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陈水扁上台后,加紧推行“去中国化”政策,向台湾民众灌输“台独”意识,有计划、有预谋地在社会各个领域清除象征中国的各种标志,如口号、符号、特征、图案和名称等,借以营造“台独”的文化、心理、社会环境。台湾当局推行的种种“去中国化”和“文化台独”活动,比赤裸裸的“政治台独”主张更具欺骗性。
“文化台独”的由来
“文化台独”是“渐进式台独”的主要手段,它通过强调“台湾本土文化”、“台湾文化主体性”、“台湾意识”,达到分割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确立“以台湾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和教育观念”,切断台湾同胞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感情,进而形成“台湾的国家认同观”的目的,从而为“台湾独立建国”培植文化基础和精神基础。简言之,“文化台独”是“台独”主张在文化领域里的反映。
随着岛内“台独”思想的滋生和发展,“文化台独”经历了特殊的演变过程。
二战结束后,摆脱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台湾重新回归祖国。但美、日等反华势力和台湾本岛的新老分裂主义分子,阴谋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1986年民进党成立以及1987年“解严”以后,岛内的“台独”势力日趋活跃,他们打着“民主”的旗号,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这种政治思想上的分裂主义,在文化领域便逐渐形成了“文化台独”。
李登辉上台后,为岛内“台独”势力利用文化、教育搞分裂活动大开绿灯。《台湾人四百年史》的作者史明提出,曾统治台湾的荷兰、西班牙、明、清、日本、国民党等政权为“外来政权”,“外来政权”带来“外来文化”。李登辉在其主政后期,开始宣扬台湾“必须是台湾人的东西”,宣扬“台湾意识”、“台湾精神”、“台湾魂”等论调,鼓吹“新台湾人主义”。1997年6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教科书——《认识台湾》,公开渲染“台独”意识。这套新教材分为历史篇、社会篇和地理篇,但字里行间不提“中国人”和“中华民族”,有的只是“我们都是台湾人”,其误导学生只做“台湾人”不做中国人的企图十分明显。该教材还将“台湾社会”定义为“台湾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版图中分裂出去。在《历史篇》中,肆意篡改历史,煽动民族分裂情绪,声称“台湾400年前是无主的土地”,教材中极力鼓吹“我们都是台湾人”,宣扬所谓“台湾魂”“台湾精神”,把“中国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这样的名词都一一删去,极力美化荷兰、日本等对台湾的殖民侵略。妄图对台湾青少年灌输“台湾不属于中国”的思想,以从根本上消除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历史和文化上的联系。
陈水扁上台后,在“文化台独”方面更加肆无忌惮。在理论上,他称台湾文化不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而是台湾原住民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形成。陈水扁当局篡改、割裂历史,否认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把明朝以后的历史都作为“外国史”,鼓动公立大学将原有的中文系归并至外国文学系,甚至“改造”台北故宫等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机构,增加陈列台湾“本土文物”及“世界文物”,而现有的文物则被列为“中国文物”。2007年初,台湾行政机构通过一项“决议”,称要修改台北故宫博物院“组织条例”,将故宫藏品说明中原有的“宝物来自‘北平故宫’与‘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完全删除。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博物馆研究及文物研究的扭曲与践踏,更是台湾当局搞“文化台独”的又一危险动作。
陈水扁当局不但大肆宣扬殖民文化,竭力挑拨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感情,还大力扶持、培养御用学术研究力量,加大相关研究经费的投入,并在教育上花费很大气力,动了很多脑筋,篡改教科书,强调台湾的“独立历史文化”,减少中国历史、文化对台湾民众的影响,他以“去中国化”为目的,确立“文化台独”氛围,为其实现“政治台独”打基础。
“文化台独”的推动手法
为加快推动“文化台独”, 陈水扁当局有步骤地采取了多种形式:
借助《台湾论》,鼓吹“台湾意识”。
《台湾论》是日本右翼文人小林善纪于2001年2月杜撰完成的一部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为日本在台湾的殖民暴行翻案的漫画书。该书借助采访具有日本“皇民化”思想的李登辉、许文龙等人,歪曲历史,美化侵略,赞颂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鼓吹“台湾独立建国”,狂热宣扬军国主义思想。书中称,在台湾找到了日本失落的所谓的“日本精神”(即军国主义精神),将它描绘成“台湾意识”的一部分,并与“文化台独”结合起来,进而鼓吹“台湾独立”。 该书发行后,立即激起了台湾有识之士的强烈批判,身为台湾奇美公司董事长的许文龙等在《台湾论》中有关慰安妇的说法更激起了岛内民众的极大愤慨。
推行“本土化教育”政策,以“台湾”取代“中国”。
“本土化教育”是台湾当局从历史教育、文化教育方面进行的“去中国化”教育,而“乡土教学”是台湾当局推行“本土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2001年3月底,台湾当局公布的“本土化教育”政策规定,从2001年8月的新学年开始,推行所谓“乡土教学”。小学一至六年级专设“乡土语言”课,中学随后跟进。中、小学生必须在客家话、闽南话、原住民话中选修一种,以此冲淡和弱化国语(普通话)在台湾的地位。
