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200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笔者在香港体验真切,由史论今,特别感到香港得以顺利回归、回归后取得诸多成就,深刻反映了三个硬道理——发展、和合、诚信。
发展为基础
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之所以从19世纪中叶起被英国统治150多年,之所以在20世纪末顺利回到祖国怀抱,之所以跨越21世纪前后10年成功实践“一国两制”,都与“发展”二字密切相关。
没有“发展”,造成领土被强行割占的历史屈辱。
鸦片战争后,英国先后于1842年、1860年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九龙半岛,于1898年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99年。这是因为,当初盛极一时的清王朝到了晚期,仍然自称“天朝上国”而闭关锁国不再“发展”,经过“落日辉煌”,已大大落后于西方并步步跌至积弱积贫、任人宰割的境地。
无法“发展”,留下“弱国无外交”的历史问题。
辛亥革命后,中国几代政府(除黎元洪、袁世凯外)曾试图收复香港,但是1919年巴黎和会、1921年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外国在华租借地问题,1924年孙中山先生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其后蒋介石政府要求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都一一遭到拒绝。这是因为,那时中国战乱频仍无从“发展”,远未自强、自立,不能不受制于“弱国无外交”的国际通例。
为了“发展”,制定“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历史战略。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直到深圳河北,却并未乘势解放香港。这是因为,当时国家百废待兴、极需“发展”,留着香港这块特殊的地方是出于战略考虑,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有利于我国在非常时期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1960年中央制定“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港澳工作方针,并采取实际措施,从政治上稳定香港、经济上支持香港。
有了“发展”,取得收回失土、恢复行使主权的历史成果。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以大多数票赞成通过决议,同意中国政府的要求,由联合国非殖民地化委员会将香港、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删除,这避免了在港澳出现一般殖民地可采取“公民自决”等方式成为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的问题,为日后我国分别与英国、葡萄牙进行双边会谈实现港澳回归祖国作了铺垫。1982年,香港回归提上中、英双方的共同议程,从1982年9月开始的两年半谈判中,英方先后提出“三个条约仍然有效”、“以主权换治权”、以“最大程度的自治”修改“高度自治”、要原封不动地继承英方在过渡时期可能做出的改变等主张,都因被中国理所当然地反对而最终放弃。为什么英国最终认可将香港归还中国并基本按照中国的主张安排落实?为香港回归运筹帷幄并指导谈判的邓小平深刻指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个国家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阿根廷,香港不是马岛。”毫无疑问,时过境迁、物换星移。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后蒸蒸日上,改革开放更显勃勃生机,到20世纪末期已有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英国不可能无视被西方称为“睡狮”的中国已为“醒狮”、已为傲然屹立于世的“东方巨人”,不可能梦想原本强加于旧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仍能继续、仍能面对综合国力大增并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当代中国而固守“老皇历”。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中华民族150多年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历史成果。
有了更大的“发展”,创造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的历史新篇。
香港回归的10年,内地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跨越其间的“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8.3%、9.5%。“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到20.9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增长到1万多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由局部先行、梯次推进,步入全方位协同发展的新阶段。10年内,中国申办奥运会、世博会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亚太经合会议,自制“神舟”号飞船两次载人太空遨游等等,中国综合国力大长、国际影响力大增。在此大背景下,香港先后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非典、禽流感疫情等事件的影响,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近几年经济连续取得7%左右的高增长。2006年,香港生产总值14723亿港元,创历史新高,并呈现出20年来最好的发展势头;香港交易所首次上市集资额创下3331.9亿港元的历史纪录,全球排名第二。到2007年,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和办事处的跨国公司达3900家(比1997年增加50%多),超过亚太地区其它城市;香港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货运机场,连续1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最具发展活力的经济体系。香港特区政府于2006年9月举行《“十一五”与香港发展》经济高峰会后,就香港如何提升多项优势和配合国家发展,提出50项策略建议及207项具体行动建议。香港展现出持续、全面、健康发展的美好愿景。
