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台湾青年团海南行散记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表达了海峡对岸多少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
很小,我就从父母和师长的口中了解到很多关于台湾的故事:美丽而富饶的祖国宝岛,神奇的阿里山,迷人的日月潭,水清沙白的澎湖湾,“山海秀结之区,丰衍膏腴之地”,人们给予台湾无限的赞誉。终于,2007年3月至6月,我作为北京科技大学交换学生,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交流和学习,所有的思念和憧憬都变为现实,宝岛的神秘和魅力逐渐向我展开。
初识——热情扑面,一见如故
初到台湾的第一天,我就被台湾的湿热所震撼,见到朝阳科大的老师和同学,更被他们的热情所感动。我们在台湾接触的第一位“朝阳人”是研究发展处的陈宜婷老师,她像姐姐一样带着我们5名交换学生跑东跑西,注册、体检、了解校园,买生活必须品,宜婷老师几乎每件事情都为我们考虑到了。资讯学院的王淑卿院长是另一位让我们觉得像姐姐的老师,热情、有活力,很好地平衡着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在她的办公室里总是放着吃不完的水果和小点心,她的口中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她的办公桌上也总有做不完的事情。淑卿老师向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资讯学院之后就把我们介绍给班上的同学。我被分配到M308实验室,一进实验室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地和我打招呼,嘘寒问暖。同学中我第一个认识的就是谢佳奋,他非常热情地为我介绍实验室的学长和同学,介绍设备的使用方法,还给我专门找了个小储物柜,贴上我的名字,台湾同学的热情和做事的认真值得我学习。在居住的第一宿舍,我们也受到了指导员老师以及室友陈志玮的热情关照。
我的导师梁锡卿副教授对我关爱有加。梁教授不仅启发和指导我的实验项目,帮我理清研究思路,带我去参加他的项目说明会,让我增长见识;还让我去他家做客,了解台湾家庭的生活……我和导师师门的其他同学意气相投,大家在一起研究功课,一起锻炼娱乐,一起做实验写论文,一起吃住。接下来的时间,经常和我一起做实验的李育升,成了我无话不谈的好友。我们计划一起在北京的刊物上发表论文,2008相聚在北京,甚至计划一起去国外念博士。在大家热情相处的背后,是兄弟般的关爱以及共同的文化观念。记得我选的两门资讯学院的课程,每节课堂上,老师几乎都会提起“大陆已经实现了什么什么技术”或者“荣波,你们在大陆是不是这样?”类似的话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大家也都非常乐于跟我交换信息,乐于了解祖国大陆今天的发展变化。
认同——以人为本,治学严谨
在解决了生活、报到、体检等等的问题之后,我们很快就融入了学院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资讯学院为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每名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和至少一台电脑,一个座位,一个储物柜。实验室一般都配有打印机、冰箱、微波炉等设备,以及用一台硬盘容量较大的微机充当的服务器,供大家交流信息之用。朝阳科大最值得称赞的建筑就算波锭纪念图书馆了,整个建筑宽敞、明亮,图书布局紧凑而不压抑,每层都有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架、饮水机、沙发等等物件,读者可能用上的设施应有尽有。学习累了,可以坐到沙发上休息一会,看看远山、听听音乐,还可以借张碟片去六层的影音阅览室放松一下。
除了优良的硬件设施以外,朝阳科大的研究生教学方式也令人赞赏。学校图书馆每年都会定购价格不菲的电子期刊,例如:IEEE、ACMD、ITIS等,作为同学上课和研究工作的补充。这种做法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能够开拓专业视野,学习前人的研究方法,还能够避免在研究上做重复工作。在这四个月里,我保持着每一两周读一篇英文文献的习惯,尤其是在自己做实验和撰写论文的两个月里,我阅读了大量国外文献,对开拓我的思维,指导我的实验进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同学阅读的外文文献,不仅供自己学习和研究,还会做好简报拿到师门的讨论会上汇报。一般每周都会固定一个半天用来师门讨论,被称为实验讨论——大家一起交流自己研究的新进展。这个时候,你除了要向大家表述清楚自己的研究,还要接受师门的同学和老师的发问。面对暴风骤雨般毫不留情的问题,让任何钻研上的不深入和研究中的不诚实成为不可能,当然也为自己的研究找出了很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除了实验讨论以外,老师还会不定期的找同学单独见面,了解同学的学习和研究情况,帮助同学逐个解决困惑,从而保证研究顺利进行。
