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06年12月9日,郝龙斌在台北市长选战中以69万多票胜出,当选台北市长。
名门之后 学者从政
郝龙斌1952年8月22日出生于台北,祖籍江苏盐城。其父郝柏村是国民党军政元老,历任“国防部长”、“行政院长”、“总统府资政”、国民党副主席,母亲郭苑华,曾任“国防部妇女分会主任”,郝龙斌是长子。
郝龙斌小时生活在台北新店清潭附近的眷村,小学毕业后进入新店的台北第一女子中学新店中学分部读书,父亲担心儿子自小在女性环境中成长影响他的“男子气概”,遂把他带在身边,随父亲的军旅调动而辗转就读了嘉义、台北的三所中学。大学联考前,郝龙斌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填报军校,而是选择了台湾大学医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优秀,郝龙斌自认联考过关没问题,不料却落榜了,第二年才考上台大,而且是被自己随意间加填的一项志愿农化系录取。
父亲投身军旅,父子因而很少见面,高考的挫折,对郝龙斌人生观的形成不无影响。不能天天见到父亲的童年让郝龙斌心存遗憾,他既不想让自己变得像父亲那样无暇家事,也不希望失去自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父亲温暖的怀里长大”。此外,郝龙斌还从父亲身上体会到人生是不能规划的,他自身的高考经验也验证着这一点。不失自我、随缘行事,可以说是郝龙斌从政后种种际遇的阐释。
大学毕业后,郝龙斌申请到奖学金,赴美留学。1984年获得马萨诸塞州立大学食品科技博士学位后,回到台大教书。这时,他更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名门之后的压力,也更不愿忍受在别人心目中自己只是“郝柏村儿子”的形象,他要做个独立于父亲的自己,要以自己的成就向人们证明他就是“郝龙斌”。于是,他一头钻进学术领域,36岁就升任教授,占据着食品研究领域的一席之地。他说:“做学问靠的是本事,总不会有人说,这个研究也是爸爸做的吧?”
这时的郝龙斌,事业有成,夫妻恩爱,幼女绕膝,人生该有的他都有了。如果不是鬼使神差,“红十字会”总会长引导他接触了公益活动,让他发现“关注自己的成就远不如关注别人的苦难有意义”;如果不是偶然在一次体检中被误诊为肝癌,经历了一次死神的考验,他不会去思考他是否要将今后的日子贡献给社会。
1993年6月,郝龙斌在国民党北知青党部以第二高票当选国民党“十四全”党代表,继而当选第14届中央委员。1995年8月,他决定参选“立委”,并加入国民党“立委”党内初选的竞逐。
舍国民党而入新党
受国民党内以副主席郝柏村、林洋港为首的“非主流派”与党主席李登辉为首的“主流派”斗争的影响,国民党党内“立委”提名初选,给郝龙斌的感觉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就是“受辱”。国民党将郝龙斌的配票区放在台北市松山区,而该区向来是国民党的“沦陷区”,选民生态与郝龙斌的形象完全冲突,且郝龙斌从未经营过,将他放在这个位置,摆明了是让他落选。这种“名为提名实为打压”的做法,加之党内又有“他父亲是郝柏村他才被提名”的传言,让郝龙斌心灰意冷。
与此同时,新党从一开始就说服郝龙斌投入新党参选。其实,郝龙斌加入新党早在当年7月下旬就已定案,这是因为赵少康力劝郝龙斌,也是郝龙斌基于上述有关国民党、新党、“非主流”三方得失后的最终抉择。他要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在这场攸关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前哨战中,挑战李登辉,也要在新党阵营中实际融入“非主流”及“新同盟会”的势力。
当年8月8日,郝龙斌在国民党提名名单公布前夕,发表“孤星照不亮满天晦暗”的声明,召开记者会,宣布退出国民党“立委”党内提名竞争,走出与国民党决裂的第一步。8月16日,郝龙斌辞去国民党中央委员和党代表职务,加入新党。8月17日,郝龙斌获新党提名,竞选台北市北区“立委”,12月高票当选。继1995年底当选“立委”后,于1998年底再次当选连任。
在6年“立委”任内,他始终专注于教育、医疗、卫生等专业议题的法案。在新党泡沫化的过程中,党内大佬隐退、中生代出走、人才不断流失,2000年3月、2001年2月郝龙斌两次被新党全委会推举,承担了新党领导人的重担。从参加“总统府”两岸跨党派小组、举行“扁郝会”、为在野联盟高峰会牵线搭桥到退出跨党派小组,郝龙斌每个举动都使新党有机会在政坛上争得一席之地,虽然影响不是很大,但对于处境困难的新党而言,却弥足珍贵。随着岁月推移,郝龙斌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与新党固有的意识形态间的差异。他认为,新党应该走出固有的意识形态,往中间移动,如果一味选择对立只会让新党的路子越走越窄。因此,他在政党轮替后蓝绿激烈对峙的政治气氛中,与陈水扁当局合作,也一次次引来泛蓝阵营的强烈质疑和抨击。
由于郝龙斌的从政理念和风格与政党领袖要善权谋敢冲突的行事风格相差甚远,其“向中间移动走新路”的政策路线也与新党同事间的裂痕日益加深,不仅使新党内斗加剧,也让郝龙斌更加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一个政党领袖,他说“做新党全委会召集人,我自己看着都不像,那不是真的我”。
