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7年第四期  > 正文

香港成功实践“一国两制”十年对台湾之影响

日期:2008-05-16 11:15 来源: 作者:台湾 纪欣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实践了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先生为海峡两岸统一所设计之“一国两制”方案,至今已届满十年。而台湾在过去的十年,与大陆交流虽日益频繁,但李登辉及陈水扁却先后喊出“两国论”、“一边一国”、“新宪公投”,更不遗余力推动“去中国化”、“文化台独”政策,使两岸政治关系一再遭遇严峻考验,“一国两制”也遭刻意扭曲和丑化。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探究香港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的真实面貌,并针对十年来的港台关系进行回顾与前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台湾当局看香港回归及“一国两制”实践


  上世纪90年代中,随着香港回归脚步渐进,台湾当局逐渐感受到“一国两制”即将在香港实践的压力,但当时香港移民潮出现,国际上亦不看好香港前景,台湾正好跟着唱衰香港。1997年6月,台湾“陆委会”针对香港情势公布说帖,表示不容中共矮化台湾为地方政府;李登辉也表示:“中国必须统一于民主、均富的制度下,我们决不接受所谓的一国两制。”

  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始终谨守“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原则,又与香港签订CEPA,协助香港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移民纷纷回港,国际社会对“一国两制”亦都给予好评。台湾当局为抵制香港“一国两制”实践对台湾的冲击,对香港政局及“一国两制”展开高分贝的批判。“陆委会”先是质疑“一国两制”理论有矛盾性,以后就干脆表明“台湾不是香港”、“台湾前途应由国民自行决定”。

  2003年7月1日,数十万港人走上街头,抗议港府依香港《基本法》第23条制定国安法,当时台湾正处于SARS疫情肆虐之际,陈水扁自以为逮到机会,痛斥大陆违背“一国两制”,但其批判不符事实且语多矛盾。该风波亦因港府当年9月即撤回国安立法而告结束,但该事件对于台湾民众接受“一国两制”的态度难免产生负面影响。

  2004年春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董建华特首提交的两份《香港政制发展报告书》进行释法,确定香港不会在2007年普选行政长官,2008年普选立法会全部议员。该消息传到台湾,“陆委会”立即批评“中共当局压制香港民主的发展,未来港人将更担心一国是真,两制根本是假的”,“香港走不出政治鸟笼”。上述批评从未交代普选法源及香港社会背景,只是台湾当局借机诋毁“一国两制”之表演。

  2004年9月,香港第三届立法会选举,支持港府的民建联及自由党成为立法会的第一及第二大党,而原先被看好的泛民主派表现并不理想,其中民主党更沦为立法会第三大党。该结果显示,港人追求稳定发展、理性务实,而港人在选举中展现的理性和平,亦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使得原想看“好戏”的台湾当局顿失批评立场。

  平实而论,香港回归十年面临的挑战确实不少,但靠着经济转型成功,渡过亚洲金融危机,又因《基本法》保留香港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身份,中国大陆在加入WTO后,与香港签订CEPA,又落实了“自由行”,让香港经济逐渐复苏。目前,香港是世界第11大贸易体系,2007年第一季,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了5.6%,这是自2003年经济复苏以来连续14季稳健成长。香港在经济上耀眼的成绩,使这几年受到经济衰退影响,生活水准大幅下降的台湾人羡慕不已。至于香港的政制改革,虽历经波折,但由于特区政府这两年对普选主动展开广泛和实质的讨论,普选问题已从该不该普选、会不会普选,转为普选应透过何种模式和途径,以达到最民主及符合香港人利益的目标。台湾当局若真关心香港的前途,就应该认清,港人是在认同国家的前提下追求民主。

  香港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的成果,迟早会影响台湾人对于“一国两制”的态度,海峡两岸何时能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还必须克服存在于两岸之间已久的历史与国际因素。


台湾对于“一国两制”的民意时有变化


  在台湾当局及政治人物长期的污蔑下,“一国两制”始终没有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但观察各次民调结果,可知民意如流水,随着民众对统一的支持度变化,支持“一国两制”的民意也时有高低。

  2001年春天,台湾几家主流媒体所做的民调,赞成“一国两制”的人数急速增加,其中《联合报》民调更显示,有高达33%的民众认为“一国两制符合双方人民利益”。当时民意之所以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民进党执政不到一年,经济低迷,政局动荡,而大陆则快速发展,经济腾飞,两岸之间政经实力的此消彼涨,使民众不再排斥统一,从而觉得“一国两制”不失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2003年春天SARS肆虐台湾,陈水扁把疫情源头归罪于大陆,又把无法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归咎于大陆打压。这样的大环境下,民众对于统一及“一国两制”的支持度急剧下降。

