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为了赢得2008年的大选,从今年春天开始,民进党又大肆炒作统“独”议题,加快了“台独”的步伐。在民进党的“台独”操作中,“去蒋化”是重要一环。他们以纪念“2.28事件”60周年为借口,更名、拆像,逢“蒋”必反,全面否定“两蒋”时期。民进党自认为“去蒋”是推行“台独”的妙棋,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愚蠢和恶劣的伎俩。不错,蒋氏父子到台湾后,的确作过不少对不起台湾老百姓的事。但笔者认为“两蒋”至少有两件事大大胜过民进党:一是在政治上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一是在经济上大力建设台湾,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大大改善了台湾人民的生活。以上两点是历史事实,是任何政党和个人也抹杀不掉的。可是,民进党对以上两点却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本文仅就20世纪50至80年代的“两蒋”时期和2000至2006年民进党执政的台湾经济状况,从纵、横两个方面作一对比,并略加分析陈水扁时期的经济不如“两蒋”时期的原因。
纵比:陈水扁时期不如“两蒋”时期
台湾著名经济学家王作荣先生曾对1949年国民党到台湾初期时的台湾经济情况作过如下描述,即“人口激增、生产设备毁坏、物资奇缺、人民穷困、物价高涨、财政赤字、外汇枯竭,整个经济已到了崩溃边缘。”由于蒋氏政权采取一切措施稳定经济,经过1949至1952年4年的努力,国民党政权站稳了脚跟,并于1953至1960年实行了2个4年经济建设计划,为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61至1987年的20多年中,台湾经济又先后实现了腾飞、繁荣并进入转型阶段,这20多年,被人们称为台湾经济的“黄金时代”。
如果我们将1961年至1987年的“两蒋”时期和2000年至2006年陈水扁执政7年的经济状况做一对比,不难发现后者远不如前者。
(表略)
可是,民进党当局认为它执政以来经济表现较过去差,“是受到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即经济的不景气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这就是说如果与亚洲其他“三小龙”比较,台湾经济的表现并不差。其实,这种说法也完全不符合事实。
横比:陈水扁时期也不如“两蒋”时期
众所周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蒋经国执政时期),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被称为亚洲经济的“四小龙”。当时,台湾经济在“四小龙”中一直充当着龙头的角色,韩国则长期是殿后的龙尾。比如1987年时,台湾的人均GDP为5000美元,韩国只有3400美元。但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台、韩在“四小龙”中的位置却发生了180度的大调换,台湾经济从“龙头”变成了“龙尾”,韩国经济则由“龙尾”变成了“龙头”。它表现在以下一系列方面:
一是韩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密集度已超过台湾。台湾在1989年出口的商品中,高技术密集度产品的比率占27%,韩国只占23%;但到2002年,台湾只上升到57%,韩国却提高到62%,比台湾多了5个百分点。
二是台、韩贸易由顺差变成了逆差。过去台湾对韩国的贸易都是出口多,进口少,居顺差地位。近年来,二者的位置却开始颠倒了,据统计:台湾对韩国的贸易逆差在2000年是43亿美元,2004年是63亿美元,2005年则升为80亿美元。
三是台韩产品的贸易结构变了。20世纪末,欧美、日、台是三角贸易关系,即日本输出零组件到台湾,台湾制成产品后再出口到欧美各国;现在则变成了四角关系:即台湾不仅从日本、同时也从韩国输入零组件,制成半成品后再输出到祖国大陆,再从祖国大陆输出到欧美。
四是韩国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已超过台湾。1999年时,台湾制造业的附加值率还领先于韩国10个百分点,前者为27.8%,后者为17.5%;但到2004年时,韩国却领先台湾7个百分点,前者为24.5%,后者下降到17.5%。
五是韩国的人均GDP开始超过台湾。据报道:“2001年台湾人均GDP从13900美元降至12543美元,而韩国则从9000美元上升到11000美元。”2004年,“韩国为14000美元,台湾为13500美元,已经超过台湾了。”
六是韩国的外汇存底紧追台湾。据2005年11月的有关统计,台、韩外汇存底分别为2157.83亿美元和2075.79亿美元,两者差距仅80多亿美元。
总之,纵的和横的两个方面的资料比较都充分证明,陈水扁时期的台湾经济远不如“两蒋”时期的台湾经济。后者对台湾经济的发展有功,前者则有过。
陈水扁时期台湾经济持续走低的原因
陈水扁时期的台湾经济之所以不如“两蒋”时期,决非民进党所云是国际形势造成的,它既在理论上说不通,因为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而且与事实完全不符,因为台湾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分。在1970至1980年代的“两蒋”时期,资本主义世界曾先后发生过两次石油危机和一次国际金融危机,受上述危机的影响,台湾经济也曾陷入衰退圈,物价连续上涨,在1972年12月至1974年2月的一年多时间内,全岛经济成长率只有1.1%。但由于当局采取的措施得力,台湾经济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所以,将台湾经济没有搞好的责任推给国际形势,是完全骗人的说法。陈水扁时期台湾经济不断下滑的根本原因,必须也只能从执政当局自身的原因去找。也就是说,陈水扁时期执行的是与“两蒋”时期根本不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首先,两个时期制定的政治路线不同。1949年,蒋介石到台湾后,吸取总结了在祖国大陆失败的教训,利用美援等有利的客观条件,狠抓了经济建设。比如:坚持“民生主义”的最高指导原则,提出了台湾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策略手段,制定了农——轻——重——高科技顺序发展经济的基本路线,较顺利地实施了几个4年计划和6年计划。而陈水扁接管政权后,推行的是一条以“台独”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挂帅的政治路线。近7年来,他逢“中”必反,将“台独”意识形态渗透到经济、文化、教育、媒体等各个领域;只要是支持拥护“台独”的,不管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都一概赞成实施,否则,则一概反对。试问:在这种政治路线下,台湾经济怎么能有起色呢?
