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7年第四期  > 正文

官修私撰两相宜—— 台湾史志书摭谈

日期:2008-05-16 10:35 来源: 作者:金人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古代历史地理文献《尚书·禹贡》中就记有“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其中“岛夷”即指台湾,“卉服”指纳贡。《前汉书·地理志》称,“会稽海外,有东夷人,分为二十余国”,书中的“东夷”指台湾,“二十余国”指高山族泰雅、赛夏、布农等二十几个族群。历史上台湾留下许多称谓,汉代、三国时,称夷州;隋代,称流求;南宋时,称毗舍耶;明代,称东番;明末清初,官方文献中始有“台湾”之名出现。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次年建置台湾府,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在此前后,有关记载台湾历史的官修私撰著述相继出现。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非常宝贵的组成部分,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重视编写方志,为了修《一统志》,清政府下令地方提供资料,撰写方志。地方上编修方志,由官府主持,设立志书局,由地方官任总裁(主修),聘请学者、文士担任总纂、纂修,当地生员、耆宿出任采访,提供素材。有清一代多次修纂《台湾府志》及类似府志的志书,其中较有文献价值的有六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第一部《台湾府志》修撰。这部《台湾府志》由首任台湾知府蒋毓英纂修,凤山县县令杨芳声、诸罗县县令季麒光同纂。全书分十卷,二十五目,约五万余字,记事止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

  康熙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692至1695年),高拱乾纂修了第二部《台湾府志》。志中凡山川、形势、风土、人物、户口、田赋均有记载,大至官常建置,细至草木昆虫、灾祥节义、骚人逸事之类无不齐备。他所纂修的《台湾府志》分十卷,八十一目,约十八万字,记事止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书中首定“台湾八景”,并有他的题咏,这八景是:安平晚渡、沙鲲渔火、鹿耳春潮、鸡笼积雪、东溟晓日、西屿落霞、澄台观海、斐亭听涛。

  第三部《台湾府志》是由周元文纂修而成。周元文,字洛书,辽左金州人。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17年)调补台湾知府。此志是在施士岳于康熙三十五年至四十九年(公元1696至1710年)初修的《台湾府志》基础上加以增补续修而成。书中博采众言,对旧志补遗纠谬,详考封域、规制、秩官、武备等事,全书分十纲,八十目,以卷为目,目下设志,志下设若干小目,约二十五万字,记事止于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30年)。

  第四部是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由刘良璧纂修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刘良璧,字省斋,湖南衡阳人,历任福建连江、将乐、龙溪知县,漳州同知,分巡台湾道。全书二十一卷,约三十六万字,记事止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志体仿《福建通志》而略有变通,附有重绘的精致的台湾舆图。

  第五部是六十七、范咸合修的《重修台湾府志》。六十七,字居鲁,满州镶红旗人,曾任官户科给事中,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奉命巡视台湾,深为台湾的山川风物之胜所动,于公务之余,采方问俗,珍视海东文献,撰成《台湾采风图考》二卷,书中记述了台湾的风情、物产、民俗与社会生活。范咸,字贞吉,号九池,又号浣浦,浙江仁和人,雍正进士,入翰林院。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任巡台御史,兼理学政,他与六十七合修了《重修台湾府志》。全书二十六卷,九十二目,约四十八万字,记事止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

  第六部《续修台湾府志》修于乾隆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公元1760至1764年),由余文仪纂修,黄佾参辑。余文仪,字宝岗,浙江诸暨人,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由漳州府调知台湾府事,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代理台湾海防同知,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擢升分巡台湾道。此志修纂历时五年,体例、门目均仿六十七《重修台湾府志》而更趋详赡,是台湾设府以来最后一部官修府志,内容最为详备,全书约五十九万字,记事止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

   除官修书外,私撰书也代有所出,异彩纷呈,多角度展现了台湾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如江日升撰写的《台湾外志》(又名《台湾外记》、《台湾野记》、《台湾记事本末》)。全书记述了自明天启元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21至1683年)郑芝龙、郑成功的事迹,尤详于郑氏收复、开发台湾的历史。在写法上采用编年体,兼用多种体式,文史兼备,追叙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全书三十卷,约二十九万字。每卷前冠以章回小说体两句七字对仗的诗文,作为本卷内容的提要式说明。书中以大量篇幅记叙郑成功、郑经父子收复台湾,使之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郑氏集团率领大陆移民与台湾土著民族一起开发台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不朽功绩,并涉及到清军与郑氏集团之间对台湾的军事争夺与时断时续和谈的史实。