2007年6月,美国《时代》周刊发表文章,推翻其姊妹杂志《财富》12年前关于“香港之死”那个“糟糕而错误的预测”,赞扬香港回归10年的发展使之成为“全球经济重要的驱动器”,强调“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活力”。“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内地和香港新的发展、更大发展所开创的历史新篇。
和合为关键
“和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和”者,和平、和谐、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合”者,合力、合作、合同、整合、合情合理。中华民族崇尚统一,外反侵略、内反分裂,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同时,爱好和平,外谋合作、内谋整合,历经磨砺演进为富有特色的“和合”思想。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实行“一国两制”、保持繁荣稳定,充分体现了“和合”至关重要。
依据“和合”,为收复香港同英国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并实现平稳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即宣布,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对香港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待条件成熟时经过谈判和平解决。1982年9月,邓小平对访华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表示,“现在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这意味“英国将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因而“对英国也是有利的”;为制定有关政策既能为香港人民也能为香港的其它投资者首先是英国接受,“希望中英两国政府就此进行友好的磋商”。在此后展开的谈判中,中国政府坚持“主权不容谈”、“主权与治权不可分”,主张“过渡期不出现大波动”,与英方既有斗争、又有合作,通过斗争达到合作,直至共同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邓小平肯定谈判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后来在“过渡期”方面的磋商和谈判,通过与英方合作,还切实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例如,为1997年7月1日后香港以适当方式参加关贸总协定等30多个国际组织,逐一作了安排;英方同意将其使用的14处军事用地无偿移交给我驻军,中方也承诺完全用于防务而不作它用;中方同意将英方另外25处军事用地交给香港政府自理,以服务于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依据“和合”,为保证香港回归后的特殊地位而实行“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前无古人、别无他者,是中国、中国人当今独创的一种崭新体制,也是现代政治集中体现“和合”思想的生动范例。“一国两制”作为一种政治筹划,充分尊重香港的历史、现实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中国国家的根本利益、中国香港地区的整体利益、投资香港的英国及其它外国的有关利益。“一国两制”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在中国主体实行社会主义的同时,特殊地方实行资本主义;在实行资本主义的特殊地方成立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政府的同时,由中央授予特别行政区于主权之外高度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高度的自治权,既很广泛,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又很充分,比如作为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而享有终审权,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特别行政区在外交权属于中央的原则下,被授予处理对外事务的权力。特别行政区内部政治架构以行政为主导,司法独立,行政与立法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以上既保留了香港原有政治体制中行之有效的部分,也适应了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现实需要。这些筹划和设计,把中国自秦汉以来一向实行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和世界上一些国家曾经或正在实行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相结合,根据中国国情和现实,取长避短,推陈出新,被不少有识之士誉为“是对古今中外先进(制度)文化的总结与创造”。它为世界各国解决国家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特别是解决一国内部的分歧和争斗,既维护统一,又保持发展,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借鉴。2006年底,欧洲某国的驻港总领事陪同该国驻华大使访港,专门谈到要参考香港经验,研究引用“一国两制”,解决该国的主权和领土纷争问题并化解国内的分离势力。
依据“和合”,为促进特区持续稳定、发展而加强内外和谐、合作。
