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2007年第三期  > 正文

台湾竞争力下降原因分析

日期:2008-05-16 13:41 来源: 作者:王焕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曾经被台湾当局炫耀的“台湾经济奇迹”,在经过李登辉、陈水扁的多年折腾之后早已风光不再。最近,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公布了2007年世界经济竞争力评比报告,台湾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排位从2006年的第17退居到第18。最近几年,台湾的整体竞争力处于不断下滑的状态,2005年台湾排在第11位,2006年下滑到第17位,2007年再下降一位,短短两年时间就下降了7位。而祖国大陆则上升至第15位,“亚洲四小龙”中的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也排在台湾之前。排位的结果引起了台湾各界人士的担忧。台湾地区的经济究竟出现了哪些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其竞争力的下滑呢?

   对此,台湾当局做出的解释是,由于在野党的反对使总预算迟迟没有通过,以及红衫军的“倒扁”运动,导致了台湾竞争力的下滑。

   这一解释显然是不能服人的。首先,2006年“红衫军”走上街头,是因为民进党当局的整体贪腐,特别是陈水扁个人、亲信及其家族已变成贪腐的龙头。种种弊案频频曝光显示出,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当局已成为台湾经济增长、社会安定的阻力。“红衫军”倒扁运动的出现,是台湾社会良心整体觉醒的一次重要展现,它在客观上起到为竞争力的提升扫除弊政的作用。其次,总预算案通过与否,与这次竞争力的排名并无关系,不能作为竞争力下滑的理由。因为,本年的排位是对上年度的综合评价,上文所说的总预算案是指2007年的总预算案,它与台湾在2006年的经济表现其实没有太大关系。当然,朝野之间的冲突,的确影响到台湾整体施政和行政部门的效能。但是为什么朝野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冲突呢?当家的闹事是台湾特有的现象,执政当局自己应该首先好好检讨和反省,当己不能够反躬自省,还要把责任向外推托的时候,人们就不难理解竞争力下滑的政治原因了。

  笔者认为台湾竞争力排名下滑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以下方面则是主因:

  第一、民进党当局追求“台独”的政治冒险削弱了台湾的竞争力。

  洛桑管理学院通常以经济表现、政府效能、企业效能、基础建设等四个指标来评判竞争力。在这些评判指标中,台湾地区的企业效能排名从去年的第13降到今年的第17;基础建设从去年的第18滑落为今年的第21;报告同时显示,台湾地区表现最弱势的在社会凝聚力、政治稳定性风险、政策方向一致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弱势,无不与当局推行“台独”而引发的种种乱象相关。

  台湾竞争力下降,当然不是从去年才开始,恶兆甚至不是从陈水扁上台后才出现的。十年前李登辉开始搞“戒急用忍”,限制两岸的经贸往来,这已经对台湾的竞争力造成削弱。但当时台湾尚能维持一个有专业才干的、有效的行政体系,这多少舒缓了政治对经济的冲击。但到了陈水扁的“积极管理”时代,由于民进党当局推行“台独”施政理念,“正名”及“法理台独”已成为当局的施政宗旨,狂热的政治鼓噪和政治冒险严重压缩了经济发展空间。以街头闹事起家的各级官僚,既无管理才能,又无道德操守,整个施政团队的无能和低效,自然销蚀着台湾正在衰退的竞争力。

  第二、民进党的乱政及错误的两岸政策破坏了投资环境。

  民进党主政以来,推行“台独”,实行错误的两岸政策,忽视经济和民生,使岛内的投资环境迅速恶化,不仅外来投资日益减少,而且人才流失也十分严重,这是造成台湾整个经济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岛内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这几年投资的趋势是:官方投资呈现负成长态势,民间投资增长甚微,大批资金外移,台湾变成一个只出不进的经济体。

  现在台湾经济的另一大特点是:外商投资大幅减少,产业外移加速。在台湾的外国投资者以欧美商人为主,他们每一年都要发表白皮书,来评判台湾的两岸政策。欧美一些商界人士甚至公开告诉包括当局在内的台湾各界:台湾的经济已出现隐忧!他们希望两岸早一点开始“三通”,直言两岸必须要直航,民进党当局的效率、效能必须改进,政令要透明简便。台湾的乱政使得外商希望看到的投资环境改善完全落空,日益紧缩的两岸政策迫使外商把营运总部越来越多地移到上海。台湾的主政者如果不想失去机会,就应该尽快对两岸政策做出正当的调整,诚如日本一名经济学者来台湾演讲时所说:台湾如果错过时机的话,将会一无所有!

  第三、任人惟“独”及行政低能销蚀着台湾的经济优势。

  今天的台湾,人才、资金及管理水平在亚洲乃至世界仍具优势。但可惜的是,这些优势在台湾的政治环境及当局的限制之下无法发挥出来。陈水扁上台后,整个政权只不过是一个用来作为继续巩固执政地位而争取选票,或者用来酬佣工程的工具。陈水扁的幕僚中,绝大多数人无专业才能,而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在意识形态上主张“台独”。台湾的部门负责人的变动更是世间少见,在7年里面连换7次行政部门负责人,经济部门的负责人最短的才干了3个月,长的也不过1年,整个决策机制处在这种流转不拘的状况之下,这些来去匆匆的过客如何能停下来好好做一个规划,如何能把这个规划付诸实施?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台湾的竞争力往上升,的确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第四、恶质政治拖垮了竞争力。

  台湾的经济被政治拖垮了,这是岛内外人们的一致认识。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台湾的经济曾经走过一段非常亮丽的发展阶段,增长率多年都保持在10%以上。但是,李登辉执政的后半期,特别是“两国论”出笼后,岛内政局起伏动荡,两岸关系紧张,台湾宏观投资环境恶化,尤其是工商业者急迫需要的两岸直接“三通”迟迟得不到开放,政治色彩浓厚的“戒急用忍”,使得台商眼睁睁地看着祖国大陆市场被别人抢走。陈水扁上台后,经济发展目标被置于政治目标之下,强烈的“台独”意识形态在毒化两岸局势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内外商投资。不仅台商纷纷离岛外出,而且越来越多的外商从台撤出投资。经济的萎靡和衰退,使得台湾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恶质政治使台湾错失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使台湾的经济发展失去了方向。

  这次竞争力排名,发生在民进党内“台独”声浪高涨、各“天王”为了争得党内2008年的候选人而相互“比绿”、“比独”、岛内的行政部门把“正名运动”推到极端之际。名次的下滑,对于醉心于“台独”意识形态而行政恶质的民进党当局是一个重槌。未来如果执政当局无心带领人民拼经济,台湾排名恐怕还会继续滑落。

  台湾要提升竞争力是完全有可能的,正如岛内一些有识之士所言,主政者如果真的爱台湾,就应认清大势,开放两岸“三通”,切切实实为台湾民众的民生、福祉和未来着想。在当前,最迫切的就是提出一套具体的经济发展政策及两岸互动模式,放弃不切实际的“台独”迷梦,走出一条真正有利于两岸发展、两岸和平之路。民进党当局是要做台湾竞争力的推手还是杀手,就在一念之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 

统一之声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