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厦门经济特区对台工作实践
作为科学发展观本质和核心的以人为本,对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发展两岸关系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两岸人民既是推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两岸关系发展成果的受益者,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两岸关系为了两岸人民,依靠两岸人民,成果由两岸人民共享;关心、尊重、理解、爱护和依靠广大台湾同胞,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努力做好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最终造福两岸同胞。厦门与台湾之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在推进祖国统一、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地做好对台各项工作。
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根本前提
解决台湾问题首先要靠发展、靠实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发达、环境优美舒适、社会温馨和谐、人民幸福安康的经济特区,树立良好的特区形象,铸就闪亮的城市品牌,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起示范、带头作用,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受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会对海峡对岸产生强烈而持久的震撼力、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从而积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25年来,厦门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发展为大、发展为重、发展为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抢抓发展机遇,找准发展定位,谋划发展战略,把握发展重点,制订发展举措,致力做强做大经济特区,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夯实了对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础,构筑对台工作坚实广阔的平台。25年间,厦门经济特区GDP增长了62倍,年均增长18%,年均经济增长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06年,全市人均GDP超过6400美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综合实力跨入全国大中城市10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逐步实现物质生活小康殷实,人居环境温馨和谐,文化需求多元满足,政治生活民主进步,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人居利益、文化利益和政治利益不断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发展和实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特别是金门同胞被厦门吸引,认同和支持祖国大陆对台的大政方针,纷纷到厦门旅游观光、投资置业、工作生活、就学就业,主动融入厦门的经济圈、文化圈、生活圈和旅游圈。
以开展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为基本途径
和则两利,合则双赢。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两岸经济只有携起手来,密切和加强双方经贸交流与合作,才是经济发展正确应对之道。这既使祖国大陆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扩大台湾产品在祖国大陆市场的份额,也有利于台湾产业的升级和转移,形成两岸经济合理的分工布局和产业梯度,增加两岸就业机会,拉动两岸经济增长,促进两岸共同繁荣发展,互惠互利。通过加强两岸经贸联系,还可以更加密切两岸之间的关系,促进两岸人员的频繁往来和联系,有助于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增进和融洽两岸人民的感情,有效地打击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蓄意制造两岸隔阂、分裂和对抗的图谋,从而有利于两岸关系朝和平、稳定和统一的方向发展。厦门先后开辟了海沧、杏林和集美等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在全国首先创办了台湾科技人才创业园,为大规模引进台资拓展了新空间。1997年和1999年又相继创办了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为开拓对台贸易构筑了更广阔的平台。2005年起,举办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打造了海峡两岸图书交流贸易新平台,实现了海峡两岸图书交流的重大突破。2006年,成立“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举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使厦门成为台湾农产品进入祖国大陆市场的重要中转地,在开展和加强两岸农业交流合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也打开了做台湾南部农民工作的新窗口、新途径。
以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为重要切入点
发展两岸关系做好对台工作的实质是,加强两岸人民的沟通,拉近两岸人民的距离,融洽两岸人民的感情。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具有规范、教化、凝聚、传承等重要功能的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深厚持久等独有方式作用人、引导人、凝聚人、影响人,对于做人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开展两岸文化尤其是闽南文化的交流合作,巩固联结和维系海峡两岸同胞亲情的精神纽带,对于遏制“文化台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5年来,厦门在发展两岸关系中充分利用厦台两地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同属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闽南文化圈这一重要优势,从两岸闽南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切入,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入情入心地开展工作。一是依托地缘优势开展工作。厦门是祖国大陆最靠近金门的地区,与金门的最近距离甚至不到两千米。二十多年来,厦门利用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在与金门相望的前沿地带燃放焰火烟花,对凝聚民族感情影响较大。近几年来,随着厦金航线的开通,厦金之间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更加频繁,乡亲情谊日益加深,金门已成为祖国大陆对台影响的一条重要通道。二是借助传媒力量温暖民心。注重利用传媒这一重要载体,先后开办厦门卫视、闽南之声广播和海峡新闻网,开展两岸传媒业交流合作,力促《厦门晚报》进入金门,提高厦门在台湾的知名度。三是开展交流活动拉近感情。以活动为重要纽带,积极开展两岸宗教、民俗、文化、学术、新闻出版、社科、教育等文化交流活动,多次应邀组织文艺团体赴台湾进行闽南歌舞、歌仔戏、南音等演出,在台湾各地引起热烈反响。通过请进来组织台胞参观闽南老街、古厝、祖祠祖庙及一批涉台文物古迹,不断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近年来,随着厦台两地闽南文化交流活动范围的扩大、层面的提升和内涵的丰富,两岸同胞的感情日益拉近和加深。
以做好在厦台胞服务工作为主要着力点
25年来,厦门注重实行人性化服务和管理,积极主动为台胞往来和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注意保护台胞的切身利益,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一是努力创造两岸人员往来、货物流动和经贸文化交流的便利条件:加强海空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开辟沙坡尾、大嶝、刘五店、东渡等四个台湾渔船停泊点的基础上,采取地方对地方、民间对民间、行业对行业的模式,务实推进厦门高雄试点直航和厦金定点直航,设立两岸包机航点,务实推动两岸“三通”。开辟医疗急救绿色通道,建立台湾农产品免税进入祖国大陆的“特快通道”,落实台胞落地签注、现场办证制度,提高五年期台胞证办证中心的运转水平,简化人员、货物通关手续。二是努力为维护、实现台胞切身利益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涉台法律法规,密切政府与台商之间的联系,支持台商组建台商协会,建立与台商“季谈”制度,倾听呼声,了解愿望,积极主动做好服务台商工作。三是努力为台商在厦门投资创业提供周到完善服务:实施前期手续办理等“五项提前介入”,施工与监督同步等“八个同步”,提供零耗时现场服务,对重点项目实行无偿代办服务和跟踪服务,不断优化台商服务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注重解决台商投资环境、居住条件、子女入学等问题,妥善处理台商投诉案件,消除台商后顾之忧,切实保障台商合法权益。积极营造良好融洽的社会氛围,积极支持和鼓励在厦台商融入和参与当地社区生活。
25年来,厦门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方面,成就卓著,硕果累累。据统计,至2006年底,在厦台资企业为2700多家,实际利用台资53.5亿美元,到资率、开业率和投资率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均居首位,台资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好,已成为厦门市最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2006年,厦门对台进出口贸易额约21.5亿美元,在东南沿海城市中名列前茅,台湾已成为厦门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七大出口市场。连续举办十届的“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由一个小规模的综合性展览会发展为海峡两岸间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经贸交流平台。厦门港与高雄港试点直航自1997年开通以来,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00多万标箱,占祖国大陆“试点直航”集装箱量的70%。1994年至2006年,累计入出厦门口岸的台胞达500多万人次。厦金航线自2001年开通以来,累计运载旅客达170万人次,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最便捷通道和重要窗口。近年来,厦台两地经贸、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旅游、会展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密切,尤其是每年在厦门举行的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对台商品出口交易会、海峡两岸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已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参与的盛大节日。厦门现拥有全国最多、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建成祖国大陆规模最大、进出最便捷的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建有全国惟一的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成为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十分密集、两岸经贸交流特别密切、两岸文化交流特别活跃的地区之一,成为台湾同胞在祖国大陆投资、经商、就学、置业的集中区域,成为祖国大陆开展对台工作的重要平台和处理对台事务的重要基地,为维护台海地区和平、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