特区注重法制建设,大事、小事政府依法施政、市民依法办事,这进一步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为,有效维护社会良好秩序;注重廉政监管,廉政公署相对独立、有权有威,尤其对公营部门反贪、反腐斗争坚决有力,深得广大民众支持;注重经济振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生产价值,进而宽免一系列税收、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和社会福利,真正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普罗大众;注重利益协调,采取“综合援助计划”、“资助房屋计划”、公营医疗服务、九年义务教育、保障劳工权益等,扶贫、助弱、济困,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注重诉求畅通,通过众多体制内咨询机构和民间组织,广泛听取社会各方各种意见,逐步扩大公众社会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包容共济,根据本港东西文化共生共融的独特环境,适应市场多元、信息多元的需求,提倡不同文化多元一体、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在此基础上,特区充分利用香港作为中国内地的物流门户和对外开放窗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国际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全球数一数二自由开放的外向型经济体系等独特的经济地位,充分发挥香港深水港、低税率,投资不受限制、外汇不受管制、资讯畅通、法制公正等独特的竞争优势,不断改善社会、经济环境,积极采取务实进取措施(如推广普通话教学、并用两文三语,引进内地专才、逐步扩大与内地相互招生等),努力加强与内地、台湾、澳门和外国的联系,努力打造香港作为内地与台湾、内地与外国相互间交流、合作的通道和平台,经常与内地、台湾、澳门和外国举办双边、多边各种形式的经济、文化活动,使来往于本港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资讯流更自由流动,不断取得双赢、多赢。特别是2003年、2005年先后签订香港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经济、文化关系安排的协议,两地合作的广度、深度、速度和成效都大大超过以前,比如粤港合作逐步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大格局初步形成,有力促进了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香港成为内地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最大的入境客源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最优先的境外投资和上市融资的目的地,内地成为推动香港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动力源。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特区政府经调查研究后公布大量深具说服力的数据,即生动反映特区“背靠内地、面向世界”的积极作为和巨大成效,“香港好、祖国好,祖国好、香港更好”。
诚信为保证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时表示:“一国两制”是三方都接受了的构想,中国政府对香港的政策将50年不变;人们担心中国在签署了这个协议后能否始终如一地执行,“我们不仅要告诉阁下和所有在座的英国朋友,也要告诉全世界的人:中国是信守自己的诺言的”。此言掷地有声,虽然23年过去,言犹在耳,现为香港回归10年的事实雄辩证明。
恪守诚信,落实有关“不变”的承诺。
10年来,中国政府严格按照宪法和香港基本法办事,认真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一国”的前提下,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财政、税收独立,不向中央政府纳税,其财政收入全部用于自身需要;香港市民依法享有言论、信仰和各种社会活动的自由,实际享有比港英时代更为广泛的民主权利,可继续在开放的社会中各抒己见,可不时就各种议题(包括如劳工福利、文物古迹保育、政制发展、教育改革等),以和平方式举行集会和游行;香港特区政府由本地人组成,行政长官由各界代表人士推选,立法会产生的民意基础不断扩大,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和终审权,适合香港实际情况的民主循序渐进发展;香港保持国际金融中心、自由港、独立关税区的地位,还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等。
这样,在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的实践中,中央政府有关“不变”的承诺落实,通过各方积极努力,进一步增强香港的综合竞争力和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扩大香港对外联系和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例如:香港特区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超过190个不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组织,以中国代表团成员或国家中央政府和有关组织所同意的身份参加超过20个以国家为单位的组织;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1万2千多次不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会议,以中国代表团成员身份参加约800次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会议;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组织签署超过160份双边协议,由中央授权及协助签订超过90份在司法互助、民航运输、互免签证等方面的双边协定;香港成为驻有外国领事馆最多的国际都市,现时共有1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特区设有领馆和官方机构以促进它们与特区的经贸联系,香港在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以及伦敦、柏林、纽约等地设立了经济贸易办事处;现时已有134个国家和地区同意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入境或享有落地签证的安排,当中包括欧盟、日本等;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相继在香港举办,2005年香港成功主办世界贸易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2006年香港举行首次在日内瓦以外举行的国际电讯展;香港特区前卫生署署长陈冯富珍女士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竞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创造了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领导的历史。
香港人普遍认为,香港回归的十年,“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中央政府“一诺千金”,促进香港更加稳定和繁荣。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说,回归前,许多人预言香港人将会失去言论、新闻、学术、信仰、游行示威、集会结社、旅行、职业、生育等自由;回归后的事实证明,这些悲观的预测都一项接一项地落空;香港居民现在享有的自由和权利,比回归以前还多。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认为,香港回归祖国10年集中体现为“中国主权”、“香港生活”,而中央政府“50年不变”的庄严承诺使这两种观念在香港并行不悖。