收获——结识知己,认识台湾
在我资讯学院同学的圈子里,大家的学习和研究几乎是不分昼夜的。确切地讲,大家真正开始做自己的工作通常是从晚上9点以后。白天,大家除了上课和读文献之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讨论问题。讨论的可以是非常严谨的学术问题,也可以是轻松的生活话题;可以是简单的三两个人之间,也可以是较为正式的;可以是同学之间,也可以是同学和老师一起,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广泛丰富。通过这样的讨论,真正起到了交流信息、互通有无的作用。到了晚上,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实验室或者家中,开始静下心来做自己的研究工作。夜深人静的时候做事效率很高,我和我的论文伙伴李育升也都是利用晚上的时间把我们的实验代码完成,而且通常都干到凌晨两三点钟。
交换学习在其他方面的收获也十分显著。台湾人的生活之精致,学术研究之严谨,及对中华文化的保存,对待发达国家虚心学习而又不全盘照搬的态度,都让我感受到了在大陆很难了解到的真实的台湾。他们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
举两个身边每天发生的例子。台湾人在购物的时候,付款和收款的人都会说一声“谢谢”,连在学校的餐厅也不例外。一声“谢谢”,凝聚了多少文明的积淀。在台湾,大家不仅拼命地工作,更会享受休闲时光。几乎所有的餐馆、商店、理发店都会每周安排一天的时间休息。老师一般把和同学们的聚餐安排在中午,而在6点钟下班后回家陪家人……台湾人很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懂得享受休息,懂得感受家的温馨,懂得珍惜亲情和友谊。但他们又绝对不是玩乐和享受主义者,学习、工作起来毫不含糊。朝阳科大的资讯管理以及资讯工程系的研究生普遍都很厉害,编程、研究、写论文个个都很有实力。当然,作为交换学生,我们在学习上也不能有丝毫含糊,绝对要在各个方面奋勇当先。课堂报告、课后作业、以及导师布置的研究任务,我都尽力做到最好。自己感觉收获很大,同时也得到了资讯学院院长以及其他老师的好评。在做好学习研究的同时,我还结交了一些朋友,把祖国大陆今天的经济、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进步告诉给台湾的朋友,也让他们对祖国大陆有一个更新、更准确的认识。我想“增进了解、互相促进”就是我们此行的意义之所在吧。
惜别——依依不舍,思念绵延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完全了解这个可爱的宝岛的时候,在我们和一些朋友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时候,在我们收获了丰富的学习和研究成果的时候,眨眼四个月的交换学习接近了尾声。
最后一个月时间里,我们和台湾朋友一起,游览了峻美的阿里山、澎湃的垦丁海岸、秀丽的花莲海岸,加上之前学校安排我们去的中国十大美景之一的日月潭、珍宝云集的台北故宫和目前世界上的最高建筑台北101,使得我们对宝岛的美丽和神奇有了更深的感受。
“台湾的景色很美,但在我的心中,这些景色都比不上朝阳科大的建筑之美,朝阳人之美。”一个学期的生活,“朝阳”的建筑给我们留下了美的感受;一个学期的学习,“朝阳”的教学和研究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学期的交往,“朝阳”人尤其给我们留下了不同寻常的美好回忆。
临别前,师门的全体同学为我办了一场精彩异常的欢送会。锡卿老师、师母、老师家的弟弟妹妹,还有师门的30多位同学都来到开发中心为我送行。欢送会上,大家一起吃自助餐、唱歌、做游戏,畅谈中心半年多来的进步,聊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发展变化,道心中的不舍之情……在欢送会的高潮部分,大家还鸣放拉炮,喷射彩带,祝我一路平安,祝我们的友谊常青,希望我们再次相聚。作为一名祖国大陆的交换学生,受到如此的礼遇让我受宠若惊。实在觉得两岸同胞不应被一湾浅浅的海峡分隔开来,因为我们血同源,语同声,书同文;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叫做“炎黄子孙”。
相关新闻
中国日报英文版两岸频道 | 中国日报中文版两岸频道 | 湖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广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江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中国政府网 |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 外交部 | 人民政协网 | 黄埔军校同学会 | 全国台联 | 中国侨联 | 台盟 | 新华网 | 人民网 | 中新网 | 中央电视台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国际在线 |