2002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做出决议,台湾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提前实施乡土语言闽南语、客家语的“音标符号”系统教学,以图进一步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文化纽带。2003年,已施行30年的“国语推行办法”被“台独”分子悄悄废止了。他们不敢在网站上公告,只是行文至各级学校和机关。同时,他们还研究制订了一个所谓的“语言平等法”草案,把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原住民语”等14种语言定为所谓“国家语言”。虽然在台湾,国语是正式的官方语言,但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根本就不讲国语,全部都说闽南话,也就是所谓的“台湾话”,比如在民进党、“台联党”的大小会议上都是如此。而有些电视台和电台则根本就不用国语播出,全部用闽南话开讲。一些人更是用闽南话写作,美其名曰“台语文学”,可是闽南话有语言,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无奈之下,“台独”分子只好用汉语和注音符号来勉强表达意思,结果就出现了以“厝”取代“家或屋子”、“牵成”取代“提拔”、“冻蒜”取代“当选”的洋相。一些居心叵测之徒还把会不会讲闽南话作为爱不爱台湾的评判标准。最可怜的当是台湾的中小学生,本来就课业繁重,如今不光要学国语、英语,还要正经八百地学有音无字的方言,实在是不堪重负。
台湾人要求自己的子弟会乡土语言、讲本地话,这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台湾当局把这一问题“政治化”,成为“文化台独”的重要步骤和组成部分,为“台独”服务。民进党中有一部分人极力避免讲国语,他们在许多公共场合有意识地只讲“台语”,主张废除所有关于国语的规定。在民进党政策白皮书中,把“保护并且推崇母语”作为对中国人、中华民族“以及相关的中国政府”进行“反抗”的表现。由此可见,强力推行“台语”教学绝对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化问题,其真正的政治目的在于“去中国化”。
除此之外,台湾当局还在特定称谓上大做文章,将海外侨胞区分为“华侨”、“台侨”,将加入美国国籍的台胞称为“台美人”而不称为“美籍华人”;将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国家文物称为“中国文物”;更有甚者,新出英文版《中华民国年鉴》,首次在封面名称上加上TaiWan(台湾)字样,并改写有关章节,隐含“台独”之意。今年以来,更加紧清除象征中国的各种标志、口号、符号、特征、图案和名称,在护照上加注“台湾”英文字样,更换“新闻局”局徽,企图将台北故宫博物院改名为“福尔摩莎博物馆”等,妄图从称谓上给世人造成“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台湾不属于中国的印象。
以《认识台湾》为教材,让下一代疏离祖国大陆。
几年前台湾出版了一套名为《认识台湾》的教科书,民进党上台后,在这些教科书上是做足了“台独”文章。
2001年3月推行的所谓“本土化教育”,不但强行规定小学要用方言教学,而且还把在中学推行的《认识台湾》教科书也列入小学教材,全方位向学生灌输“去中国化”。 海内外均有学者认为,如今台湾的中学生本来就对祖国大陆的认识极为有限,如此推动所谓“乡土教育”,其结果就会更加导致下一代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疏离感。
抬出“通用拼音”方案,挤压“汉语拼音”。
陈水扁上台后,推动“文化台独”采取的第一个动作是于2000年9月16日推出了一个“通用拼音”方案,借以取代中国人通用、联合国公认、国际标准都认可的“汉语拼音方案”,削弱“中国语言”的影响力。这个方案要塑造出一个有别于中国汉语文化系统的台湾拼音,以此配合“本土化教育”之“台语教学”,同时又可避免大陆因素的影响。该方案公布后,岛内反对声四起。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和交流工具,本身并不带有阶级性,使用“汉语拼音”还是“通用拼音”,本来也不是问题。不能说用“汉语拼音”就是主张统一,用“通用拼音”就是主张分裂。问题在于台湾当局早在1999年就已经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为中文译音方案,而陈水扁当局却硬要把它改为“通用拼音”,动机是什么呢?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做法是“名为尊重本土文化而兼具反共意识,实为‘台独’意识作祟。”
用文学鼓吹“台独”,设立“台湾文学系”。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倡导以文学鼓吹“台独”的叶石涛就发表了《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首次提出台湾文学的“台湾立场”和“台湾意识”。此后,一些“台独文人”不断强调台湾文学的“独立自主性”,不隶属于中国文学。在文学创作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推出了不少“台独文学”作品。
民进党上台后,有“台独”倾向的文化人、文学家、教授和新闻界人士纷纷占据学术和文化机构的要职,因此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台独”思想日趋热络,为贯彻当局“本土化教育”政策,许多高校将中国文学系划为外国文学系,并纷纷成立台湾文学系。
“文化台独”不得人心
毫无疑问,“文化台独”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岛内民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中华文化认同,为陈水扁的“实质台独”铺路。但陈水扁这种不惜以歪曲历史,弱化甚至否定中华文化的手法是不得人心的。
首先,“文化台独”违背了历史事实和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台湾文化的发展规律。割断文化的历史继承性等于割断历史,而历史是割不断的。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化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源自一体。