恪守诚信,履行应有“支持”的责任。
按照“一国两制”的设计和香港基本法的规定,中央政府对直辖的香港特区保持繁荣稳定负有重大责任。香港回归10年中一些关键时刻,中央政府对特区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当特区成立之初遭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时,中央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以维护港元的联系汇率制,为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提供可靠保障;当香港受到非典肆虐的威胁时,中央政府无偿向特区提供大批抗疫药品和器材,及时排忧解难;当香港社会出现事关法律争议的问题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于1999年、2004年、2005年对“居港权”、“政制发展”、“特首任期”进行释法“止争”,成功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特别是自2003年起,中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支持香港发展经济的优惠措施,建立并逐步深化香港与内地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开放并逐步扩大内地居民个人赴港旅游,允许并逐步增加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加强内地与香港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推动粤港、沪港、京港和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有效促进了香港经济全面复苏并持续较快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将香港纳入统筹发展之中,重申继续支持香港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地位,这将进一步促使香港从国家整体的发展中获得自身发展更广阔的空间、更强劲的动力和更多、更大的机遇。
恪守诚信,赢得内外人心和舆论。
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10年,中国政府言必信、行必果,得到内外各方广泛赞许。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07年6月公布其每隔半年1次的第19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香港居民认可中央政府处理香港事务的诚信和作为。香港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表示,回归10年间香港经历了很多困难,中央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支持香港,港人对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正稳步上扬。香港居民从实际生活中看到了“一国两制”的真实可行,信心不断增强,关注国情、唱国歌、说普通话、识简体字、认同中国人身份的越来越多并大幅、快速增加;1997年前移民海外的纷纷回流,已达30多万人,现在每年回流者大大超过移民者;1997年开始申领的特区护照,从当年的近34万本到现在剧增逾420万本,很多人都把BNO(英国国民海外护照)换成了特区护照,外国人入籍中国香港者10年来增加60倍。在香港的台胞社团表示,没有想到大陆对香港真的不干预,还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香港拥有内地这个大靠山,市场广阔、机会很多,我们在香港活动空间更大、更宽松。2007年6月,曾任末代港督的彭定康、1990年11月至1997年5月在任的英国首相梅杰、现任英国外交大臣贝克特分别表示,“香港在回归后的10年里非常成功”、“世界首创的‘一国两制’政策执行得非常不错”、“香港现在充满了希望”。美国驻港总领事郭明翰表示,香港回归10年来仍是中国最开放和最发达的地区,“一国两制”在香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实际支持,1997年前后国际社会都非常关注“一国两制”这个历史性实验,现在美国仍然对香港的未来抱有巨大希望。舆论认为,10年前,那个关于“香港之死”的预言曾让悲观情绪在一些民众中蔓延;而10年之后,曾经悲观的预言都置换成美丽的褒奖,用来“毫不吝啬地修饰香港回归10年的光彩与繁荣”。10年前誓言留守香港的国泰航空公司别出心裁,将香港特区成立10周年的标志漆上了3架飞机的机身,计划云游亚太区1年。其参与庆祝回归的兴致之高、对香港前途的信心之高,可真是“高上云天”了。
按10年前“唱衰”香港者的观点看,今日活力迸发的香港简直“神了”,此因正如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言“诚信生神”。香港今日的“神了”来自中国政府的“诚信”,诚信所恪守的承诺是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设计依据民族文化的“和合”思想,“一国两制”能由伟大构想变为成功的现实,基于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发展。
按当初“一国两制”构想原本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设想看,香港率先成功实行“一国两制”,无疑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生动的示范性。几年前就有台湾学者表示,香港“一国两制”的现实,为台湾民众“提供了一个向往美好生活、又可预期的蓝图”。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不断发展、推进和谐,香港、澳门的“一国两制”实践进一步丰富,中国政府对香港特区、澳门特区政策的诚信进一步展现,“一国两制”将越来越对台湾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
按时下舆论针对香港回归10年的最大共识看,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做得很好”:香港作为中国的领土回归了,香港原来的特殊地位保持了,香港应有的活力增强了,香港现在各方面给予世人的信心大长了。由中西文明凝结的东方明珠将更加璀璨,由五星红旗辉映的紫荆花旗将更加鲜艳。这是“发展为基础、和合为关键、诚信为保证”三个硬道理历史性的结论和启示。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