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自台湾问题形成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的主要社会意识,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治力量的引导下出 现了一些变化,在对岛内朝野之争和统“独”力量演变发生作用的同时,也对国家认同和统一进程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充分认识台湾内蕴理念的演变及其内涵,承认台湾民众中广泛存在的社会意识 中的合理成份,认清不同时期的执政当局向社会灌输的意识的意图,有利于掌握台湾社会的特征, 有利于了解台湾同胞的“所思所想所要”,有利于缩短两岸在认知上的距离。
推动社会前进的“自发的意识”
从内涵、作用和影响上分类,“自发的意识”可以分为祖国意识、台湾意识、发展意识和民主 意识。
祖国意识。无论是史前文化时期,在台湾海峡海进海退阶段,从大陆沿海来到台湾的早期居民 ,还是来自福建和广东等省的移民,以及国共内战结束前后来到台湾的各省同胞,他们远离故乡, 定居台湾岛,经历过开发、建设台湾的艰辛和反击外国列强侵略的斗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成为 基本的思想意识。特别是在日本侵占台湾50年间,在广大台湾同胞中,祖国意识突出的表现出来。 集中体现为:一是对祖国的向往。面对民族危机,台湾同胞分外向往自己的祖国,丘逢甲等人出面 成立抗日临时政权,表示对中央政府“恭奉正朔,遥作屏藩,气脉相通,无异中土”。反映了台湾 同胞在清政府被迫割台后,依然把台湾自觉定位为中国一部分。“……台湾即使一时被日本所占有 ,总有一天会收复回来。汉民族一定会复兴起来建设自己的国家。老人们即使在梦中也坚信总有一 天汉军会来解救台湾的。台湾人的心底,存在着‘汉’这个美丽又伟大的祖国”。二是维护祖国领 土和主权完整。出于强烈的祖国意识,台湾同胞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当祖 国大陆面临日寇全面侵略时,5 万多名台湾同胞奔赴大陆,参加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从中辉映的 是台湾同胞的中国心。两岸暂时分离后,台湾同胞殷切盼望结束两岸隔绝的日子,推进两岸关系发 展。即使在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误导下,台湾同胞的祖国意识依然存在,并且以反对 “台独”冒险、发展两岸交流的方式表现出来。应该说在“自发的意识”中,祖国意识是最基本的 意识,也是“台独”势力诬蔑、误导、异化最多的理念。
台湾意识。从历史上看,台湾移入民的故乡不一,来到台湾的时间不一,到达台湾后都把定居 点当成第二故乡,具有很强的“本土意识”。主要表现为:一是开发台湾,移入民“带去先进的生 产方式,由南到北,由西及东,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大大加速了台湾整体开发的进程”。整个台 湾地区,就是由闽粤移入民一锹锹、一块块的开发出来的,这成为台湾意识产生的客观基础。二是 爱惜台湾。无论是闽粤的第一代移入民,还是后来赴台的民众或是他们的后代,对于历经 400多年 开发台湾的过程和艰辛,有着清楚的认识和明确的记忆,爱护台湾、建设台湾、珍惜台湾的心情成 为台湾意识产生的现实因素。三是宣传台湾。正是因为开发台湾的艰辛和爱惜台湾的心情,形成了 台湾意识中的重要成份——宣传台湾,抓住机会,宣传台湾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成果。四是 不忘大陆故乡。作为移民社会的社会意识,既有出于对定居地的爱形成的“本土意识”,更有对隔 海相望的家乡的爱形成的“故乡意识”,在“自发的意识”中,台湾意识和祖国意识并不矛盾,台 湾意识与“故乡意识”更是相互辉映。五是历史教训。经过50年的被割让和被殖民的经历,经过反 侵略战争的提炼,台湾同胞更加强调台湾意识,要求祖国重视和肯定台湾地区的价值,要求尊重台 湾同胞的愿望。
发展意识。作为移民社会,人民本身具有很强的发展意识。台湾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较早,商 品贸易起步快、规模大,近代化建设走在了大陆各省市的前列。台湾建省之后,经济更有了飞速发 展。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和取得的成就,强化了台湾同胞的发展意识。在日本侵占台湾后,开始把台 湾作为日本进行太平洋战争和侵略中国的基地,大量掠夺台湾各种资源,台湾同胞在以各类方式进 行抵制的同时,顽强不息、发展台湾实业。台塑集团的王永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养鹅哲学 ”。他以外表不堪食用的高丽菜喂养瘦弱的鹅,鹅居然会长得壮硕无比,表明不是本身体质的关系 ,而是环境的关系。人只要给予适当的培养,就可以充分发挥才干。台湾光复后,中小企业迅速发 展,社会和经济得到极大改善,对此,社会上存在的发展意识起了很大的作用。发展意识是自发意 识中最为活跃的成份。
