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7年第二期  > 正文

台湾经济凶兆不断的原因

日期:2008-05-16 15:02 来源: 作者:刘建兴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陈水扁上台已经整7年,由于陈水扁的无德和无能,台湾经济一直低靡不振,不久前,《中国时报》发出警讯,认为“台湾经济已经走到了最最关键的十字路口。”何以见得?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经济恶兆不断


  首先,岛内大企业外逃风盛行。比如发迹于宜兰县的传统产业旺旺食品公司,老板蔡衍生先生的本土色彩很鲜明,但去年却宣布“将其在台公司减资”,并将4亿多元新台币转移到长沙市兴建旺旺医院。另如岛内中芯半导体老板张汝京,干脆将岛内拥有的房地产和户籍处理掉,彻底与台湾切割。

  其次,出卖产业给外国资本。比如,在新竹科学园区有较深厚客户群的新竹商银,面对岛内大型金融集团的控制,在岛内竞争吃力,同时又无法赴祖国大陆发展,不得不将祖产卖给渣打银行;又如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封装测试厂日月光公司,一方面由于其竞争对手艾克尔公司在中国大陆积极布局,另一方面台湾当局又对测封产业赴祖国大陆投资处处设限,竞争力减退,不得不放弃已经经营20年的企业,并以2100亿元新台币的代价,卖出股权,加入外资凯雷团队,这样既可以使日月光公司的老板由台商变为外资股东身份进入祖国大陆投资,更使台湾资本加速外流,并引起资本竞争力下降。

  再次,大财团破产。拥有160亿美元资本的台湾20大财团之一的力霸集团老板王又曾,不仅集制造、服务、电信、媒体于一身,而且是台湾15大民营银行之一的中华商业银行的董事长,是岛内政商两栖的重量级人物,曾连任四届台商总会理事长,并先后七次陪同陈水扁出访岛外。就是这样一个风云人物,由于依靠权贵之身,长期非法经营,假造表报,融资欺诈,已累计亏损250亿元新台币,连日旗下银行被挤兑300多亿元新台币,整个财团因而垮台,几千亿资本集团一夕间崩溃。王又曾则逃到岛外,创下台湾财团破产的首例。


拼“台独”使台湾经济渐陷瓶颈之中


  上世纪80年代,祖国大陆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时,台湾经济位居亚洲“四小龙”之首。国民党当局大肆宣扬“台湾经济奇迹”,四处介绍“台湾经验”;在开展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时,台湾当局则强调“垂直分工”,反对“水平分工”,大有主宰祖国大陆经济之势。但是近20年来,由于祖国大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均国民收入从1990年的300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700美元,15年增长了5倍。而在台湾,特别是陈水扁执政7年来,先后提出的经济计划、改革措施多达几百项,比如“绿色矽岛经济发展图初步构想”,“挑战2008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期待6年后的台湾(2008)成为经济上进步繁荣、文化上多元包容、政治上民主成熟、生活上富裕和谐的人间净土”等等。但由于他们“台独”意识挂帅,无心经济建设,所有这些计划、政策和措施,几乎全都打了水漂,成为欺骗民众的空头支票。更重要的是,当经济、民生出了问题时,陈水扁并不承担任何责任,下属则成了“替罪羊”,结果7年内更换了5个“行政院长”、6个“财政部长”和6个“经济部长”;“金融管制委员会”成立还不到3年,负责人就换了3个。结果昔日台湾经济的风光不再,而且日渐陷入瓶颈之中。相反,祖国大陆则成了最具潜力的市场和最具竞争力的工厂,稳定的经济地位已经确立,两岸经济实力对比,已发生了巨大的逆转,台湾左右祖国大陆经济的迷梦随之破灭了,现在它“只是大陆经济的市场价格接受者”而已。


“戒急用忍”和“积极管理”的政策后患无穷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台湾当局在“台独”路线指导下、对两岸经贸关系长期执行“戒急用忍”和“积极管理”政策的结果。“戒急用忍”是李登辉为阻碍两岸经贸交流而采用的政策。陈水扁上台初,继续沿用李登辉的一套,近年来,为限制台商投资祖国大陆,更采取“积极管理”政策。该政策规定,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不得超过其净值40%的上限,这个限制就使得岛内企业无法进一步扩大到祖国大陆的投资,并难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祖国大陆甚至全球市场一争高低。被“积极管理”政策捆住手脚的台商,不得不将自己的企业,以高出岛内的价值卖给外资,一方面躲开“积极管理”政策,使自己换个身份(由台商变外企股东)到海外发展,另一方面却让台湾的钱白白由外商赚走,造成大量资本外流。“积极管理”政策还使在祖国大陆经营多年并正要进一步扩张和需要资本市场支持的台商,根本无法回台湾上市,结果造成台湾股市低迷。据《中国时报》报道:“曾经是全球最火红股市”的台湾资本市场,自2005年起,“新上市的企业家数已是负成长,少了6家,2006年底较2005年底又减少3家”,而“同时间四小龙中的其他三小龙,则都有20家以上的成长”。总之,2006年台湾“总上市企业数在四小龙中居最后”。“积极管理”政策还将使台湾金融服务业丧失进入祖国大陆抢占一席之地的机会。这是因为按照加入WTO时的承诺,禁止外商在祖国大陆从事人民币业务的期限,已于2006年底届满。外资银行纷纷在这个时刻进入中国大陆抢占地盘,而台湾金融业在这个关键时刻却抢不到一席之地,以后将难上加难了。

  总而言之,这个“戒急用忍”和“积极管理”的政策实践多年来,已经彻底失败,它不仅无损于祖国大陆经济一根毫毛,反而使台湾经济一年不如一年,已经走到最最关键的十字路口。这个政策,不仅遭到所有爱岛人士的坚决反对,民进党的某些高层负责人也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所谓“苏修路线”,甚至“台独教父”、“戒急用忍”的制订者李登辉也不得不喊出“大胆开放中资来台”的主张。台湾当局如果再不取消两岸经贸交流的障碍,台湾经济只能是死路一条。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