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7年第三期  > 正文

宝岛台湾

日期:2008-05-16 13:38 来源: 作者:李立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编者按:美丽的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只隔一湾浅浅的海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两岸尚未统一。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宝岛台湾,本刊特推出“话说台湾”栏目,详细介绍台湾的历史、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风俗等,敬请读者关注。

  台湾是我国东南部的一个岛。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本来连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岛上物产丰富,乃鱼米之乡,被喻为宝岛。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1949年后长达40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1987年以后,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两岸人员开始了交流交往,并渐趋热络,两岸人民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和感情。目前,两岸尚未统一。


台湾概况


  台湾位于祖国大陆架的东南缘,从地图上看像一个蕃薯,又像一叶小舟;它北临东海,东北接琉球群岛;东滨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福建省相望,最近处仅130公里。台湾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战略上,素有我国“七省藩篱”之称。

  台湾由本岛、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群、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陆地总面积35989.7573平方公里,其中,台湾本岛南北长394公里,东西最宽处144公里,绕岛一周的海岸线长1139公里,面积35788.0908平方公里,约占台湾面积的97%以上,是中国第一大岛。

  台湾本岛是一个多山的海岛,高山和丘陵面积占2/3,平原不到1/3。中央山脉、玉山山脉、雪山山脉、阿里山脉和台东山脉(又称海岸山脉)是岛上的五大山脉。这些山脉的走向与祖国大陆沿海地区的山脉走向一致,都是有规律地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平行排列。

  台湾岛呈中间高、两侧低地形,东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

  台东山地由中央、玉山等5条山脉组成高原状地区,面积约22914.74平方公里。台湾还是一个多火山的岛,著名的有大屯山火山群、基隆火山群、澎湖火山群等。

  台中丘陵由阿里山脉以西呈带状分布的丘陵和盆地组成,东部为丘陵,西部为盆地;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日月潭盆地等。台北盆地约245平方公里,台中盆地约400平方公里,均为重要农业区。

  台西平原由西部滨海地带的冲积地组成,北窄南宽,面积约8000多平方公里,主要有嘉南平原和屏东平原。嘉南平原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长180公里,最大宽度约50公里,面积45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有3250平方公里,占台湾耕地总面积35.2%,为农业最盛、人口最密的地区。屏东平原为高屏溪的冲积平原,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是台湾第二大平原。

  台湾的气候特点与云南、广西和广东等地一样,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但它四面环海,受海洋性季风调节,终年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除高山外约在22℃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是我国多雨的湿润地区之一。台湾还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附近海面为夏季台风的主要通道,每年6-10月是台风季节,其中7-9月台风到来最为频繁。


台湾物产丰富,素有宝岛之称。


  森林宝库——台湾森林覆盖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约相当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森林面积的总和,木材蓄积量达3亿立方米以上。经济林面积约占林地面积的4/5,主要有红桧、扁柏、台湾杉、肖楠、马尾松、樟、榉、楠、栎、朴等名贵木材,为舟船、枕木、桥梁等的上选材料。台湾的樟科树木居世界之冠,用樟树提炼的樟脑和樟油,在医药上和化学工业上用途很大,是台湾一大特产,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

  地下矿藏——台湾现已探明的各种矿藏有200多种,但多数储量不丰,铁、煤、石油等资源尤缺。目前已经开采的矿藏有30余种,主要是:煤、硫磺、金、铜、天然气等。煤的蕴藏量估计达5亿吨,可开采量约为2亿吨,但煤质较差。

  水产资源——台湾四面环海,又处暖流与寒流的交汇地,海产十分丰富,一向是我国重要产渔区。鱼类多达500多种,其中以鲷鱼、鲔鱼、鲨鱼、鲣鱼、鳁鱼最多。

  顺便提一下台湾目前的政权机构。国民党政权去台后,沿用民国时期的政治官僚体制,其政权机构由“国民大会”、“总统府”及“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其政制采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相互制衡形式。民进党上台执政后,仍维持了原政权体制。

台湾历史

  自有史籍记载以来,台湾的开拓、发展和疆域的完整统一,始终是与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和英勇捍卫分不开的。台湾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台湾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入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三国时代的东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访问南洋各国,曾在台湾停留,给当地居民带去工艺品和农产品。

  到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其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领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的侵扰。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时值福建大旱,百姓无以为生,郑芝龙(后官至都督同知)组织灾民数万到台湾,“使垦荒食力”,各地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时期。

  16世纪中叶以后,美丽富饶的台湾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觊觎的对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强相继侵扰台湾,或掠夺资源,或进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占领。17世纪初,荷兰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权地位,来到东方,积极参加对殖民地的掠夺,先后于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启二年)两次侵占澎湖。1624年(明天启四年),明政府出兵将荷兰殖民者逐出澎湖,俘获荷军主将,余众逃往台湾南部,侵占了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两年后,西班牙人又从吕宋入侵台湾,占据了基隆和淡水一带。1642年,荷兰人夺取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据点,台湾自此沦为荷兰的殖民地,长达38年。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船,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经过7个月的艰苦作战,最终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一年后即不幸去世,尔后,其子郑经、孙郑克 前后治理台湾22年。郑氏祖孙三代治理台湾,推动了台湾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是台湾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开发和发展时期,史称“明郑时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军进攻台湾,郑克 率众归顺。自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

  1895年4月17日,腐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

  日本占据台湾后,基于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初时把台湾作为其发展农业和农产品的加工基地,使台湾加工工业和交通运输逐步得到发展。二战期间,日本为配合军国主义的南进政策,又进一步在台湾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各类工业,扩大了工业在全岛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使台湾开始由传统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逐步向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的以工商业为主的社会形态转变。

  从1895年台湾沦陷,到1945年重新光复的整整半个世纪中,不堪忍受亡国奴生活的台湾同胞,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保疆卫国,光复失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从而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辉而壮丽的篇章。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结束了台湾同胞蒙受日本帝国主义奴役的屈辱历史。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台湾省行政长官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所属的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置于中国主权之下。台湾全省同胞欣喜若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祭告祖先,通宵欢饮。台北市各界民众数万人举行环市大游行,欢呼回到祖国的怀抱,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随即发动反共内战,它一方面大举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解放区;一方面对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疯狂搜刮、大肆迫害,企图把中国重新拖回黑暗的世界。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被迫起来与之进行坚决斗争。1947年2月28日,在全国民主革命的高潮下,台湾全省人民举行了反对国民党政权的武装起义。“二·二八起义”得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中共中央指出:“台湾人民的武装自卫乃是被迫的,是必要的,是正义的,是正确的”;宣布“解放区军民必定以自己的奋斗来声援你们,帮助你们。”“二·二八起义”在国民党政府的血腥镇压下虽然失败了,但它又一次表现了台湾同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诞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祖国大陆解放的前夕,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部分军政人员败退台湾,他们依靠美国的庇护与支持,在台湾维持偏安局面,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再度分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