提供 300亿人民币开发性金融贷款;将 台湾记者在大陆驻点采访的时间由现行的每次1个月延长至每次3个月等等。上述政策措施有效地促 进了海峡两岸全方位的交流与交往活动的开展。

  两岸直接通航与民航合作取得进展。1 月15日,海峡两岸民间航空业代表在澳门就台商春节包 机达成共识,并于1月29日至2月20日顺利完成“直接对飞、双向载客、不中停第三地”的包机业务 ,祖国大陆民航客机56年来首次降落台湾。9月5日起,经大陆有关部门批准,台湾长荣、中华、立 荣、华信四家航空公司的客货运输定期航班可经大陆空域飞往欧洲和东南亚有关国家,此举将节省 上述航空公司的飞行时间,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增强竞争力。截止9月8日,经金厦航线 通关旅客突破50万人次,累计超过百万人次。

  中国共产党与泛蓝阵营的党际交流活跃。除了国亲新三党高层团来访外,7 月初,由江苏省主 办,主题为“两岸合作、共同发展”的“两岸县市‘双百’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祖国大陆东南 沿海3省1市百名地方人大代表与应邀出席的百名台湾县市议员出席了此次论坛。与会人员就两岸县 市经济、文化、市政建设交流等两岸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了研讨;8 月下旬,为落实国共两党关于 加强党际交流的共识,国共两党基层交流正式启动,首批台中市、台南市、彰化县、新竹市和基隆 市的国民党党部先后与厦门、深圳、青岛、苏州、宁波 5个城市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务部门进行了对 口交流;9 月中旬,中国共产党与亲民党在上海联合举行了“首届两岸民间菁英论坛”,就促进两 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发表共同建议。

  两岸出现新一波经贸交流热。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1至11月,两岸贸易额达820.2亿美元,同 比增长15.8%;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149.5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大陆自台湾进口670.7亿美元, 同比增长14%,大陆对台贸易逆差超过500亿美元。同期按投资者注册地为台湾统计,大陆共批准台 商投资项目3526个,同比下降2.9%;合同台资金额88亿美元,同比增长3.8%。 截至2005年11月底, 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7714个,实际使用台资414.8亿美元;投资大陆的台商超过60万人,台湾1200 多家上市、上柜公司中有一半以上在大陆投资。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 场、最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和最大的投资地区。

  与经贸交流相关,5月,台商成霖企业在大陆转投资的成霖洁具正式在深圳交易所A股挂牌,成 为首家在深圳 A股挂牌的台资企业公司。10月,金门、马祖地区开办新台币与人民币的现钞买卖业 务,平均日交易额达人民币百万元以上。

  两岸科技文化学术交流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两岸教科文交流活动达300多项,有 3000多人次参加。诸如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纪念中国同盟会成立 100周年研讨会、情 系敦煌--两岸文化联谊行、海峡两岸南音展演暨民间艺术节、海峡两岸文化节暨京台文化周、第一 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论坛、第四届民族音乐创作奖暨论坛、两岸当代 艺术学术研讨会、第六届海峡两岸儿童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学术研讨会、2005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论坛、首届台湾美食文化节、海峡两岸道教音乐会、皖台民间艺术节等多项活动,相继在大陆或台 湾举行,吸引了两地多家文化机构团体或个人参加。年内共有1000多名台湾学生来大陆求学,台生 在大陆总数已近万人。

  两岸人员往来创新纪录。10月28日,中国旅游协会会长邵琪伟应台湾观光协会邀请,率“大陆 赴台旅游考察团”一行66人对台湾进行了为期10天的旅游考察,积极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做准备。 截止2005年9月底,台湾居民累计来大陆已超过3700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累计超过110万人次。赴 台交流项目已达28260项,人数超过20万人次,两岸人员往来与各项交流方兴未艾。

  总体而言,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中,中央对台政策积极主动,对台工作有声有色,两岸政党交 流出现突破,民间各项交流交往更加活跃,激进“台独”势头受到遏制,两岸关系大局基本稳定, 出现了有利于朝着和平稳定双赢方向发展的新形势,两岸关系已进入了转折点。这是两岸综合实力 对比此长彼消、两岸民间经贸文化交流交往发展到相当程度、国际大气候和岛内小气候有利于反“ 独”促统、特别是中央对台政策调整“激活两岸关系一盘棋”的必然结果。

  展望2006年,两岸关系将会延续上一年的走势继续向前发展,越来越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也 应看到,民进党当局从偏狭过时的思维观念和党派私利出发,不会自然而然地放弃“台独”神主牌 ,不会任由岛内“大陆热”的发展而自陷于被边缘化的地位,而会千方百计与大陆和泛蓝阵营争夺 两岸关系主导权,抓紧陈水扁任内的最后两年和2008年大陆办奥运会的时机,加紧落实“台独时间 表”,在“正名制宪”上迈出新的步伐。如此,必将激化矛盾,使两岸关系紧张,祖国大陆对此应 做最坏的思想准备。不过,如今大陆在两岸互动中已掌握了更多的筹码和胜算,“台独”分子如果 不识时务硬要胡来,最终只能落得个“螳臂当车”的悲惨下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