民主意识。民主意识是自发意识中最为深层的因素。台湾社会的民主意识比较流行。其产生的 根源是:一是移民社会的性质决定的。移民大都是同一宗族或同一村落的志同道合者结伴而来,艰 苦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导致个人单干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在生活方式、生产关系、劳动成果分配 上,大都采用集体方式进行,以平均主义为原则,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养成了民主的习惯,民主意识 比较好地沿续下来。二是对殖民统治的痛恨。日本侵占台湾50年间,中国人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权利 。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同胞成为奴役对象,变成“三等公民、无权公民”,自然产生了反抗侵 略、回归祖国、当家作主等民主意识,核心是追求爱国民主。三是对专制统治的反思。国民党蒋介 石集团到台湾后实施专制统治,使处于政治高压下的台湾同胞内蕴的民主理念越积越多,核心是要 政治权利,是追求政治民主。同时,国民党当局从1950年开始的县市以下行政长官和民意代表选举 ,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宪政改革”,促使民主呼声、民主意识越来越强。
主流意识的形成是与其历史、社会、文化、政治背景联在一起的。台湾基本是移民社会,与大 陆同胞有着共同的遭遇和命运,因而台湾同胞一直生活在中华文化氛围之中。上述主流意识可以说 是自发产生,却又贯穿于整个台湾社会发展过程,反应出大多数台湾同胞的基本立场和要求,成为 台湾社会中最为积极的因素,成为制约“台独”进行政治冒险的重要力量,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社 会基础,推动了台湾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阻碍社会发展的“灌输的意识”
在台湾社会近代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统治集团为了各自的政治意图,利用公共权力,向社 会强制灌输各自的意识形态,主要有“皇民意识”、“反共意识”和“台独意识”。
“皇民意识”。日本侵占中国台湾后,为弱化台湾社会固有的“自发意识”的影响力,极力灌 输“皇民意识”。一是把日语当作“国语”。下令撤销学校汉文科,废止各种报刊中文版,强迫台 湾民众学习、使用日语,不学日语者征收“过怠金”。二是禁止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只准设拜日本天照大神。三是禁止使用中国人的姓名。从1940年 2月11日的“皇纪2600年纪念日” 开始,专门设立“更改姓名推进会”,通过警察等机构强制推动“改姓名运动”。四是愚民政策。 中国人没有立法权,在受教育方面,推行中国人和日本人分离制度,中国学生上中学的录取率不到 日本人的25%,大学阶段中国学生更是寥寥无几。五是挑起民族仇恨。从1944年9月起,强征约20万 中国人作为军人或军夫参战,战死和病死者约3 万余人。殖民当局不仅是为了弥补兵源不足,更是 通过台湾军人到大陆战场与中国军队作战方式,让两岸同胞结为“骨肉寇仇”,达到“皇民化之彻 底”的目的。
正是因为“皇民意识”与以“祖国意识”为核心的台湾社会中的自发意识发生激烈冲突,所以 “台湾光复,日本人在台湾50年来苦心经营的‘皇民化’教育在一夜间就被推翻了。”“皇民化” 和“皇民意识”只在李登辉等一些特殊而有限的群体中继续存在。
“反共意识”。这一意识主要是台湾当局所为,在不同阶段的内涵不同。蒋介石时期,“反共 意识”的本质要处理内战的遗留问题,在巩固在台湾地区统治基础前提下,图谋实现“反共复国” 图谋。为此建立“反共体制”,“反共”成为执政党的基本路线,“反攻大陆”成为全社会必须完 成的中心任务,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经济建设、军事整顿、文化教育和社会管理各个领域都要服 从于“反共总目标”。在大陆政策上,封锁海峡,进行不少军事反攻活动。蒋经国时期,继续强化 “反共意识”,在岛内逐渐放松政治控制、开始全面经济建设的同时,依然在大陆政策上顽固坚持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直到后期在祖国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为核心的对台政策推 动下,在两岸同胞的呼吁下,台湾当局取消“戒严”,开放部分台胞赴大陆探亲,反共政策有所调 整,反共立场有所松动。李登辉、陈水扁时期,从政治对立意义的反共立场已经改变,反共意图出 现两大调整,一方面是把维持统治基础需要的反共方针,演变为“和平演变大陆”;一方面是把“ 反共意识”与“台独”主张捆绑在一起,“反中”取代“反共”。
