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7年第二期  > 正文

“去中国化”正在冲击台海现状

日期:2008-05-16 14:56 来源: 作者:香港 覃永昭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一年前,陈水扁宣布“终统”,即“国家统一委员会”终止运做、“国家统一纲领”终止适用。一年来,他疯狂推行“去中国化”,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今年春节,陈水扁以台湾地区领导人身份送红包,印上了“台湾,最美丽的名字”的字样,一改往年以生肖为主题的做法。从表面看,这只是一个涉及传统文化的细节,从实质上看,这是台湾当局一系列“去中国化”的组成部分,是对台海现状的冲击。从触动现状到冲击现状,陈水扁推动“台独”的步伐正在加快。

  《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历史上,台湾曾经两次被外国占领,一次是荷兰人侵占台湾,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归中国;另一次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抗日战争胜利后,再次实现了中国的统一。解放战争后,蒋介石退守台湾,他提出,要反攻大陆。毛泽东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尽管双方对峙,但两岸都要实现中国的统一。

  祖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居住在祖国大陆和台湾的都是中国人。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内部的问题。从人性的角度,骨肉同胞需要团聚;从发展的角度,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陈水扁为两岸同胞交往设置重重障碍,不但损害台湾企业和人民的经济利益,更是人性的反动。

  1987年,两岸长达30多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蓬勃发展,这反映了骨肉同胞需要团聚的强烈愿望。1992年,海协和海基会在香港进行商谈。海协提出,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应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协商解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表达的方式可以充分协商。对此,海基会代表提出了自己的表述内容:“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他们建议“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事后,海协正式致函表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双方所表述的内容被称为“九二共识”。

  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无论是海基会的“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还是海协的“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被简称为“一中各表”。这四个字有两个含义:一是两岸都认可一个中国原则,即“一中”;二是对“一中”的解释不同,即“各表”。“一中各表”是对台海现状的客观描述。陈水扁否定“九二共识”是徒劳的。

  陈水扁搞“去中国化”是由台湾当局操盘的行政行为。台湾行政部门采取了三个行动。首先,实施“行政”命令的“去中国化”。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完成约70多项“行政”命令的修改,例如,把“中国标准”一词改为“国际标准”。为落实这一措施,苏贞昌要求各“部、会”每季度将执行“成果”上报。其次,推行军队、公营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去中国化”。这些机构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对其名称的修改已经涉及到台湾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第三,向立法部门提出法律修改建议,把“民法”及其“施行法”中的“服从中国法律义务”等字眼全部删除。苏贞昌说,修正“法律”主要为避免与“中国”混淆,确保台湾的“主体性”。

  陈水扁上台伊始,提出了“法理台独”路线,但遭到各方反对,先更改“国号”的路子走不通。在第二任期,他改变做法,先去掉与“中国”有关的名称在前,拟更改“国号”在后。这个过程是行政行为在前,法律行为在后。陈水扁当局的“去中国化”行径,正在向“法理台独”逼近,正在冲击台海现状。

  面对“台独”势力的倒行逆施,全球华侨华人应该团结起来,坚决回击“台独”分子冲击台海现状的挑战,努力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作者为全球华人反“独”促统联盟副会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