早在远古时期,大陆的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就已传播到台湾地区。随着大陆先民对台湾的开发,大陆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科学技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宗族制度等全面移植到台湾。由于地域的关系,明清时期移居台湾的主要是福建闽南地区、广东潮汕地区人民,台湾的方言主要是闽南话、客家话,台湾的民间信仰、饮食习惯、节庆习俗以及婚丧嫁娶、祭祀礼仪等与福建、广东等地基本相同。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使得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既具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而这些个性特点是台湾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台湾文化仍属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已深深扎根台湾。虽然台湾文化有自己的地方性特点,然而不论是其文化的源头,还是文化形态,都与中华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台湾在近代史上,虽曾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即使在日本占领期间,这一基本情况也没有改变”。这一时期,台湾同胞曾创办了《台湾青年》(1920)、《台湾民报》(1923)、《台湾战线》(1930)、《台湾文艺》(1934)、《台湾新文学》(1935)、《台湾文学》(1941)等刊物,以反对外来文化侵略,维护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台湾十分推崇儒家文化、儒家哲学。中医中药、中国民俗歌舞、琴棋书画等备受台湾民众喜爱,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台湾地区、港澳地区和祖国大陆,始终在一个文化大系统中。台湾文化虽有自身的特点,但主体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当局硬要割断两岸同胞的文化联系,泯灭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乃至于民族认同,培植“台独”的社会思想基础,只能是“台独”分子的一厢情愿。而民族文化认同以至民族认同是要通过一系列构成民族特点的文化要素,如语言、文字、风俗、民间文学和宗教信仰等。试想,如果把中国的文字、语言、人名、地名、书籍、媒体、文学、历史、风俗习惯从台湾现有的文化里拿掉的话,受伤害的只能是台湾文化本身。陈水扁上台以来,在岛内不遗余力地推行“去中国化”,大搞“文化台独”,试图在文化上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血脉联系,陈水扁以为只要主观上不认同中华文化,利用行政手段就可以在台湾社会中抹掉中华文化的影响。而实际上,台湾文化无法与中华文化分开,也无法从千千万万台湾人心中抹掉。
其次,台湾当局推动“文化台独”,大搞去“中国化”活动,违背了岛内民众认同中华文化、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主流民意,与岛内民众“求缓和、求稳定、求发展”的愿望背道而驰,这将严重危害两岸关系,破坏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台独”以“本土意识”、“台湾精神”为伪装,比“政治台独”更具欺骗性,容易迎合岛内民众特殊的社会心理,其危害性极大。
中华文化是两岸文化共同的根,中华文化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文化基础,两岸文化交流面向宜广,实质宜深。我们要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增强民族凝聚力,反对各种形式的“文化台独”。从推动统一的角度出发,就要进一步加强两岸民间人士的文化交流,让更多台湾人认识到闽、粤、台之间的文化、血缘联系,认识到并不是只有台湾才讲“台湾话”(闽南话),福建也有许多民众在讲,这样,将可降低“台独”思想的文化着力点。通过两岸文化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中华民族意识,也有利于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共同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推动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祖国大陆的图书、影视等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台湾,加深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同时,台湾的电影、电视剧以及书籍在祖国大陆也受到广泛的欢迎。许多台湾学生乐意来祖国大陆求学深造,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来祖国大陆求学的人中还包括许多台湾“立法委员”,更有许多的台湾年青人表示愿意到祖国大陆生活和发展,这些都密切了台湾文化与其母体文化中华文化的联系,增进了两岸同胞的民族情感。我们相信,随着祖国大陆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两岸在经贸、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将极大地增强岛内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和对祖国大陆的向往,增强他们对“文化台独”的免疫力,从而进一步动摇岛内“台独”的社会基础。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