  2004年陈水扁以两颗子弹连任后,蓝绿长期对立,社会动荡不安,加上陈水扁当局一再紧缩两岸政策,使台湾竞争力大幅下滑,不但经济成长率成为亚洲“四小龙”之末,民众生活水平更是普遍下降,每一年都有超过4000人生活困顿,选择或被父母强迫自杀身亡。2005年春夏,国亲新三党先后赴大陆访问,国台办又提出优惠台胞的一系列措施,使岛内民意明显转向“反独、和平、开放”,认清统一乃大势所趋。同年秋天,“高捷弊案”暴露出民进党当局高层、“第一家庭”成员受贿贪污,本土政权从此与贪腐划上等号。陈水扁民意一路下滑至12%,2006年9月更有百万人走上街头,呼喊“阿扁下台”。不料,陈水扁不但拒不下台,反而铤而走险,先于2006年初“终统”,又于同年9月丢出“变更领土之议”,2007年初更喊出“四要一没有”,企图点燃“法理台独”引信。所幸,民意不支持再度“修宪”,蓝绿内部对“修宪还是制宪”、“内阁制还是总统制”等议题意见分歧,美国亦坚守必须依照“修宪”程式进行“修宪”的底线,陈水扁力推的“2007新宪公投”正式破局。2008大选在即,民进党已决定打“公投绑大选”牌,而国民党是否将为争取所谓中间选民,重蹈2004覆辙,两岸关系是否将再度成为台湾选举的祭品,值得密切注意。

  可见,民意转向与大陆和岛内形势有关,但执政当局及政治人物的态度对民意影响甚大。大陆综合实力年年上升,而两岸经贸往来已成为台湾经济命脉,政治人物为何依然抗拒统一及“一国两制”,值得吾人抽丝剥茧,弄个清楚。


台湾反对“一国两制”的理由并不恰当


  台湾当局反对“一国两制”的理由很多,例如“怕被矮化”、“怕失去自主性”、“怕中华民国被消灭”、“维持现状是台湾最大的公约数”。依笔者看,以上论述的前提为“台湾国”,既然“台湾国”既未,亦永远不可能成为事实,以上论述均不成立。

  台湾会不会被矮化,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来谈。第一,什么算“矮化”?台湾现在不管叫什么名称,都进不了联合国及以政府组织为会员的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就连一向被视为台湾最大靠山的美国,亦把台湾排除在192个国家之外,算不算被矮化?第二,究竟谁怕被矮化?统一后,除了“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少数当权者外,台湾民众的生活、福利、选举照旧,并成为泱泱大国的国民,何来“矮化”之有?何况,从此渔民出海打鱼不必再担心受怕;直航省钱省时间,两岸分工合作,经济会更快复苏;免除了统“独”、族群之争,政治会更清明,社会才更祥和,这些不都比现在好吗?

  论及“自主性”,美国一方面限期台湾当局通过军购案,一方面讥笑台湾毫无自卫能力,有人对媚美态度稍加质疑,邱义仁就说:“不抱美国大腿行吗?”高官无耻至此,还凭什么说台湾有“自主性”?2008大选在即,人人皆说,候选人必须经过美日认可背书,否则不可能当选,台湾“自主性”何在?

  维持现状果为台湾的主流民意?从这两年的民调看来,满意现状或看好台湾前景的人愈来愈少,有办法的台湾人更早已用脚做了“行动统派”!不可讳言,支持维持现状者,有不少是对大陆实行的制度有所疑惧,他们或仍迷信西方的民主制度,或认为台湾毕竟有选举。且不说台湾民主有多荒谬、虚伪,“一国两制”本来就是要保障台湾人维持现有的社会制度及生活方式,至于哪些现制病根本不值得保留,反倒要看台湾人的智慧了。

   至于“怕中华民国被消灭”,2003年8月李登辉就宣布“中华民国已不存在”,9月并发动了“台湾正名大游行”,连国民党在内也早有人提议,将党名改为“台湾国民党”。笔者认为,既然捍卫“中华民国”,就要捍卫“一中”,以及继续做中国人的权利,就不该死守着摇摇欲坠的“中华民国”,随时担心民进党“正名”消灭它,而应该要求台湾当局,立即接受“九二共识”,与大陆复谈,共商统一的中国。


“一中”是接受“一国两制”的关键


  尽管“一国两制”在台湾长期被污名化,但至今无人提出一套比之更能让台湾人在“一国”的架构下求同存异,享有最高程度的自治的方案。台湾政界学界所提出之联邦、国协、一中屋顶、欧盟模式,均非清楚的“一国”架构。有人呼应美国学者的“一国三制”,却暴露其不了解“两制”精神所在,更何况钱其琛在2001年早已承诺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人事自主,这已超越港澳所享有的自治程度。少有人提出联邦制,显然是知道事实该制不比“一国两制”来得宽松。