“环保署长”辞官转战台北市长
早在2000年4月唐飞“组阁”时,郝龙斌就曾经被征询是否有意出任“环保署长”,当时他虽有意愿,但一方面正值新党在选举中败选,党内士气十分低落,加之面临“国代”选举,在个人仕途与“终结新党”的抉择中,他放弃了前者,婉拒“入阁”。而当2001年2月张俊雄“组阁”,再次征询他的意愿时,郝龙斌觉得,自己在新党已无着力之处,留下来也难挽新党泡沫化,并自认“不是擅长搞选举的人”,没有把握带领新党赢得年底“立委”选战迈过5%的政党门坎,何况,党内有人正极力劝说创党大老“重出江湖”,帮助新党渡过难关。在这种情势下,郝龙斌希望借着“入阁”从事环保工作,向外界证明新党是一个“热爱土地、热爱台湾”的政党,扭转外界对新党的刻板印象,并在陈水扁答应其提出的“不改变在国家定位和大陆政策上的理念”、“反对核四公投,包括‘谘询性公投’”、“个人名义入阁,不代表新党与新政府组成‘联合内阁’”、“主管业务上必须百分之百授权”等四个条件后,决定“入阁”。
2001年3月,郝龙斌辞去新党全委会召集人、“立委”职务,就任“环保署长”。任职期间,他全力以赴,使“环保署”成为“快速反应部队”,他自己也“全台走透透”,成为历任“环保署长”中最常到污染现场、也是到南部次数最多的“署长”。从3月接手解决阿玛斯号漏油事件、6月成功拆除台南二仁溪非法熔炼业、10月强制迁离高屏溪4900户养猪户,到2002年7月启动塑料袋限用政策,郝龙斌的任何一项施政都“不打折扣”。在政策实施中,他坚持原则,不向“立委”的公关游说低头;以诚恳沟通化解多起地方民众的抗争事件,在政坛上树立起一个专业而清廉的政务官形象。随着这些环保政策的落实,民众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郝龙斌在历次施政满意度的民调中都赢得了高票支持。
2003年10月,郝龙斌在陈水扁“公投绑大选”的政治操作中,在与民进党“北宜高速公路台北县坪林段是否对当地开放交流道”的“咨询性公投”的对峙中,被时任“行政院长”的游锡堃指责为“专业凌驾民主”,他意识到专业终归敌不过政治,终于感叹“只有蓝绿、没有是非的政治令人灰心”,于是带着深深的遗憾与挫折感,辞去“环保署长”职务,离开政坛。不久,郝龙斌转任台湾红十字会秘书长,继续推动公益事业。
2005年底“三合一”选举后,随着2006年北高市长选举提上日程,各媒体有关台北市长人选的民调纷纷出台,结果显示,郝龙斌的民意支持度始终位居榜首。离开政坛2年多,一直没想过重回政坛的郝龙斌,在是否参选台北市长的备受关注之下,才开始真正思考参选问题。基于“支持泛蓝团结”,在父亲“回到国民党初选机制内参选”的建议下,郝龙斌经过仔细而全面的评估,2006年1月19日宣布重返国民党,参加国民党台北市长党内初选。5月27日,国民党初选结果出炉,郝龙斌虽在党员票部分落后,却因民调大幅领先而胜出。12月9日,郝龙斌以67万多票打败民进党参选人谢长廷,当选台北市长。
“统一远景”与“中间路线”
郝龙斌在两岸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主张统一,反对“台独”;在“不急统、不可独”前提下,两岸维持现状。他呼吁岛内各政党放弃意识形态,共同维护两岸和平关系。认为两岸关系的稳定对台湾来讲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台湾的经济发展对台湾的生存最重要。他主张两岸双方不妨再就“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共识基础重回谈判桌,解决双方歧见。
郝龙斌从政时间虽短,但他先舍国民党而入新党,又以新党领导人身份与陈水扁合作,其后更辞新党领导人之职而入民进党执政团队、辞职后再回国民党选台北市长,种种作为,在蓝绿对峙的岛内政坛上,包括蓝营内部,都引发了一次次的关注与质疑。这其中,虽有郝龙斌对当时整体政治环境的认知与个人政治生涯的考虑,但最基本的仍要从他“不问蓝绿,只为做事”的“中间路线”从政理念中寻找答案。
郝龙斌之所以要走上政途,是要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但是,从政后他这样的政治抱负并没能如愿施展。最大的原因就是政党对立,意识形态挂帅,没有做事的空间。他坦言,“理论和现实的落差,以及口号和使命无从落实的困境,不断挑战我既有的价值和立场。在发现争执统“独”无解之后,他“希望能够走出一条新中间路线,跳脱统独争议,真正务实地做事情”。
郝柏村曾在郝龙斌宣布接任“环保署长”的记者会后,面对媒体表示,“如果是替国家社会服务,一切以爱台湾和台湾优先为前提,而且坚持国家统一、民主法制与反对‘台独’的基本立场,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这正说出了郝龙斌的心里话。
郝龙斌当选台北市长,意味着他必须承担起辅佐国民党2008年大选的重任。以其以往极力希望与政治纠葛脱钩,以及不善搏感情、不说场面话、不愿降低身段的行事风格,他如何扮演台北市长这一角色,如何在2007年的“立委”选举、2008年大选中不惧于“站在政治对手的对立面”,以担负起辅选重任,对自称“不擅长选举”的郝龙斌来说,既是严峻的考验,也必将影响他未来的政治前途。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