“台独意识”。向社会强制灌输的意识形态中,“台独意识”最为恶劣,负面影响也最大。“ 台独意识”出现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二:一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不甘心台湾回归中 国。日本宣布投降后,曾任日寇台湾军参谋的陆军少校宫悟郎、牧泽义夫等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势力 ,想以台湾为基地负隅顽抗,图谋组织“台湾治安维持会”变相宣布“台独”,此事因为台湾同胞 的抵制而失败。二是台湾有一些人在国际反华势力支持下甘心分裂祖国。台湾光复后,国际反华势 力先后在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地,豢养一批“台独”分子,成立“台独”组织,进行“台独”活动 。“台独意识”泛滥的原因是民进党成立后,特别是“宪政改革”开始后,“台独”借助多元政治 、打着民主旗号,完成“合法化”,活跃在台湾政坛,开始有计划有步骤有规模地向台湾社会灌输 “台独意识”。与之相配合的是,控制国民党和执政当局的李登辉,利用公共权力,从理论到实践 开始全面灌输“台独意识”。民进党执政后,作为台湾地区的第一个“台独”政权,正在把“台独 ”主张具体化、实践化、政策化、社会化,正在把台湾社会作为“台独的政治试验田”,正在把“ 台独意识”向社会各个角落渗透。
围绕“台独意识”产生的“异化的意识”也最多,已经引起台湾社会思想的混乱。在嫁接“台 独意识”后,“祖国意识”被异化为“主权分裂,治权分离”、“一边一国”、“中华民国就是台 湾,台湾就是中华民国”、“建立完整、正常和伟大的国家”、“台湾正名”、“台独国家认同” 等“台独意识”;“台湾意识”被异化为极端化的“新台湾人”、“新兴民族”、“本土化”、“ 本土意识”、“台湾主体意识”、“台湾主流意识”等“台独意识”;“发展意识”被异化为“三 通不是灵丹妙药”、“台商投资大陆是掏空台湾”、“戒急用忍”、“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等“ 台独意识”;“民主意识”被异化为“省籍对立”、“主权在民”、“住民自决”、“公投入宪” 、“公投制宪”、“民粹主义”等“台独意识”;“反共意识”被异化为“国共之争已经结束,台 湾问题不是内战遗留问题”、“民进党不反共,与中共打交道没有历史包袱”、“民进党愿意与中 共讨论两岸关系”等“台独意识”。陈水扁当局向社会灌输的“台独意识”,本质是分裂中国的领 土和主权,后果是逐渐在把台湾同胞推向战争灾难之中,因此始终无法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在“灌输的意识”中,“反共意识”已经过时,随着祖国大陆的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 提升,“反共意识”所起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大陆的落后、贫穷等条件已经消失,“反共意 识”的市场在日益萎缩。“皇民意识”是想奴化中国人,是要霸占中国的领土台湾;“台独意识” 是要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在两岸暂时分离现状下,“台独意识”是“皇民意识”的再版和发展 。“台独意识”一是图谋塑造“台独国家认同”,图谋实现李登辉提出的“只要达到 75%的‘国家 认同’,‘台独’就实现了”的胡言。陈水扁当局更是宣称,“中华民国就是台湾,台湾就是中华 民国”,“最好的国名是台湾,台湾是最好、最有力、最美及最贴近人民土地的国名”。二是激化 社会基本矛盾。“台独”当局抓住一切机会宣扬统“独”对立,煽动民粹主义,“民主意识”、“ 民主呼声”、“民主行为”、“主流民意”、“主流意识”等成为“台独”的借口。三是恶化两岸 关系,把两岸关系几近推到危险的边缘,严重干扰两岸交流的进行。由于“灌输的意识”和“异化 的意识”与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发生冲突,因而必然引起台湾同胞的警惕和抵制。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