  多年来,岛内外始终有人建议将“一中前提”改为“一中议题”,以促成两岸复谈。然而,“一中”正是零与一的区别,少了“一中”,两岸有何好谈?从何谈起?更何况,只要“一中”成了议题,台湾当局必将以“一边一国”拼“外交”,来证明台湾的主权独立,如此一来,国际间的“一中共识”将遭严重挑战,这岂是吾人所乐见?香港评论家将这几年港府频遭挑战归于“香港主体意识作祟”,但笔者仍想借此说明,台湾主体意识与香港主体意识有根本性的差异。香港意识是地方意识,台湾意识则已被深绿执政当局从地方、省籍意识,提升为“国家意识”,如何导正这种错误认知,是反“独”促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言以蔽之,承不承认“一中”,支不支持统一,是接不接受“一国两制”的关键所在。只要承认“一中”,支持统一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一国两制”的接受度自然会大幅提高。

  国民党执政时期,提过“一国两府”、“一国两区”、“一个分治的中国”,这些主张可概括为“一国两府两制”。上世纪90年代中,李登辉开始偏离该立场,他在1999年7月提出的“两国论”与陈水扁2002年8月提出的“一边一国”,都显示台湾的两岸现状描述已转为“两国两府两制”。

  相对于台湾的“一中”一再转向,大陆对“一中”的立场始终坚定,态度却愈趋弹性灵活。《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基础”,但也同意“可就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进行协商和谈判”,可见只要台湾当局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即可复谈,至于在“一国”中的“两府争端”,可以暂时搁置或用较模糊的态度来处理,等到双方谈判一段时间并产生互信后,再针对敏感问题进行谈判。两岸学者专家及促统工作者应加紧脚步,深入研讨各项敏感议题,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作好万全准备。


香港应对两岸统一发挥更大之桥梁功能


  港台之间一向往来密切,尤其台湾开放大陆探亲观光,却不允许“三通”直航之后,两岸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均须经过香港,更使港台两地往来密切,也从而为台湾当局提供了插手香港事务的机会。在港英政府时期,台湾当局曾把香港作为反攻大陆、颠覆大陆政权,或从事大陆情报工作的前哨站,香港亲台人士也曾于1994年组建“一二三民主联盟”。香港回归后,李登辉一直想在香港培植自己的代言人,“让台湾民主在香港生根”。陈水扁上台后,与香港反对派的接触更加频繁,对于香港各次大游行,台湾当局更是大肆声援。

  2006年12月31日,“中华港澳之友协会”与“香港民主发展网络”合办了一场视讯会议,台湾“陆委会主委”吴钊燮及郑文灿等绿营人士公然推销“台湾民主”,并对香港政制发展妄加评论。香港媒体指责该会为“插手香港事务的露骨表演”,而“台湾的劣质民主根本不配做香港的模范”,“陆委会”则解释它“是建构双方交换意见的平台”。但谁不知道“中华港澳之友协会”是台湾处理香港事务的“白手套”?而民进党的动机是一再转移视线,减轻岛内反贪和“倒扁”的压力;二在煽动香港的反对派,于今年3月举行的特首选举中采取反制行动。

  对于香港今后如何具体做好两岸之间的桥梁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尽管台湾与香港历史背景不一,但从最早港人参与《基本法》的草拟工作,到回归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回归后这些年在各项工作上取得的巨大成果,应尽速归纳整理成册,供未来两岸工作借鉴;

  “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及其他学术机构,应加强对台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向台湾媒体、学界推荐。“九二共识”正是1992年香港会谈的成果,虽然香港已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但仍占有地利之便,该中心与各学术机构应扮演起两岸关系研究之平台角色,定期邀集台湾学者专家,共同解析台海形势,以期早日发展出一套统一理论,作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基础;

  香港统促会及其他反“独”促统团体应发挥最大的影响力,主动与往来于两岸之间的台商、台胞、台生接触交往,并在香港与台湾两地,与相关学术单位及专业团体举办各类型之论坛,从各方面介绍“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的成果,经由沟通,改变台湾人对两岸统一之立场;

  加强邀请台湾平面、电子媒体及出版业人员到港参访,并鼓励香港媒体与其积极互动,让台湾民众能经由其报道,了解香港成功实践“一国两制”之现况。

  香港回归十年来的历史经验,已使“一国两制”从伟大的构想成为灿烂的现实,而且可望有一天成为中国完全统一的垂范。从两岸政经实力之消长,以及台湾经济对大陆依存度每年创新高的记录来看,两岸统一的物质基础已趋成熟,只要扭转受深绿政权影响挟制的民意,又能有效制止美日两国不再暗中助“独”,台湾问题终将获得解决。吾人在庆祝香港回归十年之际,对香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深感欣慰和骄傲,亦应以国家早日完全统一为愿景,克服重重困难,早日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之伟业。

       (作者为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副主席)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