  连横积数十年之功、耗十年之力撰著的《台湾通史》是台湾历史上第一部按通史体例撰修的史书。连横(1878—1936),又名雅堂,字天纵,又字武公,号慕陶、剑花。祖籍福建漳州。其先祖渡海迁台,定居台南,以明遗民自居,至连横已历七代,出身书香门弟的连横自幼聪颖好学,一次其父购得一部《台湾府志》赠给他,叮嘱他作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从此,连横立志撰写《台湾通史》。二十岁时,连横移居台中,进入台湾新闻社汉文部,开始《台湾通史》的著述。后来移居台北,专心著述。连横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日殖时期的台湾,凭着学者的良知,他潜心十年,发奋著述,充分利用有关台湾的中外文献、档案史料与传闻,终于在1918年撰成《台湾通史》。全书六十七万字,于1920年至1921年分上下册出版,全书始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终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凡一千二百九十年间的台湾史事网罗无遗,并追溯于秦汉之际,故名“通史”。此书仿司马迁《史记》体例,分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举凡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人物、物产、风俗均有论列,对大陆移民与当地土著共同开发台湾与台湾人民抗击外来帝国主义侵略叙述尤详,以大量史料,从不同角度充分论证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关系。国学大师章太炎为此书作序,盛赞此书洋溢着百折不屈的民族精神,并称此书必为传世之作。

  《台湾风土杂咏》是一部记录台湾社会生活的书。此书为孙殿起、雷梦水辑,叶祖孚编。孙殿起(1894—1958),字耀卿,别字贸翁,河北冀县人,18岁时因家乡歉收,来到北京宏京堂书坊当学徒,学成后于1919年在南新华街开设通学斋书店,原店主为伦明。他发现孙殿起“勤于事,又极警”,二人结为知交,遂把通学斋交孙殿起经营。孙殿起果然不负重托,对贩卖的古旧书悉心记录,经数十年勤研古籍,成为版本目录专家,所辑《贩书偶记》、《琉璃厂小志》等书多次再版,为海内外学者所推重。雷梦水(1921—1994),15岁时家乡闹灾荒,他只身赴京,投靠舅父孙殿起,在通学斋学徒,尽得其舅父传授。为了卖书,他经常携书出入官宦、学者、教授之家,从而结识了许多名流,得到熏陶,被他们视为“书友”。雷梦水勤学好问,寒暑不辍,每有所得,必手录之,终成古籍版本专家,做到宋椠元椠,见而能识;蜀板闽板,到眼不欺。根据多年积累所得,他撰成《书林琐记》、《古书经眼录》等书。解放后,他就职中国书店,退休后仍为中国书店的业务顾问。1984年,他与北京文史专家叶祖孚合作,把孙殿起历年抄录和他本人搜集来的台湾竹枝词结集出版了《台湾风土杂咏》。此书搜集了清康熙至光绪年间驻台官员撰写的大量竹枝词。竹枝词,又称竹枝曲、竹枝歌、竹歌,这种诗体产生于唐代巴渝地区,是类似于民歌的一种山歌,颇具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唐代中叶,特别是经过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创作,开始广为流行。其后,历代文人创作竹枝词一发不可收,蔚为大观。

  《台湾风土杂咏》收录的竹枝词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记载了清政府在台湾开山圳,种水稻;疏浚沟道,兴修水利;禁烟禁赌,提倡文教的种种情况,诗中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捧书吟哦,犹如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再现了台湾丰富多彩的社会风情。有的诗描写了台湾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如谢道承《南台竹枝词》中所写的“钓龙台下起龙风,钓龙台上月朦胧。江涛拍拍晚来急,无数青山在镜中”,夏之芳《台湾纪巡》中的“诸峰攒集黛螺青,玉岭如银色独莹。展拓晴云千万里,插天一幅水晶屏”。台湾物产丰饶,盛产热带水果,土特产也不乏珍馐美味,奇花异草更是随处可见,无不被诗人摄入笔下,如朱仕玠《瀛涯渔唱》描写当地物产释迦梨:“溽暑薰人困欲迷,堆盘冷沁释迦梨。消除下土尘埃净,便接跏趺身毒西。”何澂《台阳杂咏》记载了渔米之乡台湾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当地的丰收景象十分感人:“双冬稻谷熟畦町,豆麦菁麻遍野坰。广辟山场茶利溥,高装村廊蔗浆馨。”有的诗记叙了台湾的民居环境,为了防止牛羊闯入住宅,这里家家户户把绿珊瑚(仙人掌)种植于室外,起到篱笆护卫的功用,如钱琦《台湾竹枝词》中写道:“竹舍茅檐似画图,疏篱都夹绿珊瑚。不教夜雨空阶滴,添种芭蕉三五株。”朱仕玠撰写的竹枝词中对绿珊瑚的注解是:“绿珊瑚,木名,一名绿玉。种出吕宋,无花叶,高可丈余,色深碧,宛似珊瑚,民居多种之。”他在诗中写道:“疑移海底润犹濡,接干交柯色自殊。四尺翻嗤石卫尉,绕篱盈丈绿珊瑚。”钱琦的竹枝词中还描写了台湾出产的粮食渡海,援助福建人民的史实。台湾土地肥沃,作物每年两熟或三熟,盛产大米,为了接济祖国大陆灾民,当地人民不顾清廷禁止粮食出口的行政禁令,常常把大米贩运到福建漳州、泉州等地,诗中写道:“平原千顷尽良田,短圳斜开水贯连。早稻才收晚稻熟,横洋偷载到漳泉。”从《台湾风土杂咏》一书中的竹枝词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台湾与祖国大陆唇齿相依,血脉相连,休戚与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诗中描写的台湾社会生活场景资料弥足珍贵,涵咏之余,兴味盎然,更令人增添了渴望两岸和平统一的迫切愿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