其次,两个时期的指导思想不同。在“两蒋”时期,为了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乃将“经济稳定为第一要务”,而政治稳定又是经济稳定的前提,贯彻“从稳定中求发展”的原则。尽管蒋氏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但全体台湾人民都集中精力从事经济建设。然而陈水扁执政后,由于多党制的存在,他的指导思想并不是求政党和解与社会安定,而是唯恐天下不乱,时时处处打口水战,制造纷争。对外:仅在2007年前几个月内,陈水扁就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台独”主张,诸如更名、“去蒋化”、“国家语言发展法”、“中华民国第二共和宪法”、“四要—没有”等一系列“台独”主张,致使政争不断、族群撕裂、社会不宁。对内:为了保住政权宝座,民进党的所谓“四大天王”和“立委”,竟在离大选还有一年时间就将自己对社会担负的责任扔在一边,集中精力为自己竞选造势了。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经济怎么能向上提升、向前发展呢?
第三,两个时期台湾当局的行政效率不同。在“两蒋”时期,除它的政治路线与指导思想外,还先后培养和使用了一批知识“精英”。比如: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严家淦、曾任职美国西屋公司的电机工程师尹仲容、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孙运璇、中央大学毕业的李国鼎和王作荣、伦敦政治学院毕业的蒋硕杰和化工专家严演存等。在这些“精英”领导下,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都比较高,从而使台湾经济较快实现了恢复、发展和腾飞。可是,到了陈水扁时期,由于民进党系“草根出身”,先天不足,同时又处处以意识形态挂帅,不善使用德才兼备的人才,甚至瞎指挥,造成后天失调。7年换了6个行政部门和6个财经部门负责人,就是典型例证。由于这些行政大员“走马灯式的更迭,使许多决策形同虚设,”而且不少宏大的计划蓝图从未经过详细的评估,结果不是半途夭折,就是使一些已建成的场馆,大都成了0,对人才建设并无实质帮助。试问:如此低下的行政效率,台湾经济怎能不沉沦呢?
第四,两个时期大陆政策有同有异。为了实现“反攻大陆”的梦想,“两蒋”时期在相当长时间内采取的是对抗政策,与祖国大陆断绝了近40年的交往;但是在蒋经国临终前的1987年,却一举开放了台湾同胞赴祖国大陆探亲,这一决策,除首次打破了两岸的长期隔绝外,更为两岸经贸、旅游、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交流创造了条件并打开了局面。可是,陈水扁时期的近7年间,不仅不坚持继续扩大两岸的开放,反而不断“开倒车”,对两岸蓬勃发展的各种交流设置重重障碍。比如:经贸上采取“戒急用忍”和“积极管理”政策;教育上采取不承认大陆学历的鸵鸟政策;除此,还以各种借口阻碍“三通”和大陆同胞赴台观光旅游等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的措施。试问:这一切怎么能不使台湾经济“边缘化”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民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下,台湾经济是不可能好转的。现在离陈水扁下台还有半年的时间,可以预见,台湾还将继续衰退下去。所幸“两蒋”为台湾经济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陈水扁还有老本可吃,还可以继续挥霍腐化。令人担心的是,如果2008年后民进党继续执政,台湾经济势必进一步衰退,被边缘化,遭受不幸的将是广大台湾的老百姓。可见,民进党宣称的“爱台湾”完全是假,相反,它却是地道的出卖台湾的败家子。所以,坚决反对“台独”是台湾人民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只有这样,台湾经济才有可能振兴。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